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了解《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春 秋时期的历史。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传》,东汉以后改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 一、了解《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春 秋时期的历史。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 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传》,东汉以后改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 (左史记言——《尚书》,右史记事——《春秋》)
史传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最大的编年体是《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 记》。凡是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 策》《三国志》。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书》《后汉书》。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 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 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史传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最大的编年体是《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 记》。凡是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 策》《三国志》。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 书》《后汉书》。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 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 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1段一—秦晋围郑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指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4翻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问:开头的叙事,对全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1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指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以其无礼于晋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4.翻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问:开头的叙事,对全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秦晋围郑
《左传》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 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 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 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 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 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 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之好、之匹、之盟、之约、之偶)
《左传》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 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 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 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 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 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 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 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之好、之匹、之盟、之约、之偶)
(二)、研读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能为也已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公从之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今急而求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寡人之过也 5翻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研读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能为也已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公从之 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今急而求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是寡人之过也 5.翻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