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 【教学重点】 1、知道两类显微镜的光路和结构; 2、了解测微目镜结构和它的读数方法; 3、掌握读数显微镜的读数方法; 4、掌握标定物镜放大倍数的过程 5、了解光栅空间周期和空间频率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讲解生物显微镜和读数显微镜的光路和结构以及它们的异同 物镜头规格数值的含义; 2、介绍标定显微物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和测量未知物体长度,测定 光栅空间周期,计算它的空间频率 【教学难点】 强化显微镜的操作规范,讲明调焦时只能远离样品朝上调; 2、强化测微目镜的读数方法和读薮显微镜的读数方法,进行个别 指导,示范表演; 【教学要求】 1、理解光路的特点,物,中间像,最后像的位置,像的特点:虚 (像)实(像)、正(像)、倒(像)、放大,缩小: 2、理解生物显微镜和读数显微镜的主要差别; 3、掌握测微目镜的读数方法,利用视差准确读数,显微物镜的放 大倍数与参考值相差在+0.50以内 4、测量光栅的条纹间距,条纹数要足够多,理解空间频率的意义; 掌握读数显微镜测量光栅周期的方法,条纹数要足够多,会计 算空间频率,结果与参考值相误在10%以内。 【探讨的问题】 显微物镜的放大倍数与标称值为什么不一样?如何提高显微镜 的分辨率?
显微镜 【教学重点】 1、 知道两类显微镜的光路和结构; 2、 了解测微目镜结构和它的读数方法; 3、 掌握读数显微镜的读数方法; 4、 掌握标定物镜放大倍数的过程; 5、 了解光栅空间周期和空间频率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讲解生物显微镜和读数显微镜的光路和结构以及它们的异同; 物镜头规格数值的含义; 2、 介绍标定显微物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和测量未知物体长度,测定 光栅空间周期,计算它的空间频率 【教学难点】 1、 强化显微镜的操作规范,讲明调焦时只能远离样品朝上调; 2、 强化测微目镜的读数方法和读数显微镜的读数方法,进行个别 指导,示范表演; 【教学要求】 1、 理解光路的特点,物,中间像,最后像的位置,像的特点:虚 (像)实(像)、正(像)、倒(像)、放大,缩小; 2、 理解生物显微镜和读数显微镜的主要差别; 3、 掌握测微目镜的读数方法,利用视差准确读数,显微物镜的放 大倍数与参考值相差在+0.50 以内; 4、 测量光栅的条纹间距,条纹数要足够多,理解空间频率的意义; 掌握读数显微镜测量光栅周期的方法,条纹数要足够多,会计 算空间频率,结果与参考值相误在10%以内。 【探讨的问题】 显微物镜的放大倍数与标称值为什么不一样?如何提高显微镜 的分辨率?
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教学目的] 1.学习关于物理实验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学习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估计的基本方法; 3.学会使用长度测量仪器及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计 [教学内容] 1.测量误差 1)误差定义,分类,特点,来源,处理方法。(其中对系统误差首先是能发现它 而发现测量重点系统误差通常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实验经验的积累,还要借助 其他测量方法和手段)。 2)测量误差理论和物理实验关系。 3)随机误差, a)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的特性; b)误差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及其物理意 2.不确定度 1)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与误差的关系 2)测量结果的表达(N±△N); 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的初步概念; 极限不确定度和标准不确定度的概念 3)不确定度的估计 分为直接测量量(一次,多次)和间接测量量 引入相对不确定度概念 标准差的算术合成与方和根合成。 3.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的概念,它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2)有效数字的几点常识,科学书写。 3)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表示(实验结果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与不确定度位取齐 (我们教学要求不确定度仅取一位))。 4)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估计规则 4.举例。 5.用测量实例(长度测量)练习本课内容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以及今后的实验,逐步树立误差分析思想以及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有效数 字 2.习题1-7 3.自学课本“处理数据的几种方法”一节并做附加题。 4.在长度测量中,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径器完成所要求的测量内容,注意读出零点和 正确使用仪器。 [教学难点] 1.测量结果的表达及不确定度的估计 2.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估计规则
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教学目的] 1. 学习关于物理实验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估计的基本方法; 3. 学会使用长度测量仪器及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计。 [教学内容] 1. 测量误差 1) 误差定义,分类,特点,来源,处理方法。(其中对系统误差首先是能发现它, 而发现测量重点系统误差通常是不容易的,需要有实验经验的积累,还要借助 其他测量方法和手段)。 2) 测量误差理论和物理实验关系。 3) 随机误差, a) 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的特性; b) 误差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及其物理意义。 2. 不确定度 1) 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与误差的关系; 2) 测量结果的表达(N±ΔN); 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的初步概念; 极限不确定度和标准不确定度的概念。 3) 不确定度的估计: 分为直接测量量(一次,多次)和间接测量量; 引入相对不确定度概念; 标准差的算术合成与方和根合成。 3. 有效数字 1) 有效数字的概念,它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2) 有效数字的几点常识,科学书写。 3)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表示(实验结果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与不确定度位取齐 (我们教学要求不确定度仅取一位))。 4) 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估计规则。 4. 举例。 5. 用测量实例(长度测量)练习本课内容。 [教学要求] 1. 通过本课以及今后的实验,逐步树立误差分析思想以及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有效数 字。 2. 习题 1-7。 3. 自学课本“处理数据的几种方法”一节并做附加题。 4. 在长度测量中,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径器完成所要求的测量内容,注意读出零点和 正确使用仪器。 [教学难点] 1. 测量结果的表达及不确定度的估计; 2. 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估计规则;
[问题讨论] 对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要求估计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课本讲了加减法和乘除 法,请问其他函数运算如对数、指数等,如何估计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问题讨论] 对不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要求估计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课本讲了加减法和乘除 法,请问其他函数运算如对数、指数等,如何估计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测定金属的杨氏模量 教学重点 1.用金属丝的伸长测定杨氏模量; 2.掌握用CCD成像系统测量微小长度变化: 3.用逐差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教学内容 1.对CCD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注意调节支架铅直(如何判断?) 2.正确使用常规量具,主要包括木尺、钢板尺、卡尺、千分尺等。利用误差分析的思想,理 解为什么对不同长度量,使用不同量具和安排不同的测量次数。并能够正确计算各自的不 确定度。 教学难点 对不同物理量进行测量,正确评价两类不同性质的误差。 教学要求 1.学会根据不同需要和条件正确选择量具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设计 测量方案 2.正确调节和使用显微镜,包括CCD系统和读数显微镜,注意读数精确度和消除螺距差。 3.明确逐差法的意义并正确运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以使用到的实验数据愈多愈好、自相 抵消掉的愈少愈好为原则。 4.对CCD法测定钢丝杨氏模量,课上要求计算出杨氏模量E的测量值。报告中要求(1) 用逐差法计算L,代入公式,求结果E±σg;(2)作L-m图,考察两个物理量之间 是否成线性关系;(3)对δL-m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由直线斜率求E值。 要正确表达实验结果。 5.钢梁弯曲法和光杠杆法选作。 问题讨论 1.实验中各长度量用不同的仪器来测定,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 2.在CCD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中,为什么起始时要加一定数量的底码?r1会出现异 常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3.加砝码后标示横线在屏幕上可能上下颤动不停,不能够完全稳定时,如何判定正确读数?
测定金属的杨氏模量 [教学重点] 1. 用金属丝的伸长测定杨氏模量; 2. 掌握用 CCD 成像系统测量微小长度变化; 3. 用逐差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教学内容] 1. 对 CCD 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注意调节支架铅直(如何判断?); 2. 正确使用常规量具,主要包括木尺、钢板尺、卡尺、千分尺等。利用误差分析的思想,理 解为什么对不同长度量,使用不同量具和安排不同的测量次数。并能够正确计算各自的不 确定度。 [教学难点] 1. 对不同物理量进行测量,正确评价两类不同性质的误差。 [教学要求] 1. 学会根据不同需要和条件正确选择量具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设计 测量方案。 2. 正确调节和使用显微镜,包括 CCD 系统和读数显微镜,注意读数精确度和消除螺距差。 3. 明确逐差法的意义并正确运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以使用到的实验数据愈多愈好、自相 抵消掉的愈少愈好为原则。 4. 对 CCD 法测定钢丝杨氏模量,课上要求计算出杨氏模量 E 的测量值。报告中要求(1) 用逐差法计算δ L ,代入公式,求结果 E ±σ E ;(2)作δ L m− 图,考察两个物理量之间 是否成线性关系;(3)对δ L − m 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由直线斜率求 E 值。 要正确表达实验结果。 5. 钢梁弯曲法和光杠杆法选作。 [问题讨论] 1. 实验中各长度量用不同的仪器来测定,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 2. 在 CCD 法测定金属丝杨氏模量实验中,为什么起始时要加一定数量的底码?r1会出现异 常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3. 加砝码后标示横线在屏幕上可能上下颤动不停,不能够完全稳定时,如何判定正确读数?
刚体转动实验 教学重点 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用实验方法检验刚体的转动定理和平行轴定理 2.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曲线改直 「教学内容 刚体绕固定轴转动,在外力矩不变情况下满足转动定理和平行轴定理 1.固定塔轮半径r,砝码下落高度h和圆柱形重物mo位置,保持摩擦力矩M不变, 改变砝码质量m测相应的下落时间t。用直角坐标纸作m-1/2图,如为直线即间 接检验了转动定理。由斜率求转动惯量s 2.固定m,h和m位置,保持M不变,改变测相应的t。用直角坐标纸作r1/2r 图,如为直线即间接检验了转动定理。由斜率求转动惯量l2 3*固定m,h和r,保持M不变,对称改变m位置测相应的t,作图检验平行轴定 理 4*.固定m,h和r,保持M,不变,非对称改变m位置测相应的t,观测转动惯量与 轴线关系检验平行轴定理。 教学难点 1.分析归纳本实验的实验条件(如:实验过程中外力矩和摩擦力矩不变)及实验 中如何满足(如: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2.分析归纳实验中引起外力矩和摩擦力矩的变化的因素。 3.定量分析为保证重力加速度远大于砝码下落加速度(g>a),m的取值范围。 教学要求 1.做m-1/和r-1/2r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处理上述数据,由其直线性间接检验刚体 转动定理,由各自斜率分别求1和2。 2.对于每一个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测量,应有较好重复性。当κ10s时,连续 三次测量的最大差值△r0.2 「问题讨论 1.实验中如何判断所测数据是否合理?那些点的t要特别注意测准? 2.实验中r,m,h的大小是根据什么考虑的?太大或太小有什么不好? 3.试利用实验结果分析2大于h的原因
刚体转动实验 [教学重点] 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用实验方法检验刚体的转动定理和平行轴定理; 2.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曲线改直。 [教学内容] 刚体绕固定轴转动,在外力矩不变情况下满足转动定理和平行轴定理。 1. 固定塔轮半径r,砝码下落高度h和圆柱形重物m0位置,保持摩擦力矩Mμ不变, 改变砝码质量m测相应的下落时间t。用直角坐标纸作m-1/t 2 图,如为直线即间 接检验了转动定理。由斜率求转动惯量I1。 2. 固定m,h和m0位置,保持 Mμ不变,改变r测相应的t。用直角坐标纸作r-1/t 2 r 图,如为直线即间接检验了转动定理。由斜率求转动惯量I2。 3*. 固定m,h和r,保持 Mμ不变,对称改变m0位置测相应的t,作图检验平行轴定 理。 4*. 固定m,h和r,保持 M μ不变,非对称改变m0位置测相应的t,观测转动惯量与 轴线关系检验平行轴定理。 [教学难点] 1.分析归纳本实验的实验条件(如:实验过程中外力矩和摩擦力矩不变)及实验 中如何满足(如: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2.分析归纳实验中引起外力矩和摩擦力矩的变化的因素。 3.定量分析为保证重力加速度远大于砝码下落加速度(g>>a),m 的取值范围。 [教学要求] 1.做m-1/t 2 和r-1/t 2 r图。利用最小二乘法处理上述数据,由其直线性间接检验刚体 转动定理,由各自斜率分别求I1和I2。 2.对于每一个 t 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测量,应有较好重复性。当 t≤10s 时,连续 三次测量的最大差值 Δt≤0.2s。 [问题讨论] 1.实验中如何判断所测数据是否合理?那些点的 t 要特别注意测准? 2.实验中 r,m,h 的大小是根据什么考虑的?太大或太小有什么不好? 3.试利用实验结果分析I2大于I1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