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二首 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严峻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文句,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一一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 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 3.通过讨论,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 市”的憎恶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 均能自己读懂内容,因此,设定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言五首(其三)》一诗, 偏重于理性思考;《卖炭翁》中,作者在叙述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设定目标2、3。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 市”的憎恶 2.难点: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体会《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作 用 说明 这两首诗都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因此 我们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与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放言五首(其三)》一诗用了四 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平时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将“理解观点与事 例之间的关系”作为难点之一。《卖炭翁》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 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些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结合自己的 使学生了解白居 白居易? 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并对这两首诗写 易的生平、作品、风作的背景有一个大致
一一 白居易诗二首 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 严 峻 【教学目标】 l.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文句,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领会《放言五首(其三)》中诗人所表达的观点——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 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要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 3.通过讨论,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 市”的憎恶。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 均能自己读懂内容,因此,设定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言五首(其三)》一诗, 偏重于理性思考;《卖炭翁》中,作者在叙述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设定目标 2、3。 课时建议:2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及对“宫 市”的憎恶。 2.难点:理解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体会《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作 用。 说明: 这两首诗都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性,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因此 我们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与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放言五首(其三)》一诗用了四 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平时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将“理解观点与事 例之间的关系”作为难点之一。《卖炭翁》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 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些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 白居易? 学生结合自己的 文学常识,概述白居 易的生平、作品、风 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 易,并对这两首诗写 作的背景有一个大致 的认识
《放言五首提问《放言五首(其借助工具书,读 学生自己动手解 (其二)》感知三)》诗中有哪些字词是懂文本 读本诗。 文本 你不熟悉的,(“决”、“狐 疑、“钻龟”等。) 深入理解 提问 再读诗歌,用自 了解各个例子的 诗中共举了几个己的话回答问题 来历与意义。 例子?各含什么典故? 在思考后,发表 了解“例子”就 (“试玉”、“辨材”、“周自己的意见.学生回是为证明观点服务 公’、“王莽”。) 答 的。明确作者的写作 2.举这些例子有什 意图。 么作用? 3.本诗想说明什么 道理?(要知道事物的真 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检 拓展延伸 再读全诗,为诗歌找 朗读、思考、讨 使学生加深对本 个能证明作者观点的论、共享。 诗中心的体会 事例 《卖炭翁》: 提出自学要求:结台 借助注释、工具 养成学生主动学 感知文本 工具书,自己通读《卖炭书,自读课文 习的习惯。疏通文 翁》。有疑难字词,作好学生对自己没有句。 标记,组织交流 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深入理解 提问: 概括人物形象, 此环节仅是对人 诗中刻画了两组 画批注,理解。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 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在课文中圈画,位,具体用词不必强 括人物形象 并组内交流 求统一:同时这也是 2.对于这样的人物 在课堂中确立起同情 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 劳动者、厌恶“宫市” 的 的感情基调。 (“卖炭翁”:“满 明确写作中要使 面”、“烟火色’、“两鬓苍 人物生动,就需要运 苍”、“十指黑”、“可怜身 用描写的手法。(在分 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析交流中,应以学生 愿天寒”、“辗冰辙”“泥 的体会为主。但教师
《放言五首 (其二)》感知 文本 提问《放言五首(其 三)》诗中有哪些字词是 你不熟悉的,(“决”、“狐 疑、“钻龟”等。) 借助工具书,读 懂文本。 学生自己动手解 读本诗。 深入理解 提问: 1.诗中共举了几个 例子?各含什么典故? (“试玉”、“辨材”、“周 公’、“王莽”。) 2.举这些例子有什 么作用? 3.本诗想说明什么 道理?(要知道事物的真 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检 验。) 再读诗歌,用自 己的话回答问题。 在思考后,发表 自己的意见.学生回 答。 了解各个例子的 来历与意义。 了解“例子”就 是为证明观点 服务 的。 明确作者的写作 意图。 拓展延伸 再读全诗,为诗歌找 一个能证明作者观点的 事例。 朗读、思考、讨 论、共享。 使学生加深对本 诗中心的体会。 《卖炭翁》: 感知文本 提出自学要求:结台 工具书,自己通读《卖炭 翁》。有疑难字词,作好 标记,组织交流。 借助注释、工具 书,自读课文。 学生对自己没有 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 习的习惯。 疏通文 句。 深入理解 提问: l.诗中刻画了两组 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 括人物形象。 2.对于这样的人物, 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 的? (“卖炭翁”:“满 面”、“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可怜身 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辗冰辙”、“泥 概括人物形象, 圈画批注,理解。 在课文中圈画, 并组内交流。 此环节仅是对人 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 位,具体用词不必强 求统一;同时这也是 在课堂中确立起同情 劳动者、厌恶“宫市” 的感情基调。 明确写作中要使 人物生动,就需要运 用描写的手法。(在分 析交流中,应以学生 的体会为主。但教师
中歇”等:“宫使”;“翩 也应指导重点字词的 翩”、“手把文书口称敕”、 理解,如:“心忧炭贱 “叱牛”) 愿天寒”中的“忧” 3.文中多处运用了 与“愿”,“回车叱牛” 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 中的“叱”等。) 说各自的作用。(文中的 学习对比的写 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外 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貌、心理的对比,又有卖 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还有 炭的价值与所得巨大差 别的对比,寻找、概括时 不应遗漏。) 布置作业 阅读学习后,请你分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 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 【思路点拨】 教学《放言五首(其三)》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写这首 诗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有哪些思考。 2.可从《卖炭翁》诗原来的题注“苦宫市也”为切入点,质疑:卖炭翁生活的苦表现 在哪里?宫市又给他造成了哪些苦难?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决狐疑 (2)向使当初身便死 (3)伐薪烧炭 (4)何所营 (5)心忧炭贱愿天寒(6)手把文书口称敕 (7回车叱牛 (8)惜不得 (9)系向牛头充炭直 2.《放言五首(其三)》一诗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理? 3.《卖炭翁》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中歇”等;“宫使”;“翩 翩”、“手把文书口称敕”、 “叱牛”) 3.文中多处运用了 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 说各自的作用。(文中的 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外 貌、心理的对比,又有卖 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还有 炭的价值与所得巨大差 别的对比,寻找、概括时 不应遗漏。) 也应指导重点字词的 理解,如:“心忧炭贱 愿天寒”中的“忧” 与“愿”,“回车叱牛” 中的“叱”等。) 学习对比的写 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布置作业 阅读学习后,请你分 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 中。 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 中心。 【思路点拨】 1.教学《放言五首(其三)》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写这首 诗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有哪些思考。 2.可从《卖炭翁》诗原来的题注“苦宫市也”为切入点,质疑:卖炭翁生活的苦表现 在哪里?宫市又给他造成了哪些苦难?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决.狐疑 (2)向使..当初身便死 (3)伐.薪烧炭 (4)何所营. (5)心忧.炭贱愿天寒 (6)手把.文书口称敕. (7)回车叱.牛 (8)惜不..得. (9)系向牛头充.炭直. 2.《放言五首(其三)》一诗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理? 3.《卖炭翁》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