中考文言文复习 、《咏雪》 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词语积累: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差(cha大体)、拟(相比)、未若(不 如,不及)、因(趁,乘) 3、课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傳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 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探究 ①《咏雪》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馨、和 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2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③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它有深刻的意蕴,不仅有物象。还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 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④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 喻生动、形象。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陈太丘与友期》 1、词语积累: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sh放弃)去(离开)、乃(才)、 戏(嬉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 的父亲)、引(拉,牵拉)、顾(回头看)、不(同“否") 2、课文翻译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太丘不再等候 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 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友人就生气了:“真 不是人啊!跟我相约同行,却丟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正午出发,您正午不 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 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阅读探究 ①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答: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②2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答案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 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贏得对方的叹服,已经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对一个 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塔答案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 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③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答: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 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④你认为陈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 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启发: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1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咏雪》 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词语积累: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差(chà大体)、拟(相比)、未若(不 如,不及)、因(趁,乘) 3、课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 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阅读探究: ①《咏雪》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馨、和 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③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它有深刻的意蕴,不仅有物象。还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 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④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 喻生动、形象。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词语积累: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放弃)去(离开)、乃(才)、 戏(嬉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 的父亲)、引(拉,牵拉)、顾(回头看)、不(同“否”) 2、课文翻译: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太丘不再等候 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 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友人就生气了:“真 不是人啊!跟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正午出发,您正午不 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 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阅读探究 ①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答: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②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答案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 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已经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对一个 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答案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 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③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答: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 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④你认为陈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 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启发: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三、《论语〉十二章》 1、词语积累:说(同"悦”,愉快)、愠(yu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罔(wa 迷惑)、殆(dai疑惑)、汤(热水)、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三军(军队)、夺(改变)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笃(坚定 2、课文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 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 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 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他的态度是“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怎样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四、《诫子书》 1、词语积累:静(宁静专一)、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 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千。广 使……广)、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冶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枯落(凋落,衰残) 2、课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 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內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 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 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 能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着时光而急速 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 穷困潦倒在自己的陋室里,又怎么来的及 3、阅读探究:本文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或治学、修身、惜时三方面)进行了 论述。中心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样展开论述的: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 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 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 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
2 三、《〈论语〉十二章》 1、词语积累:说(同“悦”,愉快)、愠(yùn 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罔(wǎng 迷惑)、殆(dài 疑惑)、汤(热水)、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三军(军队)、夺(改变)、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笃(坚定) 2、课文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 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 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 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他的态度是“不改其乐”, 体现了他们怎样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四、《诫子书》 1、词语积累:静(宁静专一)、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 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广, 使……广)、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冶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枯落(凋落,衰残) 2、课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 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 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 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 能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着时光而急速 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 穷困潦倒在自己的陋室里,又怎么来的及! 3、阅读探究:本文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或治学、修身、惜时三方面)进行了 论述。中心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样展开论述的: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 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 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 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读过课文后的感悟如,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 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五、《狼》 1、词语积累:止有剩骨(止:仅,只)、缀(连接、紧跟)、并驱如故(并:一起。 迫随,追赶)、窘(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敌:攻击)、顾野有麦场(顾:看,视)、苫 蔽(覆盖,遮盖)、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径 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瞑(闭上眼睛)、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尻(屁股)、洞其中(洞:挖洞)、隧入(隧:从通道)、黠(狡猾)、顷 刻(一会儿)、盖以诱敌(盖∴大概,原来是)、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2、课文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 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晴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 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 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 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探究:本文主旨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 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课文结构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 狼。启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才能取得胜利。结尾一段表达方式是议论,作用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文中写狼的狡猾从 贪婪凶恶和狡诈阴险两方面写。写狼贪婪凶恶的句子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六、《孙权劝学》 1、翻译课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 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 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 (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 这么晚啊P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词语积累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当涂(当道)、大有所益(益:好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难道。治经:研究儒 家经典。邪:通“耶”,语气词”吗”)但当涉猎(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 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9)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非复吴下阿蒙
3 非宁静无以致远。读过课文后的感悟:如,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 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五、《狼》 1、词语积累:止有剩骨(止:仅,只)、缀(连接、紧跟)、并驱如故(并:一起。驱: 追随,追赶)、窘(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敌:攻击)、顾野有麦场(顾:看,视)、苫 蔽(覆盖,遮盖)、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 径 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瞑(闭上眼睛)、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尻(屁股)、洞其中(洞:挖洞)、隧入(隧:从通道)、黠(狡猾)、顷 刻(一会儿)、盖以诱敌(盖:大概,原来是)、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2、课文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 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 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 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 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探究:本文主旨: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 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课文结构: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 狼。启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才能取得胜利。结尾一段表达方式是议论,作用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文中写狼的狡猾从 贪婪凶恶和狡诈阴险两方面写。写狼贪婪凶恶的句子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六、《孙权劝学》 1、翻译课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 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 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 (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 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 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词语积累: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及鲁肃过寻阳(及: 到了……的时候。过:到) 、 当涂(当道)、大有所益 (益:好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 难道。治经:研究儒 家经典。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 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9)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3、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堂的道理。 七、《木兰诗》仿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 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 之事因益信。 1、翻译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 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 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 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 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2、解释加点字∶少习骑(少年时)长而益精(更加)易男装(换穿)溯黄河(逆流而 上)数建奇功(多次)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于是) 3、文章的主旨句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卖油翁》 1、翻译课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 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 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 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 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2、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贏能鸯习的道理。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长 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 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文中的两个人的个性特征∶陈尧咨:善射,骄傲 自满;为人傲慢无礼。卖油翁:虽技高一筹却并不骄傲,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态度。 3、揣摩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对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 (1)公亦以此自矜。矜:自夸。表现他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2)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睛看。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 (3)但微颔之。 微颔:微微点头称赞。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表但现了卖油翁 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肯定的意味。 (4)康肃笑而遣之。笑:既表现他对卖油翁酌油技术的赞许,又显示他的尴尬。 九、《陋室铭》 1、翻译课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 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 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 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积累字词:有仙则名(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斯:这)、惟
4 (非复:不再是) 3、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七、《木兰诗》仿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 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 之事因益信。 1、 翻译: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 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 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 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 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2、解释加点字:少.习骑(少年时)长而益.精(更加)易.男装(换穿)溯.黄河(逆流而 上)数.建奇功(多次)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于是) 3、文章的主旨句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卖油翁》 1、翻译课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 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 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 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 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 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2、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长 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 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文中的两个人的个性特征:陈尧咨:善射,骄傲 自满;为人傲慢无礼。卖油翁:虽技高一筹却并不骄傲,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态度。 3、揣摩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对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 (1)公亦以此自矜。 矜:自夸。表现他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2)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睛看。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 (3)但微颔之。 微颔:微微点头称赞。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表但现了卖油翁 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肯定的意味。 (4)康肃笑而遣之。 笑:既表现他对卖油翁酌油技术的赞许,又显示他的尴尬。 九、《陋室铭》 1、翻译课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 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 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 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积累字词:有仙则名(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斯:这 )、惟
吾德馨(惟∶只。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劳:使……劳累) 3、本文对陋室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陋室“雅”的 特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对偶修辞,“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 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 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 抱负。主旨∶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爱莲说》 1、翻译课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 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岀来, 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 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 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积累字词蕃(多)、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澈)涟(水波)而不妖(过 分艳丽)、不蔓(横生藤蔓)不枝(旁生枝茎)、香远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 样子)净植(立)、亵玩(靠近玩弄)、鲜(少)有闻、水路草木之(的)花 3、主旨:作者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 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从作 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爱莲说》 和《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作 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 利的生活态度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 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1:兰花,兰花无论居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 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答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 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任意答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说明理由即可。) 5、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认为“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二种观点 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十一、《河中石兽》 1、翻译课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 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 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 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 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
5 吾德馨(惟:只 。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劳:使……劳累 ) 3、本文对陋室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陋室“雅”的 特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对偶修辞,“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 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 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 抱负。主旨:通过描写 “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爱莲说》 1、翻译课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 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 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 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 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积累字词:蕃(多)、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澈)涟(水波)而不妖(过 分艳丽)、不蔓(横生藤蔓)不枝(旁生枝茎)、香远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 样子)净植(立)、 亵玩(靠近玩弄)、鲜(少)有闻、水路草木之(的)花 3、主旨:作者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 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从作 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爱莲说》 和《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作 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 利的生活态度。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 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1:兰花,兰花无论居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 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答 2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 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任意答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说明理由即可。) 5、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认为“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二种观点, 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十一、《河中石兽》 1、翻译课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 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 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 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 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