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及其表示方法 ⊙概念: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 V 用价值(物化劳动)表示 ②m=剩余劳动时间 用劳动时间(活劳动)表示 必要劳动时间 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由 得m=m′·v所以 所以,获取m的途径有:提高m′(剥削程度) 增加ⅴ(可变资本量)
剩余价值率及其表示方法 概念: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 ′表示。 公式: ①m'=—— m v ② m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由 m ' =—— m v 得m= m ' • v 所以 ➢ 所以,获取m的途径有:提高m ' (剥削程度), 增加v(可变资本量)。 -----用价值(物化劳动)表示 -----用劳动时间(活劳动)表示
3、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原先: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3小时 现在: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时间 结果: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100%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3小时 m =150%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价值生产swf
3、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现在: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 延长时间 结果: m ' = ————--——--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m ' = ————--——--———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3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100% =150% 原先: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3小时 剩余价值生产.swf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为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 原先: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现在: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延长时间3小时 ⊙结果: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m =100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3小时 m 300 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为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 结果: m ' = ————--——--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m ' = ————--——--———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3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 现在:必要劳动时间3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小时+延长时间|3小时 原先: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100% =300%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 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要求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求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求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要求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要求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问:为什么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是个别企业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 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问:为什么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是个别企业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要求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求降低劳动力价值 要求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要求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要求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 含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量: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差额。 质(源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特点:是暂时的现象。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2 联系:本质一样;前者是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 区别:生产方法不同;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参见P65
超额剩余价值: • 含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量: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差额。 • 质(源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特点:是暂时的现象。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 联系:本质一样;前者是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 • 区别:生产方法不同;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参见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