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 发达,使用月票往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越 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 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享受 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得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 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 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 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3.可持续发展 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 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 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经 济就必然表现岀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 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 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4.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与人口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正 常劳动力的人。人力资源可以按职业分工、教育程度和能力水平分类,形成各种层次的劳动者群体。这些多层次的 劳动者群体又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变化,构成结构日趋合理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特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与其他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同样的一些特点,如有用 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然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经济资源,又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首 先,劳动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其次,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再次,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塑性。可见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5.知识产品 有了知识,才会有知识产品。所谓知识产品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知识化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知 识产品主要可分四大类:一是科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形式为著作、论文、绘画、书法等等:二是技
26 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 发达,使用月票往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越 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 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享受 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得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 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 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 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3.可持续发展 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和后 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和自 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经 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与 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 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4.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与人口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正 常劳动力的人。人力资源可以按职业分工、教育程度和能力水平分类,形成各种层次的劳动者群体。这些多层次的 劳动者群体又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变化,构成结构日趋合理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特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具有与其他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同样的一些特点,如有用 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然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经济资源,又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首 先,劳动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其次,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再次,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塑性。可见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5.知识产品 有了知识,才会有知识产品。所谓知识产品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知识化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知 识产品主要可分四大类:一是科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形式为著作、论文、绘画、书法等等;二是技
术工艺,如技术原理、方法、设计方案等等;三是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劳务;四是知识为其主要投入的 物质产品,如机器人、无土培育的植物等 6.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二、思考题 1.简述麦多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生丹·麦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 法,并将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 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 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 种经济增长因素作出了一定的假设,主要包括:(1)以上各种增长因素的阶段增长量是按指数方式增加的,即每 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增长因素就比前一时期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比。(2)在每个子系统中要素不仅存在指数形 式增加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使其数量减少的趋势。麦多斯等人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 模拟程序,其中1900-1970年间的五种增长因素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统计数据输人,而1970年以后的情况则由计 算机模拟程序按照假设条件自动模拟。结果表明,早在公元2100年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増长变 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减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正是由于麦多斯对人类未来做出这样悲观的预测,以至于他们的世界经济模型被人们称之为 “世界末日”模型。 2.简述希尔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论点。 答:希尔斯在1976年出版了的《增长的社会限制》一书,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性。他 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质限制”,而“忽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 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他们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 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人们还有旅游、假期别墅以及其它个人服务项目,前者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 为地位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商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使人们对人和自然的依赖 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 发达,使用月票往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越
27 术工艺,如技术原理、方法、设计方案等等;三是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劳务;四是知识为其主要投入的 物质产品,如机器人、无土培育的植物等。 6.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二、思考题 1.简述麦多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夫雷斯特尔和他的学生丹·麦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发展了系统动态学方 法,并将其应用于世界经济研究中。所谓系统动态学是用以研究一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一定时期以后的 动态行为或动态结果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他们的动态系统世界经济模型中包括人口、农业、资本和工业生产、不可 再生资源与污染等五个子系统,分别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五 种经济增长因素作出了一定的假设,主要包括:(1)以上各种增长因素的阶段增长量是按指数方式增加的,即每 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种增长因素就比前一时期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比。(2)在每个子系统中要素不仅存在指数形 式增加的趋势、同时还存在使其数量减少的趋势。麦多斯等人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定量模拟,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 模拟程序,其中 1900—1970 年间的五种增长因素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统计数据输人,而 1970 年以后的情况则由计 算机模拟程序按照假设条件自动模拟。结果表明,早在公元 2100 年之前,由于资源的迅速耗竭,迫使工业增长变 慢直至倒退。由于粮食和医药的生产依赖于工业产出,也随之减慢,最终导致人口增长的停止,最后整个世界经济 由于资源危机而崩溃。正是由于麦多斯对人类未来做出这样悲观的预测,以至于他们的世界经济模型被人们称之为 “世界末日”模型。 2.简述希尔斯经济增长有限论的主要论点。 答:希尔斯在 1976 年出版了的《增长的社会限制》一书,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侧面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有限性。他 认为麦多斯等人关注于“遥远的和不确定的增长的物质限制”,而“忽视了眼前存在的增长的社会限制”,是把注 意力“放错了地方”。他认为麦多斯他们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增长的有限问题,而社会限制则是从需求方面来研究 增长问题。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人们还有旅游、假期别墅以及其它个人服务项目,前者为物质商品需求,后者 为地位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们的物质商品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使人们对人和自然的依赖 异化为对机器的依赖。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造成人们失去接触土地和自然的机会;通讯和交通设施越 发达,使用月票往返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分离的情况就越普遍;电视机越普及,人们面对面交换信息的机会就越
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 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享受 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 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 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 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3.试述经济增长有限论的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答:麦多斯等人的增长有限论,就实质来说,其实是在新的假设条件下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再现。与反对马尔萨斯 人口论的理由一样,人们对增长有限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假设的机械性的质疑上。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进步 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增长所需的各要素的变化也会随之进一步协调发展,而非增长悲观论者们所认为的世界是一个 凝固的、不变的实体,各要素也是机械变化的 首先,对于人口增长,人们发现它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极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 口增长并不快:随着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死亡率大幅降低,但出生率未能同步下降, 人口增长加快;但经济进一步发展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节育技术的普及,出生率的降 低使得人口增长趋于零,甚至成为负数。因此,人口增长并不始终具有指数增长性质。 其次,对于不能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问题,一般的看法不像麦多斯等人那样悲观,因为在“世界末日”模型 中并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发现率(包括回收率)。另外,西方经济学家索洛等人认为,对于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节 约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将起重要作用,但某种资源短缺使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工业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节约该资源 的发明,还会促进它的代用品生产的技术革新。 第三,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学者指出,经济增长固然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 消除污染后果的手段。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主的科技革新已经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尤其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遗传工程的发展,为我们重新构造生态结构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以前完全 是无法逆转的物种灭绝等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完全可能得到补救。所有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世 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增长的乐观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增长有限论者的思想,其机械和僵化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对世界的前景完全悲观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当 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人口、资源和环境正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人无远虑,必 有近忧”,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这里,并对其作一些未雨绸缪的探索,这也应当是经济增长悲观论者们的有益贡献 4.请你谈谈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
28 少。健康、自然、闲暇、本能的享受、安全感和自尊都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西方的经济增长却日益使人们远 离这些美好的东西。 地位商品给予消费者的满足或快乐来源于它的社会稀缺性,即只有它们不被普遍使用时才能给予人们享受 的效用,而当地位商品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时,它的效用就会下降。例如郊区住宅,既有新鲜空气和田园之美,又有 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如果迁入家庭过多、居住条件拥挤,生活质量也就下降了。由此可见,郊区生活的可得性, 或者说一切地位商品的可得性,都要受到它的环境情况的限制。为了获得好的地位商品,必须对社会环境进行限 制,从而也就限制了经济增长。 3.试述经济增长有限论的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答:麦多斯等人的增长有限论,就实质来说,其实是在新的假设条件下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再现。与反对马尔萨斯 人口论的理由一样,人们对增长有限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假设的机械性的质疑上。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进步 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增长所需的各要素的变化也会随之进一步协调发展,而非增长悲观论者们所认为的世界是一个 凝固的、不变的实体,各要素也是机械变化的。 首先,对于人口增长,人们发现它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极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 口增长并不快;随着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死亡率大幅降低,但出生率未能同步下降, 人口增长加快;但经济进一步发展后,随 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节育技术的普及,出生率的降 低使得人口增长趋于零,甚至成为负数。因此,人口增长并不始终具有指数增长性质。 其次,对于不能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问题,一般的看法不像麦多斯等人那样悲观,因为在“世界末日”模型 中并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发现率(包括回收率)。另外,西方经济学家索洛等人认为,对于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节 约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将起重要作用,但某种资源短缺使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工业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节约该资源 的发明,还会促进它的代用品生产的技术革新。 第三,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学者指出,经济增长固然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 消除污染后果的手段。因为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主的科技革新已经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尤其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遗传工程的发展,为我们重新构造生态结构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以前完全 是无法逆转的物种灭绝等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完全可能得到补救。所有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世 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增长的乐观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增长有限论者的思想,其机械和僵化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对世界的前景完全悲观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当 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人口、资源和环境正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人无远虑,必 有近忧”,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这里,并对其作一些未雨绸缪的探索,这也应当是经济增长悲观论者们的有益贡献。 4.请你谈谈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
答:第一,地球是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 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保持人口和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了刻不 容缓的任务。第二,人类所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人口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人口的过 度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巨大压力。第三,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我们当然希望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 调发展的环境。 5.简述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答: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首先,人口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 体,是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人口现象也就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社 会现象中的一部分。世界人口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口 变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分布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制约;从世界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过度增 长的人口数量正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制约: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性和结构性不均衡也是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 其次,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密不可分。自然资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环境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 土地等。有的属于无限资源,有的属于有限资源:第二,生物资源,包括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具有再生机 能。第三,矿物资源,包括各种矿石、煤、天然气、石油等,属非再生资源。这三类资源中,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关 系最大的有:土地、水特别是淡水、森林、能源。再次,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人类利用其中的物 质资源,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6.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 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 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妤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 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 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 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 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9 答:第一,地球是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 整体。它们既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投入要素,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保持人口和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了刻不 容缓的任务。第二,人类所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虽不能完全归结于人口增长。但是,也不能忽视人口的过 度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巨大压力。第三,人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我们当然希望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人类获得一个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 调发展的环境。 5.简述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答: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首先,人口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主 体,是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人口现象也就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社 会现象中的一部分。世界人口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化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口 变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分布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制约;从世界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过度增 长的人口数量正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制约;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性和结构性不均衡也是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 其次,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密不可分。自然资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环境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 土地等。有的属于无限资源,有的属于有限资源;第二,生物资源,包括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具有再生机 能。第三,矿物资源,包括各种矿石、煤、天然气、石油等,属非再生资源。这三类资源中,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关 系最大的有:土地、水特别是淡水、森林、能源。再次,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人类利用其中的物 质资源,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口、环境、资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的整体。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或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 6.试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就实质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其内涵应当包括:①要使当代人 和后代人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②要使现有一代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 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③要使人类 和自然界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 展经济就必然表现出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公平分配物质财富、公平承担保护自然资源与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 任与义务,从而达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的各地区与各种经济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 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重要概念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 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2。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 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 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 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它是 个岛国,地域狭窄,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以支持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上,而 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日本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的上游国家。另一方面,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 油,并用所得换回所需的大量的制成品,它们则是处于垂直型分工的下游国家。 4。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 国家之间水平型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 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因此,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得迅速发展,而在同 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相对缩减。水平型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5。混合型国际分工 答: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 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 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30 一、重要概念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 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2。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 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 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在这 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它是 一个岛国,地域狭窄,资源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以支持其工业的发展,因此其进口额中原料占 80%以上,而 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 90%。日本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的上游国家。另一方面,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 油,并用所得换回所需的大量的制成品,它们则是处于垂直型分工的下游国家。 4。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发达 国家之间水平型分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它不仅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还 包括同产业之间产品的分工,甚至产品的加工程序的分工。因此,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得迅速发展,而在同 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相对缩减。水平型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5。混合型国际分工 答: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例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它 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的,从这些国家获取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对与自己发达程度相当的 一些国家则是水平型分工。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