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古代诗歌鉴赏篇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 语言含蓄 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 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 直接抒情 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 抒情方式 触景生情 间接抒↑ 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 艺术手法 移情入景 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 以动写静、以小见 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 表现手法虛实结合、比喻、对偶 象征、衬托等等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 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一些 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 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 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 流程,不可倒置。 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 可见,①通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其作用 2(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揸绘的形象—③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愤用意象古诗 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塊⑨进而|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 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 ⑤感僭、评价形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 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的主题、社合意义等)|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 ⑨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 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 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为了更直观 “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 简明,列表如下 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 明白词语含义 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诗歌的 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 理清句子结构 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 语境意义:作者厂上下文有关词语 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 深层 的真正意思 作者或有关背景 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 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意境意 所抒之情 所写之景 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 精练 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安十中高话文总复习资料集一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古代诗歌鉴赏篇 1 明白词语含义 表层 理清句子结构 深层 意境意义 —→所抒之情 内容 间接抒情 手法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 古代诗歌鉴赏篇 一、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 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 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 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 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 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 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 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 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 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 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 →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 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 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 (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 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 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 ——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 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 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为了更直观、 简明,列表如下: 典故 语境 省略 语序 语境意义:作者 上下文有关词语 的真正意思 作者或有关背景 所叙之事 想象 所写之景 精练 语言 含蓄 跳跃性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 触景生情 艺术 移情入景 以动写静、以小见大、 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比喻、对偶、 象征、衬托等等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 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 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 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 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 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 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 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 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 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 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 “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 “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 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 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 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 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 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 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 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 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 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考生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 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 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 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 分—一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一一如 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何写的一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 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 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 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 三、四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 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 清晰的评价。 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 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 解,关注考题 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 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 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 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 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 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 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 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 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 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 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2005 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度就不是很大。再如2005年全国卷(二)鉴赏的诗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 歌是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 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 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 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己有的有关诗人的信 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一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古代诗歌鉴赏篇 2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 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 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 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 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 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 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 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 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 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 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 “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 ——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 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 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 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 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 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 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 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 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 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 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 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 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 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 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 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 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 2005 年高考全国卷(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 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 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 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 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 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 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 度就不是很大。再如 2005 年全国卷(二)鉴赏的诗 歌是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 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 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 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 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 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 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 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 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 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 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 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 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 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 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 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 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 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 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 2005 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 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 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 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 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 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 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如2005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 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 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 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 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 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2005年天津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 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 板书 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 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 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 题干: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6种常见 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题型)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 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 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 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1.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 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 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 七言律诗、排律) 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秋节。” 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 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 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 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一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古代诗歌鉴赏篇 3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 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 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 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 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 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 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 2005 年天津 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 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 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 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 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 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 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 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 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 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 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 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 如 2005 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 么?”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 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 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 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 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板书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 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 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题干: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6 种常见 题型)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 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 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 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 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 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 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 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 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 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 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 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 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 《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 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 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 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 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 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 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 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 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王昌龄的《从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 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 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 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 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 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 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高尚情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 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 唾.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 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 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 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 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 10、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 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 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追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 思》 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 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 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一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古代诗歌鉴赏篇 4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 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 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 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 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 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 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 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 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 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 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 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 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 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 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 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 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 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 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 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 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 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 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 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 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 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 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 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 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 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 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 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 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 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 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尚情操。 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 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 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 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10、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 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 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 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 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 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 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
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 柳中庸 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面看2004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 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征人怨 四、古代诗词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 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 处? 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人 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 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 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 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除旧布新。 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 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 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 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映的节令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 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思发在花前。 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 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夜,玉漏莫相催 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一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集——古代诗歌鉴赏篇 5 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 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 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 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 面看 2004 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 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四、古代诗词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 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 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 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 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 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 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 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 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 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 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 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 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 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 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 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 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 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 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 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 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 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 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 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 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 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 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 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 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 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 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 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 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 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 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