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0.1为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统一试验方法,并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计算指标和参数,特制订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适用于公路种类工程的地基土,路基土、填筑土及其它路用土的基本工程性质试验。 1.0.3为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种土性指标,应编制合理的试验方案,采集代表性的试样,测算准 确的数据和进行正确的资料分析整理。 1.0.4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应通过对样本(试验测得的数据)的研究来估计总体(土体单元)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 聿性,使土工试验的成果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准确可行的土性指标。试验成果的分析整理方法应按附录A进行 1.0.5与要规程相差及引用的标准为:《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和《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
6 第 1 章 1 总则 1.0.1 为测定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统一试验方法,并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计算指标和参数,特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适用于公路种类工程的地基土,路基土、填筑土及其它路用土的基本工程性质试验。 1.0.3 为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种土性指标,应编制合理的试验方案,采集代表性的试样,测算准 确的数据和进行正确的资料分析整理。 1.0.4 土工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应通过对样本(试验测得的数据)的研究来估计总体(土体单元)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 律性,使土工试验的成果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准确可行的土性指标。试验成果的分析整理方法应按附录 A 进行。 1.0.5 与要规程相差及引用的标准为:《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J123-88》和《土的分类标准 GBJ145-90》
第2章 2土的工程分类(M010-93) 2.1一般规定 21.1土的工程分类(简称分类)适用于公路工程用土的鉴别、定名和描述,以便对土的性状作定性评价。 2.1.2应以土的下列特征作为土分类依据 21.2.1土颗粒组成特征 21.22土的塑性指标:液限(0)、塑限(0p)和塑性指数(lp) 21.2.3土中有机质存在情况 21.3本‘本分类’应按筛分法(T0115-93)确定各粒组的含量:按液限塑联合测定法(T01893)确定液限和塑限:按本规 程248判别有机质存在情况 2.14土的颗粒应根据图2.14所列粒组范围划分粒组。 巨粒组 粗粒组 粒组 漂石(块卵石(小块砾(角砾) 粉粒 粘粒 中 21.5本‘分类’将土分成世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分类总体系见图2.1.5。 欠表 21.6土颗粒组成牲就以土的级配指标的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表示 不均匀系数?反映粒径曲线上的土粒分布范围,按下式计算 Cu=dod10(2.1.6-1 曲率系数Cc反映粒径分布曲线上的土粒分布形状,按下式计算 Cc=do)3d°+do(2.6-2) 式中:do、d和do分别为土的粒径曲分布线上对应通过率10%、30%、60%的粒径(mm) 21.7细粒土应根据塑性图分类。土的塑性图是以液限(UL)为横坐标、塑性指数(p)为纵坐标构成的。 2.1:8土的成分、级配、液限和特殊土等基本代号应按下列规定构成: 2181土的成分代号 漂石B 块石Ba 卵石Cb 小块石Cba 砾G 角砾 砂S 粉土M 粘土C 细粒土(C和M合称)F (混合组、细粒土的合称) 有机质土O 21.82土的级配代号 级配良好W 级配不良P 21.83土液限高低代号 高液限H 低液限L 2.1.84特殊土代号 黄土Y 红粘土R 盐渍土St 29土类名称可用一个基本代号表示 当由两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副成分(土的液限或土的级配)。 当由三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液限的高低(或级配的好坏),第三个代号表示 土中所含次要成分 土类的名称和代号见附录B 22巨粒土分类
7 第 2 章 2 土的工程分类(M010-93) 2.1 一般规定 2.1.1 土的工程分类(简称'分类')适用于公路工程用土的鉴别、定名和描述,以便对土的性状作定性评价。 2.1.2 应以土的下列特征作为土分类依据: 2.1.2.1 土颗粒组成特征。 2.1.2.2 土的塑性指标:液限(υL)、塑限(υp)和塑性指数(Ip)。 2.1.2.3 土中有机质存在情况 2.1.3 本‘本分类’应按筛分法(T0115-93)确定各粒组的含量;按液限塑联合测定法(T0118-93)确定液限和塑限;按本规 程 2.4.8 判别有机质存在情况。 2.1.4 土的颗粒应根据图 2.1.4 所列粒组范围划分粒组。 巨粒组 粗粒组 细粒组 漂 石 ( 块 砾(角砾) 砂 石) 卵 石 ( 小 块 石) 粗 中 细 粗 中 细 粉粒 粘粒 2.1.5 本‘分类’将土分成世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和特殊土,分类总体系见图 2.1.5。 欠表 2.1.6 土颗粒组成牲就以土的级配指标的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表示: 不均匀系数?反映粒径曲线上的土粒分布范围,按下式计算: Cu=d60/d10 (2.1.6-1) 曲率系数 Cc 反映粒径分布曲线上的土粒分布形状,按下式计算: Cc=(d30) 2 /d10*d60 (2.1.6-2) 式中:d10、d30 和 d60 分别为土的粒径曲分布线上对应通过率 10%、30%、60%的粒径(mm)。 2.1.7 细粒土应根据塑性图分类。土的塑性图是以液限(υL)为横坐标、塑性指数(Ip)为纵坐标构成的。 2.1.8 土的成分、级配、液限和特殊土等基本代号应按下列规定构成: 2.1.8.1 土的成分代号 漂石 B 块石 Ba 卵石 Cb 小块石 Cba 砾 G 角砾 Ga 砂 S 粉土 M 粘土 C 细粒土(C 和 M 合称) F (混合)(组、细粒土的合称) Sl 有机质土 O 2.1.8.2 土的级配代号 级配良好 W 级配不良 P 2.1.8.3 土液限高低代号 高液限 H 低液限 L 2.1.8.4 特殊土代号 黄土 Y 膨胀土 E 红粘土 R 盐渍土 St 2.1.9 土类名称可用一个基本代号表示。 当由两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副成分(土的液限或土的级配)。 当由三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液限的高低(或级配的好坏),第三个代号表示 土中所含次要成分。 土类的名称和代号见附录 B。 2.2 巨粒土分类
22.1试样中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巨粒土,分类体系见图221 图221巨粒土分类体系 欠图 1、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漂石换成块石,B按换成Ba,即构成相应的块石分类体系 2、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卵石换成小块石,Cb换成Cba,即构成相应的小块石分类体系。 22.1.1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75%的土称漂(卵)石。 2212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75%50%的土称漂(卵)石夹土 222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0%-15%的土称漂(卵)石质土 223巨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15%的土,可扣除巨粒,按粗粒土或细粒土的相应规定分类定名。 224漂(卵)石按下列规定定名 224.l漂石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漂石,记为 2242漂石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称卵石,记为Cb 225漂(卵)石夹土按下列规定定名 22.5.1漂石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漂石夹土,记为BS1。 2.2.52漂石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称卵石夹土,记为CbS1 22.6漂(卵)石质土应按下列规定定名 226.1漂石粒多于卵石粒的土称漂石质土,记为SIB 226,2漂石粒少于或等于卵石粒的土称卵石质土,记为SICb。 2263如有必要,可按漂(卵)石质土中的砾、砂、细粒土含量定名。 23粗粒土分类 23.1试样中粗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粗粒土。 3.2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砾类土,砾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进行分 类,分类体系见图232。 232.1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5%的土称砾,按下列级配指标定名: (1)当Cu=5,Cc=1-3时,称级配良好砾,记为GW。 (2)不同时满足232.1(1)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砾,记为GP。 2322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砾,记为GF 大图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 图2.32砾类土分类体系 砾类土分类体系中的砾石换成角砾,G换成Ga,即构成相应的角砾土分类体系。 (1)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砾,记为GM (2)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砾,记为GC 23.3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称砂类土,砂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 进行分类,分类体系见图23.3 23.31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5%的土称砂,按下列级配指标定 (1)当Cu>=5,Cc=1-3时,称级配良好砂,记为sW。 (2)不同时满足本规程2.3.3.1(1)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砂,记为SP 欠图 图23.3砂类士分类体系 需要时,砂可进一步细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粗砂粒径大于0.5mm颗粒多于总质量50% 中砂粒径大于025mm颗粒多于总质量50%: 细砂粒径大于0.074mm颗粒多于总质量75% 23.32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砂,记为SF 3.33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的位置定名 (1)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砂,记为SM (2)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砂,记为 24细粒土分类 241试样中细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50%的土称细粒土,分类体系见图241。 242细粒土应按下列规定划分为细粒土、含粗粒的细粒土和有机质土 图241细粒土分类体系 2421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25%的土称细粒土 2422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为总质量25%-50%的土称含粗粒的细粒土 2423含有机质的细粒土称有机质土 243细粒土应按塑性图分类。本“分类’的塑性图(见图243)采用下列液限分区: 低液限U1<50 高液限υ1>50
8 2.2.1 试样中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巨粒土,分类体系见图 2.2.1。 图 2.2.1 巨粒土分类体系 欠图 注: 1、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漂石换成块石,B 按换成 Ba,即构成相应的块石分类体系。 2、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卵石换成小块石,Cb 换成 Cba,即构成相应的小块石分类体系。 2.2.1.1 巨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75%的土称漂(卵)石。 2.2.1.2 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75%-50%的土称漂(卵)石夹土。 2.2.2 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0%-15%的土称漂(卵)石质土。 2.2.3 巨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 15%的土,可扣除巨粒,按粗粒土或细粒土的相应规定分类定名。 2.2.4 漂(卵)石按下列规定定名: 2.2.4.1 漂石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漂石,记为 B。 2.2.4.2 漂石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 50%的土称卵石,记为 Cb。 2.2.5 漂(卵)石夹土按下列规定定名: 2.2.5.1 漂石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漂石夹土,记为 BS1。 2.2.5.2 漂石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 50%的土称卵石夹土,记为 CbS1。 2.2.6 漂(卵)石质土应按下列规定定名: 2.2.6.1 漂石粒多于卵石粒的土称漂石质土,记为 SIB。 2.2.6.2 漂石粒少于或等于卵石粒的土称卵石质土,记为 SICb。 2.2.6.3 如有必要,可按漂(卵)石质土中的砾、砂、细粒土含量定名。 2.3 粗粒土分类 2.3.1 试样中粗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粗粒土。 2.3.2 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砾类土,砾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进行分 类,分类体系见图 2.3.2。 2.3.2.1 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 5%的土称砾,按下列级配指标定名: (1)当 Cu>=5,Cc=1--3 时,称级配良好砾,记为 GW。 (2)不同时满足 2.3.2.1(1)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砾,记为 GP。 2.3.2.2 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砾,记为 GF。 2.3.2.3 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 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 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 欠图 图 2.3.2 砾类土分类体系 砾类土分类体系中的砾石换成角砾,G 换成 Ga,即构成相应的角砾土分类体系。 (1)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砾,记为 GM。 (2)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砾,记为 GC。 2.3.3 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少于或等于总质量 50%的土称砂类土,砂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 进行分类,分类体系见图 2.3.3。 2.3.3.1 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 5%的土称砂,按下列级配指标定名: (1)当 Cu>=5,Cc=1--3 时,称级配良好砂,记为 SW。 (2)不同时满足本规程 2.3.3.1(1)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砂,记为 SP。 欠图 图 2.3.3 砂类土分类体系 需要时,砂可进一步细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粗砂 粒径大于 0.5mm 颗粒多于总质量 50%; 中砂 粒径大于 0.25mm 颗粒多于总质量 50%; 细砂 粒径大于 0.074mm 颗粒多于总质量 75%。 2.3.3.2 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砂,记为 SF。 2.3.3.3 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 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 50%时,按细粒土在塑性图的位置定名: (1)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砂,记为 SM。 (2)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上时,称粘土质砂,记为 SC。 2.4 细粒土分类 2.4.1 试样中细粒组质量多于总质量 50%的土称细粒土,分类体系见图 2.4.1。 2.4.2 细粒土应按下列规定划分为细粒土、含粗粒的细粒土和有机质土。 欠图 图 2.4.1 细粒土分类体系 2.4.2.1 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少于总质量 25%的土称细粒土。 2.4.2.2 细粒土中粗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25%--50%的土称含粗粒的细粒土。 2.4.2.3 含有机质的细粒土称有机质土。 2.4.3 细粒土应按塑性图分类。本‘分类’的塑性图(见图 2.4.3)采用下列液限分区: 低液限υL<50 高液限υL>50
欠图 243塑性图 44细粒土应按其在塑性图24.3中的位置确定土名称: 244l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B线以右,称高液限粘土,记为CF 在B线以左,1p=10线上,称低液限粘土,记为CL。 2442当细粒土位于A线以下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B线以右,称高液限粉土,记为MH: 在B线以左,1p=10线以下,称低液限粉土,记为ML。 245分类遇搭界情况时,应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按下列规定定名 2451土中粗、细粒组质量相同时,定名为细粒土 452土正好位于塑性图A线上,定名为粘土。 2453土正好位于塑性图B线上,当其在A线以上时,定名为高液限粘土,当其在A线以下时,定名为高液限粉土。 246本‘分类’确定的是土的学名和代号,必要时,允许附列通俗名称或当地习惯名称 247含粗粒的细粒土应先按本规程244的规定确定细粒土部分的名称,再按以下规定最终定名 2471当粗粒组中砾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砾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S 24.8土中有机质包括未安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完全分解的无定型物质。后者多呈黑色、青黑色或暗色:有臭味:有 弹性和海绵感。借目测,手摸及嗅感判别。 当不能判定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将试样在105-10摄氏度的烘箱中烘烤。若烧烤24h后试样的液限小于烘烤前的四分 之三,该试样为有机质土,当需要测有机质含量时,按有机质含量试验(T015193)进行 249有机质土应根据图243按下列规定定名 249.1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 在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CHO 在B线以左,Ip=10线以上,称低液限粘土,记为CL 2442当细粒土位于A线以下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B线以右,称高液限粉土,记为MH 在B线以左,1p=10线以下,称低液限粉土,记为ML。 24.5分类遇搭界情况时,应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按下列规定定 2451土中粗、细粒组质量相同时,定名为细粒土 2452土正好位于塑性图A线上,定名为粘土 2453土正好仅次于塑性图B线上,当其在A线以上时,定名为高液限粘土,当其在A线以下时,定名为高液限粉土 246本‘分类’确定的是土的学名和代号,必要时,允许附列通俗名称或当地习惯名称 247含粗粒的细粒土应先按本规程244的规定确定细粒土部分的名称,再按以下规定最终定名 24.71当粗粒组中砾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砾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G”。 472当粗粒中砂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砂细粒土,应在经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S”。 24.8土中有机质包括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完全分解的无定型物质,后者多呈黑色或暗色:有臭味:有弹性和海 绵感,借目测、手摸及嗅感判别。 当不能判定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将试样在105-10摄氏度的烘箱中烧烤。若烘烤24h后试样的液限小于烘烤前的四分 之三,该试样为有机质土,当需要测有机质含量时,按有机质含量试验(T015193)进行 249有机质土应根据图24.3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CHO 在B线以左,Ip=10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粘土,记为CLO。 249.1位于塑性图A线以上 在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CHO 在B线以左,Ip=10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粘土,记为CLO。 2492位于塑性图A以下 在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粉土,记为MHO 在B线以左,Ip=10线以下,称有机质低液限粉土,记为MLO 2.5特殊土分类 2.5.1本‘分类’给出黄土、膨胀土和红粘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及其学名,以及盐渍土的含盐量标准 2.52黄土、膨胀和红粘土按图252定名 252.黄土:低液限粘土(CLY),分布范围,大部分在A线以上,1<40%。 522膨胀土:高液限粘土(CHE),分布范围:大部分在A线以上,U1>50%。 2523红粘土:高液限粉土(MHR),分布范围:大部分在A线以下,U1>55% 欠图 图252特殊土塑性图 2.53盐渍土按表253规定划分
9 欠图 2.4.3 塑性图 2.4.4 细粒土应按其在塑性图 2.4.3 中的位置确定土名称: 2.4.4.1 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上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以右,称高液限粘土,记为 CH;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上,称低液限粘土,记为 CL。 2.4.4.2 当细粒土位于 A 线以下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以右,称高液限粉土,记为 MH;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下,称低液限粉土,记为 ML。 2.4.5 分类遇搭界情况时,应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按下列规定定名: 2.4.5.1 土中粗、细粒组质量相同时,定名为细粒土。 2.4.5.2 土正好位于塑性图 A 线上,定名为粘土。 2.4.5.3 土正好位于塑性图 B 线上,当其在 A 线以上时,定名为高液限粘土,当其在 A 线以下时,定名为高液限粉土。 2.4.6 本‘分类’确定的是土的学名和代号,必要时,允许附列通俗名称或当地习惯名称。 2.4.7 含粗粒的细粒土应先按本规程 2.4.4 的规定确定细粒土部分的名称,再按以下规定最终定名: 2.4.7.1 当粗粒组中砾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砾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S”。 2.4.8 土中有机质包括未安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完全分解的无定型物质。后者多呈黑色、青黑色或暗色;有臭味;有 弹性和海绵感。借目测,手摸及嗅感判别。 当不能判定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将试样在 105--110 摄氏度的烘箱中烘烤。若烧烤 24h 后试样的液限小于烘烤前的四分 之三,该试样为有机质土,当需要测有机质含量时,按有机质含量试验(T0151-93)进行。 2.4.9 有机质土应根据图 2.4.3 按下列规定定名: 2.4.9.1 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上: 在 B 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 CHO;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上,称低液限粘土,记为 CL。 2.4.4.2 当细粒土位于 A 线以下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以右,称高液限粉土,记为 MH;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下,称低液限粉土,记为 ML。 2.4.5 分类遇搭界情况时,应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按下列规定定名: 2.4.5.1 土中粗、细粒组质量相同时,定名为细粒土。 2.4.5.2 土正好位于塑性图 A 线上,定名为粘土。 2.4.5.3 土正好仅次于塑性图 B 线上,当其在 A 线以上时,定名为高液限粘土,当其在 A 线以下时,定名为高液限粉土。 2.4.6 本‘分类’确定的是土的学名和代号,必要时,允许附列通俗名称或当地习惯名称。 2.4.7 含粗粒的细粒土应先按本规程 2.4.4 的规定确定细粒土部分的名称,再按以下规定最终定名: 2.4.7.1 当粗粒组中砾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砾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G”。 2.4.7.2 当粗粒中砂粒组占优势时,称含砂细粒土,应在经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S”。 2.4.8 土中有机质包括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完全分解的无定型物质,后者多呈黑色或暗色;有臭味;有弹性和海 绵感,借目测、手摸及嗅感判别。 当不能判定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将试样在 105--110 摄氏度的烘箱中烧烤。若烘烤 24h 后试样的液限小于烘烤前的四分 之三,该试样为有机质土,当需要测有机质含量时,按有机质含量试验(T0151-93)进行。 2.4.9 有机质土应根据图 2.4.3 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 CHO;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粘土,记为 CLO。 2.4.9.1 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上: 在 B 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粘土,记为 CHO;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粘土,记为 CLO。 2.4.9.2 位于塑性图 A 以下: 在 B 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粉土,记为 MHO; 在 B 线以左,Ip=10 线以下,称有机质低液限粉土,记为 MLO。 2.5 特殊土分类 2.5.1 本‘分类’给出黄土、膨胀土和红粘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及其学名,以及盐渍土的含盐量标准。 2.5.2 黄土、膨胀和红粘土按图 2.5.2 定名。 2.5.2.1 黄土:低液限粘土(CLY),分布范围,大部分在 A 线以上,υL<40%。 2.5.2.2 膨胀土:高液限粘土(CHE),分布范围:大部分在 A 线以上,υL>50%。 2.5.2.3 红粘土:高液限粉土(MHR),分布范围:大部分在 A 线以下,υL>55%。 欠图 图 2.5.2 特殊土塑性图 2.5.3 盐渍土按表 2.5.3 规定划分
被利用的士层中平均总盐量(以质量%计 氯化物和硫酸盐氯化物 氯化物硫酸盐和硫酸盐 弱盐渍土 0.3--1.0 0.3-0.5 中盐渍土 0.5-2 强盐渍土 数土 注:表中所指含盐种类名称的定性区分标准为 氯化物CISO2>2 硫酸盐氯化物 CISO42=2-1 氯化物硫酸盐CISO42=1-0.3 硫酸盐CISO2<0.3 26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 2.6.1土的简易鉴别方法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法确定土粒组成及其特征:用于强度、手捻、韧性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 替用液限仪测定细粒土的塑性 262确定土粒组含量时,可将研散的风干试样摊成一薄层,凭目测估计土中巨、粗、细粒级所占的比例。再按本规程 22至24的有关规定确定其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2.63干强度试验: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扳断及捻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2.6、3.1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高 2632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2633易于捍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 26.4手捻试验:将稍湿或硬塑的小土块在手中揉捏,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将土捻成片状,根据手感和土片光滑度可分为ε 2.64.1手感滑腻,无砂,捻面光滑者为塑性高。 2.6.4.2稍有滑腻感,有砂粒,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2.64.3稍有粘性,砂感强,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2.6.5搓条试验: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湿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3mm的土条,揉成土团,根 据两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2.6.5.1能搓成小于1毫米土条者为塑性高。 2.6.52能搓成1-3厘米土条而不断者为塑性中等 26.5.3能搓成直径大于3毫米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3毫米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 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2.66.1能揉成土团,再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266.2可再成团,捏而不易碎者为韧性中等 2.663勉强或不能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低。 267摇震反应试验:将软塑至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 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二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2671立即渗水和吸水者为反应快 2672渗水和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2.6.7.3渗水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无反应 268巨粒土和粗粒土可根据本规程262的目估结果,按本规程2.2和23中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定名。 269细粒土可根据本规程263至26.7的试验结果,按表269进行分类定名 细粒土简易分类表269 半固态时的干 硬塑-可塑态时的手捻感和光滑度 可搓成最 软塑-流塑态时七类代号 小直径(m韧性 的摇震反应 灰黑色,粉粒为主,稍粘,捻面粗糙3低快-中 MLO 砂粒稍多,有粘性,捻面较粗糙,无光泽2-3低中快中 中-高 有砂粒,稍有滑腻感,捻面稍有光泽,灰 黑色者为CLO 无-很慢 面牧多,有滑感,面光滑12中无慢Mm 中高灰黑色,无砂,滑腻感强,捻面光滑1中高 MHO
10 被利用的土层中平均总盐量(以质量%计) 名称 氯化物和硫酸盐氯化物 氯化物硫酸盐和硫酸盐 弱盐渍土 0.3--1.0 0.3--0.5 中盐渍土 1--5 0.5--2 强盐渍土 5--8 2--5 过盐渍土 >8 >5 注:表中所指含盐种类名称的定性区分标准为: 氯化物 Cl- /SO4 2 >2 硫酸盐氯化物 ClSO4 2 =2--1 氯化物硫酸盐 ClSO4 2 =1--0.3 硫酸盐 Cl- /SO4 2 <0.3 2.6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 2.6.1 土的简易鉴别方法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法确定土粒组成及其特征:用于强度、手捻、韧性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 替用液限仪测定细粒土的塑性。 2.6.2 确定土粒组含量时,可将研散的风干试样摊成一薄层,凭目测估计土中巨、粗、细粒级所占的比例。再按本规程 2.2 至 2.4 的有关规定确定其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2.6.3 干强度试验: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扳断及捻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2.6.3.1 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高。 2.6.3.2 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2.6.3.3 易于捍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 2.6.4 手捻试验:将稍湿或硬塑的小土块在手中揉捏,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将土捻成片状,根据手感和土片光滑度可分为: 2.6.4.1 手感滑腻,无砂,捻面光滑者为塑性高。 2.6.4.2 稍有滑腻感,有砂粒,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2.6.4.3 稍有粘性,砂感强,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2.6.5 搓条试验: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湿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 3mm 的土条,揉成土团,根 据两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2.6.5.1 能搓成小于 1 毫米土条者为塑性高。 2.6.5.2 能搓成 1--3 厘米土条而不断者为塑性中等。 2.6.5.3 能搓成直径大于 3 毫米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 3 毫米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 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2.6.6.1 能揉成土团,再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2.6.6.2 可再成团,捏而不易碎者为韧性中等。 2.6.6.3 勉强或不能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低。 2.6.7 摇震反应试验:将软塑至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 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二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2.6.7.1 立即渗水和吸水者为反应快。 2.6.7.2 渗水和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2.6.7.3 渗水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无反应。 2.6.8 巨粒土和粗粒土可根据本规程 2.6.2 的目估结果,按本规程 2.2 和 2.3 中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定名。 2.6.9 细粒土可根据本规程 2.6.3 至 2.6.7 的试验结果,按表 2.6.9 进行分类定名。 细粒土简易分类 表 2.6.9 土在可塑态时 半固态时的干 强度 硬塑-可塑态时的手捻感和光滑度 可搓成最 小直径( m m) 韧性 软塑--流塑态时 的摇震反应 土类代号 低--中 灰黑色,粉粒为主,稍粘,捻面粗糙 3 低 快--中 MLO 中 砂粒稍多,有粘性,捻面较粗糙,无光泽 2--3 低--中 快--中 ML 中--高 有砂粒,稍有滑腻感,捻面稍有光泽,灰 黑色者为 CLO 1--2 中 无--很慢 CL CLO 中 粉粒较多,有滑腻感,捻面较光滑 1--2 中 无--慢 MH 中--高 灰黑色,无砂,滑腻感强,捻面光滑 <1 中--高 无--慢 M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