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和科学技术合作加强,。一方面,各国之间科学技术交流不断增加 和扩大。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此外,科技合作还表现在国际科研组织 的增加、国际科学会议的增多、各国科研政策协调活动和交流科研情报活动的増加等。 10.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答:“信息革命”将深入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信息革命”的不断 深入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极大推动,而它本身也将构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内容。世界经济由工业经 济向信息经济转变,标志着生产力的新的飞跃,它必将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从而使一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 球经济的整体之中 首先,国际贸易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服务在国际贸易结构 中所占比重增大,以及国际贸易方式与支付手段的信息化。 其次,国际金融信息化不断加强。国际金融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资金流动与生产的脱节和与信息联系的加强,资金 流动方式的电子化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的国际化。信息化的现代支付手段,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对利率、汇率以及 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大量资本可以迅速从一国流向另一国。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凭借现代化的信 息传播处理手段而变得更灵活、高效,从而在一个更深的意义上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全球一体化的运行轨 道 再次,跨过公司经营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这表现在:在跨国公司组成结构中,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经营的公司发展 较快;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愈来愈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服务领域: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信息化。跨国公司投 资经营的信息化还反映在投资方向的变化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便利条件。公司可以在几分钟内调阅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有关经营资料。是否具有与国际信 息网络沟通的便利信息传输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地域选择的重要依据。 现在,以信息为纽带的全球性生产分工合作体系已初步形成,它在本质上正是科技革命作为首要推动因素提供持续 的激励的结果。不仅上个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 步推进也将得益于科技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重要概念 1.中间性经济危机 中间性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 浅,时间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它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只涉及部分工业部门或者部
16 (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和科学技术合作加强,。一方面,各国之间科学技术交流不断增加 和扩大。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此外,科技合作还表现在国际科研组织 的增加、国际科学会议的增多、各国科研政策协调活动和交流科研情报活动的增加等。 10.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答:“信息革命”将深入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信息革命”的不断 深入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极大推动,而它本身也将构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内容。世界经济由工业经 济向信息经济转变,标志着生产力的新的飞跃,它必将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从而使一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 球经济的整体之中。 首先,国际贸易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服务在国际贸易结构 中所占比重增大,以及国际贸易方式与支付手段的信息化。 其次,国际金融信息化不断加强。国际金融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资金流动与生产的脱节和与信息联系的加强,资金 流动方式的电子化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的国际化。信息化的现代支付手段,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对利率、汇率以及 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大量资本可以迅速从一国流向另一国。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凭借现代化的信 息传播处理手段而变得更灵活、高效,从而在一个更深的意义上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全球一体化的运行轨 道。 再次,跨过公司经营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这表现在:在跨国公司组成结构中,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经营的公司发展 较快;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愈来愈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服务领域;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信息化。跨国公司投 资经营的信息化还反映在投资方向的变化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便利条件。公司可以在几分钟内调阅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有关经营资料。是否具有与国际信 息网络沟通的便利信息传输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地域选择的重要依据。 现在,以信息为纽带的全球性生产分工合作体系已初步形成,它在本质上正是科技革命作为首要推动因素提供持续 的激励的结果。不仅上个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 21 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 步推进也将得益于科技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一、重要概念 1.中间性经济危机 中间性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 浅,时间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它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只涉及部分工业部门或者部
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 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2.周期性经济危机 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 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 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 时间是比较固定的,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3.康德拉季耶夫德的经济周期长波论 康德拉季耶夫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 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他认为,长周期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所固有的那些原因。技术 的改变、战争和革命、新的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外部的,从而引起长期波 动的因素,相反这些因素本身就是长期波动的节奏的一部分,是长周期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他的这些对长波起 因的简单解释,却为后人提供了不小的启迪一一康德拉季耶夫实际上成为当前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的鼻 4.熊彼特的经济周期长波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39年 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 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①介绍新产品;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熊彼 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 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 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 周期,从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 期,从1842—-1897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 期,从1898-1946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对后来的长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直接引发了当代长波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17 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 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家的生产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2.周期性经济危机 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 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大量倒 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周期 时间是比较固定的,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3.康德拉季耶夫德的经济周期长波论 康德拉季耶夫强调用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的偶发因素解释长波起因,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 产品的更新换代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他认为,长周期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所固有的那些原因。技术 的改变、战争和革命、新的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外部的,从而引起长期波 动的因素,相反这些因素本身就是长期波动的节奏的一部分,是长周期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他的这些对长波起 因的简单解释,却为后人提供了不小的启迪——康德拉季耶夫实际上成为当前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的鼻 祖。 4.熊彼特的经济周期长波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长周期技术论对长波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939 年 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 所谓“创新”,就是在生产和销售经营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①介绍新产品;②引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⑤建立企业的新组织。熊彼 特认为,“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他认为,“创新”引起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历史上主要 的创新浪潮引起的,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的。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 过程。根据这种技术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将到他的时代为止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 周期,从 1787—1842 年,是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时期,纺织工业、冶炼技术的创新起了主要作用。第二个长周 期,从 1842—1897 年,其上升期是以钢铁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 期,从 1898—1946 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对后来的长波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直接引发了当代长波学派的一个重要流派——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
5.菲利浦斯曲线 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在这种理论的分析中,宏观经 济三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实现,菲利浦斯曲线所显示的内容作了最典型的论证。菲 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 说,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増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 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 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传统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这- 曲线,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搞“替换”,或者用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失业率来换取物价 水平的下跌。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 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 6.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 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増长率、髙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 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 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 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7.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 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 存 二、思考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 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 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
18 5.菲利浦斯曲线 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在这种理论的分析中,宏观经 济三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实现,菲利浦斯曲线所显示的内容作了最典型的论证。菲 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 说,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 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 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传统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 曲线,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搞“替换”,或者用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失业率来换取物价 水平的下跌。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 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 6.滞胀 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 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 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 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 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的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7.新经济 “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 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 存。 二、思考题 1.简述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联系合区别。 答:这两种经济危机从性质上讲,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但两者在量 上和范围上却有很大不同。 衡量是否属于周期性经济危机,应主要考虑:危机的强烈性,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幅度大,持续时 间较长,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等;危机的普遍性,它涉及多数部门并席卷全国各地;危机的周期性
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 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 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 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 家的生产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 机,马克思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后人归纳并提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循 着危机一一萧条一一复苏一一高涨一一危机这些阶段逐步前进的。 (3) 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4) 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其中必须区别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经 济危机 3.试述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综观战后资本主义7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带 有明显的同期性,危机往往在同一年份发生。二战后这种情况就不同了,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叉出现。同期性的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共发生过4次(1957—-1958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2001 2002年),其余2次经济危机是非同期性的。 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战后两次最严重经济危机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远远低于战前经济危机下降的幅度 (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往往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就业率下降。而战后却出 现另一种景象,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 (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所谓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主要 表现在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 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战后并未发生这种现象 4.试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趋势的原因
19 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时间是比较固定的,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则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危机的同期性,由 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业生产应形成一个统一过程,经济危机应具有同期性。 而中间性经济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不同,其特点正好相反。中间性经济危机深度浅,时间短,只是整个工业周期复苏 或高涨过程中的间歇;只是一种“局部危机”,它只涉及部分工业部门或者部分工业地区,不具有普遍性;中间性 危机同固定资本更新这一周期的物质基础并无必然联系,而往往由某些偶然因素触发;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同其他国 家的生产下降不具有同期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 机,马克思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后人归纳并提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循 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这些阶段逐步前进的。 (3) 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4) 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其中必须区别中间性经济危机和周期经 济危机。 3.试述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综观战后资本主义 7 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带 有明显的同期性,危机往往在同一年份发生。二战后这种情况就不同了,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叉出现。同期性的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共发生过 4 次(1957——1958 年,1973——1975 年,1979——1982 年,1990——1993 年,2001— —2002 年),其余 2 次经济危机是非同期性的。 (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战后两次最严重经济危机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远远低于战前经济危机下降的幅度。 (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往往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就业率下降。而战后却出 现另一种景象,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 (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所谓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主要 表现在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 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战后并未发生这种现象。 4.试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趋势的原因
答: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不同。在二战中,有些国家不但未受 损失,反而依靠战争,经济膨胀起来,有些国家创伤深重,二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影响不一样,使战后各 国再生产周期出现较大差异,使经济危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爆发。②二战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 样。美国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在各个领域占据很大的优势。而西欧各国和日本战后初期主要是经济 恢复和发展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也会影响它们再生产过程,从而削弱再生产 的同期性。③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一样。例如各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不同,各国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各国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在时间先后,规模大小,侧重 点的不一致性,这些都会对再生产周期发生一定影响。④其它因素。如战后两次较大的局部战争也有不可忽视的影 响,也干扰了发达国家再生产过程的同期性。 5.简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幅减弱的原因 答: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力,另一 方面也使经济危机四个阶段不如战前界线分明。②战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固定资本更新加 速,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部门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这些都扩大了就业和投 资,同时科技革命还加速了机器和设备的精神磨损,缩短了折旧时间,对生产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③金融资本 实力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也对缓和经济危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各国货币金融政策较战前成熟,对金融机 构的控制与操纵加强,金融机构本身也由于业务的扩展与创新而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实力,货币金融体系抗衡 危机冲击的能力倍增。另外,保险事业的发展使社会福利有较大改善,社会消费信贷的扩大和普及导致危机期间需 求波动较弱,谷底与谷峰落差减小。 6.简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的原因。 答:战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二:①垄断价格的作用。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 的一种价格。它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物价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在经济高涨时,垄断组织提高商品价格,加剧生 产和消费的矛盾。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垄断组织为了维持商品的垄断价格,采取减少生产,缩减供应,达到阻碍价 格下跌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战前已经发生。战后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这种为维持垄断价格而阻碍物价下跌的情况 更加普遍。②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尽快摆脱和减轻经济危机, 运用各种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从而引起比平时更为剧烈的通货膨胀。总之,危机期间,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 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在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因此,战后好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物价不跌反 升的现象。 7.简述战后未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的原因
20 答: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不同。在二战中,有些国家不但未受 损失,反而依靠战争,经济膨胀起来,有些国家创伤深重,二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影响不一样,使战后各 国再生产周期出现较大差异,使经济危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爆发。②二战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 一样。美国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在各个领域占据很大的优势。而西欧各国和日本战后初期主要是经济 恢复和发展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也会影响它们再生产过程,从而削弱再生产 的同期性。③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一样。例如各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不同,各国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各国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在时间先后,规模大小,侧重 点的不一致性,这些都会对再生产周期发生一定影响。④其它因素。如战后两次较大的局部战争也有不可忽视的影 响,也干扰了发达国家再生产过程的同期性。 5.简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幅减弱的原因。 答: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力,另一 方面也使经济危机四个阶段不如战前界线分明。②战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固定资本更新加 速,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部门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这些都扩大了就业和投 资,同时科技革命还加速了机器和设备的精神磨损,缩短了折旧时间,对生产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③金融资本 实力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也对缓和经济危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各国货币金融政策较战前成熟,对金融机 构的控制与操纵加强,金融机构本身也由于业务的扩展与创新而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实力,货币金融体系抗衡 危机冲击的能力倍增。另外,保险事业的发展使社会福利有较大改善,社会消费信贷的扩大和普及导致危机期间需 求波动较弱,谷底与谷峰落差减小。 6.简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的原因。 答:战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二:①垄断价格的作用。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 的一种价格。它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物价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在经济高涨时,垄断组织提高商品价格,加剧生 产和消费的矛盾。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垄断组织为了维持商品的垄断价格,采取减少生产,缩减供应,达到阻碍价 格下跌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战前已经发生。战后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这种为维持垄断价格而阻碍物价下跌的情况 更加普遍。②危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尽快摆脱和减轻经济危机, 运用各种刺激经济的膨胀政策,从而引起比平时更为剧烈的通货膨胀。总之,危机期间,生产过剩,商品供过于 求,物价下跌,但垄断价格却在千方百计延缓和阻碍物价的下跌。因此,战后好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物价不跌反 升的现象。 7.简述战后未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