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s) 1.菌源 (1)菌量: (2)生理小种的变化 2.小麦品种抗锈性的表现: 低反应型抗锈性: 数量性状抗锈性: 耐锈性:
1. 菌 源 (1)菌量: (2)生理小种的变化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s) 2. 小麦品种抗锈性的表现 : 低反应型抗锈性: 数量性状抗锈性: 耐 锈 性: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引致小麦品种抗锈 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生理小种变异的条件: A、大面积品种的单一化 B、以单基因品种或亲缘近的品种杂交,后代抗性降低。 C、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D、不良环境条件削弱品种的抗病性。 (3)控制变异的措施?
(2)生理小种变异的条件: A、大面积品种的单一化 B、以单基因品种或亲缘近的品种杂交,后代抗性降低。 C、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D、不良环境条件削弱品种的抗病性。 (1)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条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引致小麦品种抗锈 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 (3)控制变异的措施?
3.气象条件和栽培措施: 以气温、降水和结露等对锈病发生流行的关系 最为密切。由于对温度的不同要求春季发病条锈最 早、叶锈病迟于条锈而早于秆锈
3. 气象条件和栽培措施: 以气温、降水和结露等对锈病发生流行的关系 最为密切。由于对温度的不同要求春季发病条锈最 早、叶锈病迟于条锈而早于秆锈
五、防治方法(Control) 小麦锈菌可借气流高空远距离传播,流行性强 分布面积广,危害严重。对于该病害必须采用以种 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 防治策略和方法
小麦锈菌可借气流高空远距离传播,流行性强, 分布面积广,危害严重。对于该病害必须采用以种 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 防治策略和方法。 五、防治方法 (Control )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适期播种 (3)消灭自生麦苗 (4)施肥灌水
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适期播种 (3)消灭自生麦苗 (4)施肥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