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 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的防治。 第五章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髙或过低引起 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侵染过程 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 的传播。 第八章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寄生专 化型与生理小种。 第九章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 其机制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农业技术防治;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植物检 疫;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原理;生物防治;柯赫法则:植物病害的诊断 要点。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课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应具有运 用植物病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三、试卷结构 1.名词解释(占总分的15%) 2.选择填空和判断正误(占总分的15%) 3.问答题(占总分的70%)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 五、参考书: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普通昆虫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 毒的鉴定原理.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的防治。 第五章 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 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 侵染过程 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 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 的传播。 第八章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寄生专 化型与生理小种。 第九章 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 其机制.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农业技术防治;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植物检 疫;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原理;生物防治;柯赫法则;植物病害的诊断 要点。 二、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课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应具有运 用植物病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三、 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占总分的 15%) 2. 选择填空和判断正误(占总分的 15%) 3. 问答题(占总分的 70%)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 3 小时。 五、参考书: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普通昆虫学》考试大纲 一、 考试大纲的性质
普通昆虫学是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专业基 础课,是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硏 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 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地位,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与人类的 关系;昆虫学简史;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 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口器,头壳表面的分区,头部 的变化与适应;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与类型,翅的基本构造与类型, 假想原始脉相,翅的连锁;昆虫腹部的基本结构,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尾须。 第三章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体壁的构造与功能,表皮的化学成分,脱皮过程及激 素调控;昆虫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昆虫激素及其作用过程,激素对变态的 调节,昆虫的外激素。 第四章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的生殖方式;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变态类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 性与行为。 第五章昆虫的分类学 昆虫分类依据的主要特征,物种的含义、命名、模式标本;无翅亚纲、有翅 亚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各目基本特征及其拉丁名;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常见科 目的特征比较,检索表的编制。 第六章昆虫生态学 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影响昆虫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有效积温法则 (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及其局限性):种群的含义,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昆虫生命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与内涵。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普通昆虫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在全面掌握昆虫纲外部 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昆虫纲各目及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科进行形态上的区分 对昆虫内部各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所了解。能够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的知 识,并能运用普通昆虫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践中的一般问题 四、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约占总分的15%:区分昆虫科目约占总分20%:简答约占总分的 40%;综合论述约占总分的15%;发挥题(绘图、编写检索表、计算、大纲外内 容)约占总分的10% 绪论及昆虫外部形态约占30%,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及生物学约占20%, 昆虫分类约占30%,昆虫生态学约占20%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 六、参考书 彩万志等编著,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普通昆虫学是高等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专业基 础课,是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研 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 考试大纲。 二、 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地位,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与人类的 关系;昆虫学简史;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口器,头壳表面的分区,头部 的变化与适应;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与类型,翅的基本构造与类型, 假想原始脉相,翅的连锁;昆虫腹部的基本结构,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尾须。 第三章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体壁的构造与功能,表皮的化学成分,脱皮过程及激 素调控;昆虫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功能,昆虫激素及其作用过程,激素对变态的 调节,昆虫的外激素。 第四章 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的生殖方式;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变态类型;昆虫生活史;昆虫的习 性与行为。 第五章 昆虫的分类学 昆虫分类依据的主要特征,物种的含义、命名、模式标本;无翅亚纲、有翅 亚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各目基本特征及其拉丁名;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常见科、 目的特征比较,检索表的编制。 第六章 昆虫生态学 学习昆虫生态学的意义;影响昆虫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有效积温法则 (概念、计算方法、应用及其局限性);种群的含义,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昆虫生命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与内涵。 三、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普通昆虫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在全面掌握昆虫纲外部 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昆虫纲各目及与农林业关系密切的科进行形态上的区分。 对昆虫内部各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所了解。能够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的知 识,并能运用普通昆虫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践中的一般问题。 四、 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约占总分的 15%;区分昆虫科目约占总分 20%;简答约占总分的 40%;综合论述约占总分的 15%;发挥题(绘图、编写检索表、计算、大纲外内 容)约占总分的 10%。 绪论及昆虫外部形态约占 30%,昆虫内部解剖和生理及生物学约占 20%, 昆虫分类约占 30%,昆虫生态学约占 20%。 五、 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 3 小时。 六、 参考书 彩万志等编著,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 1.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2.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1.思想与行为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3.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4.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5.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6.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2005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大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 1.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2.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1.思想与行为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3.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4.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5.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6.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 八、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识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目标的特性、目标的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原则和方法
1.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 八、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识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目标的特性、目标的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