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4.掌握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6学时) 教学内容: 4.1热力学第一定律 4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3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教学要求: 1.了解一些常用术语。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3.学会热力学方程的写法。4.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 5.学会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化学平衡 (4学时) 教学内容: 5.1平衡常数5.2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要求: 1.学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2.掌握多重平衡。3.熟悉化学平衡的移动。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酸碱平衡 (4学时》 教学内容: 6.1豫感理论6.2水的届子白递平海 6.3弱酸弱减电离平衡 6.4缓冲溶液 教学要求: 1.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2.掌握溶液的PH的计算方法。 3.学握缓冲溶液H的计算方法。4.熟悉酸碱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章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4学时) 教学内容: 7.1溶度积原理。 7.2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 教学要求: 1.学会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计算方法。2.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明确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 (4学时) 教学内容: 8.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8.2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8.3氧化还原平衡。8.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8.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1.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16 3.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 6 学时 ) 教学内容: 4.1 热力学第一定律 4.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3 吉布斯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教学要求: 1.了解一些常用术语。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3.学会热力学方程的写法。 4.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 5.学会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 化学平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 5.1 平衡常数 5.2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学要求: 1.学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2.掌握多重平衡。 3.熟悉化学平衡的移动。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 酸碱平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 6.1 酸碱理论 6.2 水的质子自递平衡 6.3 弱酸弱减电离平衡 6.4 缓冲溶液 教学要求: 1.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2.掌握溶液的 PH 的计算方法。 3.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方法。 4.熟悉酸碱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章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 7.1 溶度积原理。 7.2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平衡。 教学要求: 1.学会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计算方法。 2.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明确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 4 学时 ) 教学内容: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8.2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8.3 氧化还原平衡。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1.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3.学会电极电势的计算。4.明确电极电势应用。5.学会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章原子结构 (6学时) 教学内容: 9.1玻尔的氢原子模型9.2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9.3多电子原子结构9.4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9.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掌握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4.学会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章分子结构 (6学时) 教学内容: 10.1离子键10.2共价键10.3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10.4分子间作用力10.5离子极化10.6晶体结构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2.熟悉轨道杂化理论 3.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5.掌握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6.学会离子极化和氢键及晶体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 (4学时) 教学内容: 11.1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异构现象11.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1.3配位平衡11.4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物药物 教学要求: 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2.学会配位化合物类型和命名。 3.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4.了解配位解离平衡。 5.了解整合物的稳定性。 6.学会配合物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实验教学另行安排,见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 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成绩:闭卷笔试,占总成绩8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许善锦主编,《无机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7
17 3.学会电极电势的计算。4.明确电极电势应用。5.学会元素电势图及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章 原子结构 (6 学时) 教学内容: 9.1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9.2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9.3 多电子原子结构 9.4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9.5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掌握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学会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章 分子结构 (6 学时) 教学内容: 10.1 离子键 10.2 共价键 10.3 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10.4 分子间作用力 10.5 离子极化 10.6 晶体结构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熟悉轨道杂化理论。 3.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5.掌握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 6.学会离子极化和氢键及晶体结构。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4 学时) 教学内容: 11.1 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异构现象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1.3 配位平衡 11.4 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物药物 教学要求: 1.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定义。 2.学会配位化合物类型和命名。 3.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4.了解配位解离平衡。 5.了解螯合物的稳定性。 6.学会配合物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实验教学另行安排,见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 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其中实验成绩 10%,作业和出勤 10%。 (2)期末成绩:闭卷笔试,占总成绩 8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许善锦主编,《无机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1)铁步荣、贾桂芝主编,《无机化学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 (2)徐春祥主编。《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 撰写人:李昕跃 审核人:尤慧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18 2.主要参考书: (1)铁步荣、贾桂芝主编,《无机化学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 (2)徐春祥主编.《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 撰写人:李昕跃 审核人:尤慧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32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1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科学、医学检验、口 腔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8 必做项目数:8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使学生熟练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验证常见一系列元素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 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实验观,为 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真空泵、吸滤瓶、p州酸度计、离心机、台秤、伏特计及常用玻璃器皿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及要求 学时实验实验实验每组 号 名称 分配属性类型 要求人数 了解实验室规则和一般安全 实验室安全教 常识、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佛 专业 验证 育和基本操作 作技术、本实验课的内容与要 基础 必做 2 求。 学会固、液体试剂的取用,固 液分离、浓缩结晶、加热等操 专业 2 氯化钠的提纯 作:掌握提纯粗食盐的化学方 4 验证 必做 2 基础 法及杂质离子S0,2、Mg、Ca 的检验方法, 堂握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 硫酸亚铁铵的 熟练掌握水浴加热、 蒸发、结 专业 制备及质量检 晶和减压过滤等基本操作:学 4 综合 基础 必做 验 习用比色法定量检验产品中 的杂质Fe+ 酸碱反应与缓 学会试管实验的一些基本操 冲溶液 作: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并试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验其缓冲性能:学会使用p州 19
19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 总学时:32 其中实验学时:32 总学分:1 其中实验学分:1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科学、医学检验、口 腔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实验项目数:8 必做项目数:8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1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验证常见一系列元素、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 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实验观,为 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真空泵、吸滤瓶、pH 酸度计、离心机、台秤、伏特计及常用玻璃器皿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内容及要求 学时 分配 实验 属性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实验室安全教 育和基本操作 了解实验室规则和一般安全 常识、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 作技术、本实验课的内容与要 求。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2 氯化钠的提纯 学会固、液体试剂的取用,固 液分离、浓缩结晶、加热等操 作;掌握提纯粗食盐的化学方 法及杂质离子 SO4 2-、Mg2+、Ca2+ 的检验方法。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3 硫酸亚铁铵的 制备及质量检 验 掌握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 熟练掌握水浴加热、蒸发、结 晶和减压过滤等基本操作;学 习用比色法定量检验产品中 的杂质 Fe3+。 4 专业 基础 综合 必做 2 4 酸碱反应与缓 冲溶液 学会试管实验的一些基本操 作;熟悉缓冲溶液的配制并试 验其缓冲性能;学会使用 pH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酸度计 了解配位平衡、沉淀与溶解平 配合物与沉淀 衡、溶度积等概念:掌握溶度 专业 溶解平衡 积规则并会应用:学会离心机 基础 验证 必做 2 的使用。 了解介质的酸减性对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和产物的影响:了 解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 专业 6 氧化还原反应 验证 必做 速率的影响:掌握浓度对电极 基础 电势的影响及原电池电动势 的测定方法。 堂据硝酸及盐的重要性质,了 D区元素重要 解亚硝酸、磷酸盐的主要相 专业 4 2 化合物的性质 质:了解锡、铅、锑、铋重要 验证 基础 必做 化合物的性质。 d区元素重要 掌握铬、锰、铁、银、汞、 铜 等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 专业 4 验证必做 2 化合物的性质 质 基础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内容完整、 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关测量规范的要求。 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格中数据的小数位要符合规范 要求。学生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 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 视为敬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包括:平时成绩80%(预习成绩20%、操作成绩40%、实 验报告成绩40%),操作考核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辛剑、孟长功主编.《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4年6 月 2.参若书 (1)古凤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田玉美。《新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撰写人:尤慧艳审核人:詹世平课程负责人:尤慧艳
20 酸度计。 5 配合物与沉淀- 溶解平衡 了解配位平衡、沉淀与溶解平 衡、溶度积等概念;掌握溶度 积规则并会应用;学会离心机 的使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6 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 原反应方向和产物的影响;了 解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 速率的影响;掌握浓度对电极 电势的影响及原电池电动势 的测定方法。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7 p 区元素重要 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硝酸及盐的重要性质;了 解亚硝酸、磷酸盐的主要性 质;了解锡、铅、锑、铋重要 化合物的性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8 d 区元素重要 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铬、锰、铁、银、汞、铜 等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 质。 4 专业 基础 验证 必做 2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由实验者本人撰写,实验基本情况的信息应填写完整、清楚。做到内容完整、 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图表规范、分析详尽、讨论深刻、符合国家有关测量规范的要求。 数据记录要真实可靠,有效数字应符合仪器的精度,相应表格中数据的小数位要符合规范 要求。学生实验中获取的原始数据,必须填写在报告中指定位置,并由指导教师当场检查 确认签字及注明检查日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实验报告,如无任何理由拖延不交, 视为放弃该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包括:平时成绩 80%(预习成绩 20%、操作成绩 40%、实 验报告成绩 40%),操作考核 2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辛剑、孟长功主编.《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 2.参考书 (1)古凤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 (2)田玉美.《新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 3 月. 撰写人:尤慧艳 审核人:詹世平 课程负责人:尤慧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