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CENTER OF CHINA STUDY 指标 中东欧 俄罗斯 其他独联体国家 中国 和蒙古 1、人口与收入 1980年人口(百万人 122 149 1990年人均GNP(1990年美元) 《世界银行图衰集》汇率数据 2268 4110 2141 404 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 4647 6440 4660 转轨前增长率(%(1980-89) 1.5 1.9 2.3 4.9 2、经济结构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 投资占GDP比重(%)(1989) 31 工业占GDP比重(%)(198) 能源使用(每1美元GDP消耗的千克石油当量) 0.71 3、人力资源 吉尼系数(1989) 24 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岁)(1989) 成人文盲率(%)(1989) 2 人类发展指数(1990 0.823 0.706 4、货币与汇率指数 M2占GDP比重(%) 100 1989年黑市汇率溢价 331 1828 1822
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指标 中东欧 俄罗斯 其他独联体国家 和蒙古 中国 (1 978年) 1、人口与收入 1 9 80年人口(百万人) 122 149 139 1 1 02 1 9 90年人均GNP ( 1990年美元) 《世界银行图表集》汇率数据 2 2 68 4 1 10 2 1 41 404 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 4 6 47 6 4 40 4 6 60 1 0 00 转轨前增长率(%)(1980-89) 1.5 1.9 2.3 4.9 2、经济结构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1) 6 1 7 4 5 8 1 8 投资占GDP比重(%)(1989) 3 4 3 4 3 1 3 5 工业占GDP比重(%)(1989) 5 1 5 0 4 1 4 8 能源使用(每1美元GDP消耗的千克石油当量) 0 . 81 0 . 91 0 . 71 0 . 38 3、人力资源 吉尼系数(1989) 2 6 2 4 2 4 3 0 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岁)(1989) 7 1 6 9 7 0 <64 成人文盲率(%)(1989) 3 2 2 3 1 人类发展指数(1990) 0 . 823 0 . 706 4、货币与汇率指数 M 2占GDP比重(%) 5 3 100 7 5 2 5 1 9 89年黑市汇率溢价 331 1 8 28 1 8 22
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迅速的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在中国农村,农户保留了一些“自留地”、“宅基 地”以及荒坡、荒山等土地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时间相对短 ■中国领导人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务实的渐进改革路线 ■中国领导人和人民选择了渐进改革的社会变革方式 ■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大国 之间关系的明显改善,国际环境良好
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迅速的人口转变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在中国农村,农户保留了一些“自留地”、“宅基 地”以及荒坡、荒山等土地。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时间相对短 中国领导人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务实的渐进改革路线。 中国领导人和人民选择了渐进改革的社会变革方式。 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大国 之间关系的明显改善,国际环境良好
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对峙 格局,使中国在吸引国际上先进技术、资金成为可 能 ■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贸易 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中国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创 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东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 度上也为中国大陆发展提供了“示范模式
二、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 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对峙 格局,使中国在吸引国际上先进技术、资金成为可 能。 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贸易 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中国与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创 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东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 度上也为中国大陆发展提供了“示范模式
三、农村改革: 从“学大寨”到“家庭承包 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制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又始于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又源于 50-60年代的农业危机,每当农业生产出现下降 以及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时,就会出现各种 形式的承包制。 ■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直接源于农业危机。但是 这一改革曾经历了十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三、农村改革: 从“学大寨”到“家庭承包 制” 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又始于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又源于 50—60年代的农业危机,每当农业生产出现下降 以及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时,就会出现各种 形式的承包制。 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直接源于农业危机。但是 这一改革曾经历了十分艰难和曲折的过程
、农村改革: 从“学大寨”到“家庭承包 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制 ■出现各种包产形式(如“包产到队”、“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都是农民的自发的制度创 新,这是对合作社、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挑 战与否定,而且,“包”的单位越小,农民的积 极性就愈高。从经济学角度看,监督管理的信息 成本就愈低,免费搭车的可能性就愈小,经济激 励的程度就愈大,这种生产方式比较适合于中国 农村发展阶段
三、农村改革: 从“学大寨”到“家庭承包 制” 出现各种包产形式(如“包产到队”、“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都是农民的自发的制度创 新,这是对合作社、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挑 战与否定,而且,“包”的单位越小,农民的积 极性就愈高。从经济学角度看,监督管理的信息 成本就愈低,免费搭车的可能性就愈小,经济激 励的程度就愈大,这种生产方式比较适合于中国 农村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