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常外露,后缘具细锯齿。 24、石鲈科 颏部具颏孔 1-3 对或具中央沟,两颌齿细尖,背鳍连续,常具 1 缺刻。 25、羊鱼科 口较小,端位,颏部下颌缝合处后方有一对长须。被中大薄栉鳞,侧线 鳞感觉管分叉。 26、鸡笼鲳科 体侧扁而高,近菱形,背鳍与臀鳍下半部被细圆鳞,胸鳍长,呈镰刀 状。 27、金钱鱼科 体颇高而侧扁。皮肤坚韧,被小栉鳞,口小,前位,齿呈刚毛状,有 3 尖,臀鳍有 4 鳍棘,胸鳍短,圆形。 28、赤刀鱼科 体延长呈带状,甚侧扁,向尾部渐细尖。背鳍及臀鳍均由鳍条组成, 基底甚长,向后与尾鳍相连。 29、海鲫科 体卵圆形,侧扁。背鳍棘部有 1 发达鳞鞘,鳍棘折叠时可藏背沟中。臀 鳍条 25 以上,下咽骨左右愈合。 30、隆头鱼科 侧线中断或完全,口端位,唇厚,分内外两层,口能伸缩,或前颌骨 与上颌骨固连,左右下咽骨愈合。 31、丽鱼科 头每侧鼻孔 1 个,下咽骨愈合。背鳍 1 个,基底长,鳍棘 14-17。臀鳍 鳍棘 3-8。 32、拟鲈科 体延头,呈亚圆筒形,鳞小,两颌齿绒毛状或扩大呈犬牙状,第二背鳍 与臀鳍基底长。 33、腾科 口上位,眼上侧位,颅骨外露,背鳍与臀鳍基底延长,胸鳍宽大,低位。 34、鳄齿鱼科 体延长侧扁,头体被细小粒状鳞,侧线每侧 2 条,侧线上下均有小分 枝,口很大,两颌外行齿犬牙状,可倒伏。 尖吻鲈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2)上颌骨末端伸达跟后下方,两鼻孔相近,前鳃盖骨下缘具棘,舌无齿(尖吻鲈 属 Lates).尖吻鲈 L.calcarifer(Blooh) 2(1)上颌骨末端仅达瞳孔下方,两鼻孔远离;前鳃盖骨下缘无棘;舌具齿
骨常外露,后缘具细锯齿。 24、石鲈科 颏部具颏孔 1-3 对或具中央沟,两颌齿细尖,背鳍连续,常具 1 缺刻。 25、羊鱼科 口较小,端位,颏部下颌缝合处后方有一对长须。被中大薄栉鳞,侧线 鳞感觉管分叉。 26、鸡笼鲳科 体侧扁而高,近菱形,背鳍与臀鳍下半部被细圆鳞,胸鳍长,呈镰刀 状。 27、金钱鱼科 体颇高而侧扁。皮肤坚韧,被小栉鳞,口小,前位,齿呈刚毛状,有 3 尖,臀鳍有 4 鳍棘,胸鳍短,圆形。 28、赤刀鱼科 体延长呈带状,甚侧扁,向尾部渐细尖。背鳍及臀鳍均由鳍条组成, 基底甚长,向后与尾鳍相连。 29、海鲫科 体卵圆形,侧扁。背鳍棘部有 1 发达鳞鞘,鳍棘折叠时可藏背沟中。臀 鳍条 25 以上,下咽骨左右愈合。 30、隆头鱼科 侧线中断或完全,口端位,唇厚,分内外两层,口能伸缩,或前颌骨 与上颌骨固连,左右下咽骨愈合。 31、丽鱼科 头每侧鼻孔 1 个,下咽骨愈合。背鳍 1 个,基底长,鳍棘 14-17。臀鳍 鳍棘 3-8。 32、拟鲈科 体延头,呈亚圆筒形,鳞小,两颌齿绒毛状或扩大呈犬牙状,第二背鳍 与臀鳍基底长。 33、腾科 口上位,眼上侧位,颅骨外露,背鳍与臀鳍基底延长,胸鳍宽大,低位。 34、鳄齿鱼科 体延长侧扁,头体被细小粒状鳞,侧线每侧 2 条,侧线上下均有小分 枝,口很大,两颌外行齿犬牙状,可倒伏。 尖吻鲈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2)上颌骨末端伸达跟后下方,两鼻孔相近,前鳃盖骨下缘具棘,舌无齿(尖吻鲈 属 Lates).尖吻鲈 L.calcarifer(Blooh) 2(1)上颌骨末端仅达瞳孔下方,两鼻孔远离;前鳃盖骨下缘无棘;舌具齿
.尖沙鲈属 Psammoperca 鱼旨 属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2)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中间有明显缺刻;尾鳍叉形;栉鳞,侧线鳞 80 以下. .鲈属 Lateolabrax .鲈 L.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a) 2(1)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一般无缺刻;尾鳍圆形或浅凹;侧线鳞 80 以上 3(14)上下颌两侧内行齿无可倒伏的细尖齿;背鳍具 11-14 鳍棘;被圆鳞。 4(5)体明显延长,近圆筒形,体长为体高 4.6-5.4 倍;鳃耙痕迹状;下颌前端很突出. .长身鳜属 Coreosiniperea .长身鳜 C.roulei(Wu) 5(4)体不呈圆筒形,体长为体高 2.6-3.4 倍;鳃耙发达(鳜属 Siniperca)。 6(9)从吻部穿眼达背鳍前方有 1 条褐色斜带,下颌显著突出于上颌之前;头及背缘 明显隆起,间鳃盖骨下缘无锯齿。 7(8)鳃耙 7-8;眼较小,头长为眼径 5.3-8.1 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 线鳞 110-142;颊部有鳞.鳜 S.chuatsi(Basilewaky) 8(7)鳃耙 5-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 4.7-5.1 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 侧线鳞 85-98;颊部无鳞.大眼鳜 S.neri Garman 9(6)无 1 条褐色斜带从吻部穿过眼的前方;下颌突出上颌不显著;间鳃盖骨锯齿弱 10(11)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之前;背鳍两侧常有 3-4 深色大斑,体侧有明显斑点及 稀密不同的具有黑缘线状和多角形斑块.斑鳜 S.scherzeri Steindachner 11(10)上下颌略等长或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之前;体无黑缘线状或多角形斑块。 12(13)鳃耙 5-6;背鳍棘 13-14;臀鳍 III,8;有时在侧线后部近尾柄处有 1 眼状斑. .暗鳜 S.obscura Nichols 13(12)鳃耙 6-7;背鳍棘 13,鳍条 11-12;臀鳍 III,9;体侧有黄白色波状纹数条, 间有不明显的深色斑块.波纹鳜 S.undulata Fang et Chong
.尖沙鲈属 Psammoperca 鱼旨 属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2)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中间有明显缺刻;尾鳍叉形;栉鳞,侧线鳞 80 以下. .鲈属 Lateolabrax .鲈 L.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a) 2(1)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一般无缺刻;尾鳍圆形或浅凹;侧线鳞 80 以上 3(14)上下颌两侧内行齿无可倒伏的细尖齿;背鳍具 11-14 鳍棘;被圆鳞。 4(5)体明显延长,近圆筒形,体长为体高 4.6-5.4 倍;鳃耙痕迹状;下颌前端很突出. .长身鳜属 Coreosiniperea .长身鳜 C.roulei(Wu) 5(4)体不呈圆筒形,体长为体高 2.6-3.4 倍;鳃耙发达(鳜属 Siniperca)。 6(9)从吻部穿眼达背鳍前方有 1 条褐色斜带,下颌显著突出于上颌之前;头及背缘 明显隆起,间鳃盖骨下缘无锯齿。 7(8)鳃耙 7-8;眼较小,头长为眼径 5.3-8.1 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 线鳞 110-142;颊部有鳞.鳜 S.chuatsi(Basilewaky) 8(7)鳃耙 5-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 4.7-5.1 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 侧线鳞 85-98;颊部无鳞.大眼鳜 S.neri Garman 9(6)无 1 条褐色斜带从吻部穿过眼的前方;下颌突出上颌不显著;间鳃盖骨锯齿弱 10(11)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之前;背鳍两侧常有 3-4 深色大斑,体侧有明显斑点及 稀密不同的具有黑缘线状和多角形斑块.斑鳜 S.scherzeri Steindachner 11(10)上下颌略等长或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之前;体无黑缘线状或多角形斑块。 12(13)鳃耙 5-6;背鳍棘 13-14;臀鳍 III,8;有时在侧线后部近尾柄处有 1 眼状斑. .暗鳜 S.obscura Nichols 13(12)鳃耙 6-7;背鳍棘 13,鳍条 11-12;臀鳍 III,9;体侧有黄白色波状纹数条, 间有不明显的深色斑块.波纹鳜 S.undulata Fang et Chong
14(3)两颌内行齿可倾倒;背鳍棘 10-11,体被细小栉鳞或圆鳞(石斑鱼属 Epinephelus) 15(18)尾鳍凹形或截形。 16(17)尾鳍凹形;体侧具多角形褐色大斑点;尾鳍末端具白边. .宝石石斑鱼 E.areolatus Forskali 17(16)尾鳍截形;体侧和鳍上密布近六角斑点,其间隔构成网状. .网纹石斑鱼E.chlorostigm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15)尾鳍圆形。 19(22)体侧具横带。 20(21)横带间隔不等,第 3 与第 4 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 .青石斑鱼 E.awo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21(20)横带间隔相等;背鳍鳍条部与尾鳍均有斑点. .六带石斑鱼 E.sexfasci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a) 2(19)体侧无横带与纵带。 23(24)背鳍基底仅有 1 个黑斑;位于鳍棘部第 9-11 鳍棘基部;各鳍均无白 边.赤点石斑鱼 E.aka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24(23)背鳍基底部具有 3 个大黑斑,分散于鳍棘部、鳍条部及尾柄处;各鳍均有白 边.鲑点石斑鱼 E.fario (Thunberg) 大眼鲷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2)体卵圆形,体长小于体高的 2 倍;鳞大,侧钱鳞 30-56,背鳍棘以中部最长, 臀鳍鳍条 9-12 .拟大眼鲷属 Pseudopriacanthus 2(1)体长椭圆形;体长大于体高的 2 倍;鳞大,侧线鳞 68-120;背鳍棘向后逐渐增 长,以最后棘为最长;臀鳍条 12-15(大眼鲷属 Priacanthus)。 3(4)体较短,体长为体高 1.8-2.3 倍;背、臀鳍大,后缘斜截形;腹鳍长而大,末端 超过臀鳍起点,鳍膜黑色;尾鳍后缘截形.黑鳍大眼鲷 P.boops Bloch et Schneider 4(3)体较长,体长为体高 2.5-5.3 倍;背、臀鳍较小,后缘圆形或尖凸;腹鳍一般不
14(3)两颌内行齿可倾倒;背鳍棘 10-11,体被细小栉鳞或圆鳞(石斑鱼属 Epinephelus) 15(18)尾鳍凹形或截形。 16(17)尾鳍凹形;体侧具多角形褐色大斑点;尾鳍末端具白边. .宝石石斑鱼 E.areolatus Forskali 17(16)尾鳍截形;体侧和鳍上密布近六角斑点,其间隔构成网状. .网纹石斑鱼E.chlorostigm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15)尾鳍圆形。 19(22)体侧具横带。 20(21)横带间隔不等,第 3 与第 4 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 .青石斑鱼 E.awo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21(20)横带间隔相等;背鳍鳍条部与尾鳍均有斑点. .六带石斑鱼 E.sexfasci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a) 2(19)体侧无横带与纵带。 23(24)背鳍基底仅有 1 个黑斑;位于鳍棘部第 9-11 鳍棘基部;各鳍均无白 边.赤点石斑鱼 E.aka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24(23)背鳍基底部具有 3 个大黑斑,分散于鳍棘部、鳍条部及尾柄处;各鳍均有白 边.鲑点石斑鱼 E.fario (Thunberg) 大眼鲷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2)体卵圆形,体长小于体高的 2 倍;鳞大,侧钱鳞 30-56,背鳍棘以中部最长, 臀鳍鳍条 9-12 .拟大眼鲷属 Pseudopriacanthus 2(1)体长椭圆形;体长大于体高的 2 倍;鳞大,侧线鳞 68-120;背鳍棘向后逐渐增 长,以最后棘为最长;臀鳍条 12-15(大眼鲷属 Priacanthus)。 3(4)体较短,体长为体高 1.8-2.3 倍;背、臀鳍大,后缘斜截形;腹鳍长而大,末端 超过臀鳍起点,鳍膜黑色;尾鳍后缘截形.黑鳍大眼鲷 P.boops Bloch et Schneider 4(3)体较长,体长为体高 2.5-5.3 倍;背、臀鳍较小,后缘圆形或尖凸;腹鳍一般不
超过臀鳍起点;尾鳍截形或凹形。 5(6)尾鳍深凹形,上下叶鳍条呈丝状延长;各鳍红色,背、臀鳍鳍膜间无斑点. .长尾大眼鲷 P.tayenus Richardson 6(5)尾鳍浅凹形,上下叶无丝状延长鳍条;背、臀鳍鳍膜间有黄色圆斑. .短尾大眼鲷 P.macracanth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鲈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4)前后背鳍不相连接。 2(3)左右腹鳍互相接近;第一背鳍后部有一大黑斑(鲈属 Perca);体侧于尾柄有 5-9 条宽带状横斑.河鲈 P.fluviatilis Linnaeus 3(2)左右腹鳍分开;第一背鳍后部无黑斑.梭鲈属 Lucioperca 4(1)前后背鳍相互连接.梅花鲈属 Acerina 天竺鲷科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4)属鳍圆形或截形;前鳃盖骨边缘平滑或有锯齿(天舌鱼属 Apogonichthys)。 2(3)体侧横带 8-9 条,带宽略等于带间隙. .宽条天竺鱼 A.siriatus (Smith et Radcliffe) 3(2)体侧横带 9-11 条,带宽小于带间隙. .细条天竺鱼 A.line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4(1)尾鳍浅凹或分叉;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天竺鲷属 Apogon 鱼喜 科,鱼喜 属(Sillago)种的检索表 1(2)眼间隔被圆鳞;体侧具有长形褐色斑纹.斑鱼喜 S.maculata Quoy et Gaimard 2(1)眼间隔被栉鳞;体侧无斑纹
超过臀鳍起点;尾鳍截形或凹形。 5(6)尾鳍深凹形,上下叶鳍条呈丝状延长;各鳍红色,背、臀鳍鳍膜间无斑点. .长尾大眼鲷 P.tayenus Richardson 6(5)尾鳍浅凹形,上下叶无丝状延长鳍条;背、臀鳍鳍膜间有黄色圆斑. .短尾大眼鲷 P.macracanth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鲈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4)前后背鳍不相连接。 2(3)左右腹鳍互相接近;第一背鳍后部有一大黑斑(鲈属 Perca);体侧于尾柄有 5-9 条宽带状横斑.河鲈 P.fluviatilis Linnaeus 3(2)左右腹鳍分开;第一背鳍后部无黑斑.梭鲈属 Lucioperca 4(1)前后背鳍相互连接.梅花鲈属 Acerina 天竺鲷科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4)属鳍圆形或截形;前鳃盖骨边缘平滑或有锯齿(天舌鱼属 Apogonichthys)。 2(3)体侧横带 8-9 条,带宽略等于带间隙. .宽条天竺鱼 A.siriatus (Smith et Radcliffe) 3(2)体侧横带 9-11 条,带宽小于带间隙. .细条天竺鱼 A.line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4(1)尾鳍浅凹或分叉;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天竺鲷属 Apogon 鱼喜 科,鱼喜 属(Sillago)种的检索表 1(2)眼间隔被圆鳞;体侧具有长形褐色斑纹.斑鱼喜 S.maculata Quoy et Gaimard 2(1)眼间隔被栉鳞;体侧无斑纹
3(4)侧线上鳞 3-3.5 ;鳃耙 4-5+9-10.少鳞鱼喜 S.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4(3)侧线上鳞 4-6;鳃耙 3+6-9.多鳞鱼喜 S.sihama Forsskal 方头鱼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6)体长方形,侧扁;头近方形,口下位;鳃盖骨无棘;背鳍 VII5;臀鳍 II12(方 头鱼属 Branchi-0stegus)。 2(3)头顶部鳞片伸达至眼径 1/3 处的上方;体较高;背鳍前至后头部的背脊线为黑 色;鳃盖骨后缘平直.日本方头鱼 B.japonicus Houttuyn 3(2)头顶部鳞片伸达至眼径 2/3 处的上方;体较低;前鳃盖骨后缘具 1 凹陷。 4(5)背鳍前至后头部背脊线黑色;背鳍鳍膜间有 1 列规则的黑色圆斑;体侧有 2 条 黑色纵带.斑鳍方头鱼 B.auratus Kishinouye 5(4)背鳍前至后头部的背脊线不黑,背鳍鳍膜无斑点,体侧无纵带,尾鳍上有蠕虫状 花纹.银方头鱼 B.argentatus Cuvier Valenciennea 6(1)体长形,呈圆柱状,头锥形, 前位,鳃盖骨具 1 强棘,背鳍 III-V45-56,臀鳍 I39-51.弱棘鱼属 Malacanthus 鱼参 科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20)侧线上具棱鳞。 2(3)侧线上全部被棱鳞.竹筴鱼属 Trachurus .竹夹鱼 T.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3(2)侧线上部分被棱鳞。 4(13)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 1 或几个小鳍。 5(12)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 1 个小鳍(圆鱼参属 Decapterus)。 6(9)棱鳞几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侧线上普通鳞 48-61,棱来 31-38。 7(8)第二背鳍前部上端有 1 白斑;臀鳍条 24-31
3(4)侧线上鳞 3-3.5 ;鳃耙 4-5+9-10.少鳞鱼喜 S.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4(3)侧线上鳞 4-6;鳃耙 3+6-9.多鳞鱼喜 S.sihama Forsskal 方头鱼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1(6)体长方形,侧扁;头近方形,口下位;鳃盖骨无棘;背鳍 VII5;臀鳍 II12(方 头鱼属 Branchi-0stegus)。 2(3)头顶部鳞片伸达至眼径 1/3 处的上方;体较高;背鳍前至后头部的背脊线为黑 色;鳃盖骨后缘平直.日本方头鱼 B.japonicus Houttuyn 3(2)头顶部鳞片伸达至眼径 2/3 处的上方;体较低;前鳃盖骨后缘具 1 凹陷。 4(5)背鳍前至后头部背脊线黑色;背鳍鳍膜间有 1 列规则的黑色圆斑;体侧有 2 条 黑色纵带.斑鳍方头鱼 B.auratus Kishinouye 5(4)背鳍前至后头部的背脊线不黑,背鳍鳍膜无斑点,体侧无纵带,尾鳍上有蠕虫状 花纹.银方头鱼 B.argentatus Cuvier Valenciennea 6(1)体长形,呈圆柱状,头锥形, 前位,鳃盖骨具 1 强棘,背鳍 III-V45-56,臀鳍 I39-51.弱棘鱼属 Malacanthus 鱼参 科部分属和种的检索表 1(20)侧线上具棱鳞。 2(3)侧线上全部被棱鳞.竹筴鱼属 Trachurus .竹夹鱼 T.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3(2)侧线上部分被棱鳞。 4(13)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 1 或几个小鳍。 5(12)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 1 个小鳍(圆鱼参属 Decapterus)。 6(9)棱鳞几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侧线上普通鳞 48-61,棱来 31-38。 7(8)第二背鳍前部上端有 1 白斑;臀鳍条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