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篇》注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0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 以为也。①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⑤上礼为之而 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國夫礼 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 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 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② (参见河上公本三十八掌) ①以上两句甲本块文,今从乙本。上德,指得道、体 道的人。《庄子·知北游》:“儂不可至。”成玄英琉 云:“夫上德不德。若为德者,非至裳也。”又《我 水:“至律不得。郭象注:“得者生于失也。物各无失 则得名去也。”上裳不裳,笫二个“德”作“得”解,意 思是说,上德的人本来就有德,所以他并不要求得德。若 求为德者,即不是有德約人7。或曰:上德的人就象没有 德一,不在外表上昱出德来,所以他才实有德,后一说 亦可通。 ②以上两句平本缺,乙本有。傅奕本同乙本,今从 乙本。“下德”,对“上德”雨言。“上德”是有德者
下德”是无德者。两句意为,下儂的人由于无德,总想 表示自己有德,表白自己没有失掉德,所以他实无德。或 说:正由于下養的人无裳,因此他总想求为德,不关 德,所以他实无德。后说亦通。 阅句甲本作“上袭无无以为也”,乙本作“上 德无为而无以为也”。而《韩非子·解老》则作“上德无 为而无不为也”。傅奕本亦与《解老》同。通行本则与帛 书同。食说:“韩非《解考》篇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也,莹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以为者,涉下生上 仁句面误耳。傅英本正作不。”偷说是。既讲无为叉讲 无以为(无目的而为),文义不相易,书与通行本疑 有误。今采食说。“无为而无不为”亦符合老子恳想,因 为上德者是得道的人,道是无为面无不为的,所以,上德 的人亦应是无为两无不为的。其它本在此句之后,尚有 “下德为之面有以为”句,幕书甲、乙本皆无,《韩非子 ·老》亦无。 ④无以为,甲本铁文,乙本作“无以为”。傅本同乙 本,今从乙本。《鹑非子·解老》:“仁者,请其中心欣 然爱人饱。其喜人之有福,而思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 能已也,非求其报、款日:“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元 以为,意即没有什么目均而为。又王粥:“无以为者,无 所犏(应作偏)为地。”又说:“爱之无所偏科,故上 为之面无以为也”。王说亦通。 上义,甲本作“上义”,乙本作“上0”。通行本 同再本,今从甲本。此句,陈奇猷说:“茔渭其宜而为 之,是为上义。款上义之为乃因其宜而为,款有为而为 也。”意指上义之为是有一定的目的、原则而为的。王箐
说:“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其(其应作直)而义理之 者。绺枉主,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上义为 之而有以为也。”两注义近。 ⑥以上两句甲本缺字,乙本与傅奕本、通行本同。今 从乙本。奶,甲、乙本皆筒作“历”,今从通行有;扔, 引导。《广雅·釋诂》:“扔,引也。”攘臂,即振起臂 ⑦此句甲本在“款失道”之后有“失逍矣”三字,乙 才无。通行本同乙本,今从乙本,甲本“失道矣”三字, 从上下文义看,亦通;但与上下文句不类,疑误增。 8以上三句中的“后”字,甲本作“后”,乙本作 “句,通行本亦作“后”。今从甲本。“句”为“” 之误。 薄,甲本缺文,乙本作“治”,傅本、通行本当作 ”。今从傅奕本、通行本改。 前识者,甲本缺文,乙本作“首识者”,通行本 与本同。今从乙本。前识,指无煨据約预测。: 德篇》中有“以身观,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 邦,以天下观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句,就是 不主张无根据地测約。同时老子还主张“自知者明 “自见者不明”,反对自以为是。所以订上公注说:不 知而言知为前识”,《韩非子·解老》说:“前识者,无 缘而妄臆度也”此两说基本意恩皆是符合老子原义的。 ⑩道之华,脚指道的表面的浮华。华者,浮华也,华 而不实之谓也。 心,甲本作“皮”,乙本作“罢”,傅本、通行本 皆作“彼”,今据改
译文 上德的人并不求为“德”,所以实有“德”。下“德”的 人总表白自己没有离失“德”,所以实无“德”。上“德”的 人无所为,而能无所不为。上“”的人有所作为,然而是无 定目的而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并且为着一定的目的 而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然面在得不到人们的响应时, 就会卷袖捋臂,强要人们按照“札”来行动。所以失去“道” 之后有“德”,失去“德》之后有“仁”,失法“”之后有 “义”,失去“义”之后有“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 衰薄,世乱的祸首呀』无根据的臆测,乃是“道”的表面浮华 的现象是愚眯的开端。因此,大丈夫处身于敦厚的境地,而 不处身于轻薄的境地;处身以朴实而不处身以浮华。所以舍去 轻薄与浮华,要的是敦厚与质朴。 昔之得一者:0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亵烈,地毋 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歌,谷毋已盈将恐 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必贵而以贱 为本,⑨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 孤寡不穀,①其贱之本与,#也:致数誉无 誉,哆是故不欲錄豫若玉,蝥硌若石。8 (参见河上公本三计九章) 0句甲本有“之”字,乙本无,通行本亦有,今从甲
本。一,这里指“。得一即得道。《营子·心术上》 “儂者道之含,勃得以生生,知得以职(职,秉持也)道 之精,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意即天 地万物得道以生,可证得一即得道。《老子》中的“-” 有三义:-是指道;二是指道所产生的最原初的统一物。 老子说:“逍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所 谓“-”即抬这种意义;三是指身。《道篇》:“藏营 抱一,能毋离乎?”“-”即指身而言。 2谷,甲、乙本皆作“浴”,傅突本、通行本作“谷, 今指欢。傅奕本、還行本在这句后,尚有“万曾得一以 生”句。 壬,君长。《尔准·釋沽》:“王,长也。”《广 雅·释沽》:“正,君也。”通行本作“贞”,借用耳。 ④此句即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傅 本作“其致之一也”。今从甲本我,渭推而极之之义。 ⑥谓,甲、乙本皆作“胃”,“冒”、“谐”通假。 其它诸本貿无“谓”字。已傅萸本、通行本皆作“以”, 河上公本注“无以”为“无已时”,已即“止”之 “已”。此注是。烈,甲本文,乙本为“莲”,傅奕本、 通行本皆为“烈”。莲、裂音近面,今据改。 ⑥甲本在“地毋巴”以及下面“禅毋已”、“谷毋 已”、“侯王开已”前皆有“澤”(谓)字,乙本无,其 它诸本皆无,今从乙本。甲本谓字是行文。发,甲本缺文, 乙本为“发”,与傅奕本、通行本同,今从乙本;刘师培 说:“发,读为岌。”《说支》:“废,屋顿也。”发戽 堕毁也。 渴,通行本则作“”。渴,水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