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课程课 件档案 材料之二十七、二十九共38页 计字 纺纱学课程习题集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编 1、课堂教学习题集 2、生产实习答辩题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系 2003.5~2004.12
纺纱学课程课 件档案 材料之二十七、二十九 共 38 页 计 字 纺纱学课程习题集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编 1、课堂教学习题集 2、生产实习答辩题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系 2003.5~2004.12 纺纱学课程 课件档案 材料之二十七~二十九 共 43 页 计 字
纺纱学课程课\材料之一计字 共13页 件档案 纺纱学课程课堂教学习题集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编
1 纺纱学课程课 件档案 材料之二十七 共 13 页 计 字 纺纱学课程课堂教学习题集 《纺纱学》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编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工程系 2004.11 习题集(共353题) 第一部分:纺纱原理部分习题(共130题) 第一章:原料选配 1、棉纤维的哪些性能与纺纱工艺和成纱质量的关系较为密切?试举其中主要的三项性能 为例详述之 2、棉纺行业中常用的化纤品种有哪些?任选择其中主要的三个品种为例,详述其工艺性 能及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何谓配棉?其目的要求是什么?选配原棉时一般根据哪些原则? 4、选配原棉时,对机织与针织、经纱与纬纱、平纹与斜纹、纱织物与线织物、一般织 物与紧密织物以及深色织物与浅色织物有何不同要求? 5、配棉中的分类排队是什么意思?达到什么目的? 6、为了保证混合棉的平均质量指标无明显变化,分类排队时应控制原棉的哪些主要性 能?差异范围多大? 7、配棉时的队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它对稳定混合棉的质量有何影响? 8、什么叫计算机配棉?配棉管理系统一般有哪几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及 其在计算机配棉工作中的地位如何? 9、什么叫回花、再用棉和下脚?各自的用途如何? 0、化纤配料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化纤原料的长度对细度之比以多少为宜? ll、在工艺上,对棉纤维较注重哪些性能?对化纤较注重哪些性能?为什么? 12、确定化纤混纺比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涤/棉混纺比选为65/35是适宜的? 13、设棉的PAC=344km,富纤的PBhv=38.3km,P′Bhv=18.9km,涤纶的PB=482km,P′ B=l60km,试求棉与富纤混纺时的临界混纺比和棉与涤纶混纺时的临界混纺Et?(答:富纤 含量为640%,涤纤含量为51.9%) 14、涤/粘混纺时的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若涤纶和粘纤的实际回潮率分别为0.4%和 13%,求涤/粘混纺时的湿重混比?(答:涤62.7%,粘37.7%) 第二章:开松与除杂 1、开松与除杂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个原则? 2、自由撕扯开松和自由打击开松有什么不同?这两种开松方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较好? 3、握持打击开松强度用什么来衡量?这种开松对原料的作用特点如何? 4、握持分割棉层时,锯齿工作角选择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 5、杂疵在尘棒间排除,通常有几种情况? 6、打手机械和分割机械对原料的开松除杂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7、在同样气流场情况下,为什么对纤维和对杂质的作用效果不一样? 8、豪猪开棉机打手室的气流规律是如何分布的?这种分布是如何形成的 9、根据豪猪开棉机的除杂要求不同,应如何正确运用各处补风? 0、在刺辊附面层内,纤维与杂质为什么有分层现象? 2
2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工程系 2004.11 习 题 集(共 353 题) 第一部分:纺纱原理部分习题(共 130 题) 第一章:原料选配 1、棉纤维的哪些性能与纺纱工艺和成纱质量的关系较为密切?试举其中主要的三项性能 为例详述之。 2、棉纺行业中常用的化纤品种有哪些?任选择其中主要的三个品种为例,详述其工艺性 能及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何谓配棉?其目的要求是什么?选配原棉时一般根据哪些原则? 4、选配原棉时,对机织与针织、经纱与纬纱、平纹与斜纹、纱织物与线织物、一般织 物与紧密织物以及深色织物与浅色织物有何不同要求? 5、配棉中的分类排队是什么意思?达到什么目的? 6、为了保证混合棉的平均质量指标无明显变化,分类排队时应控制原棉的哪些主要性 能?差异范围多大? 7、配棉时的队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它对稳定混合棉的质量有何影响? 8、什么叫计算机配棉?配棉管理系统一般有哪几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及 其在计算机配棉工作中的地位如何? 9、什么叫回花、再用棉和下脚?各自的用途如何? 10、化纤配料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化纤原料的长度对细度之比以多少为宜? 11、在工艺上,对棉纤维较注重哪些性能?对化纤较注重哪些性能?为什么? 12、确定化纤混纺比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涤/棉混纺比选为 65/35 是适宜的? 13、设棉的 PAC=34.4km,富纤的 PBhV=38.3km,P′BhV=18.9km,涤纶的 PBt=48.2km,P′ Bt=16.0km,试求棉与富纤混纺时的临界混纺比和棉与涤纶混纺时的临界混纺 Et?(答:富纤 含量为 64.0%,涤纤含量为 51.9%) 14、涤/粘混纺时的设计干重混比为 65/35,若涤纶和粘纤的实际回潮率分别为 0.4%和 13%,求涤/粘混纺时的湿重混比?(答:涤 62.7%,粘 37.7%) 第二章:开松与除杂 1、开松与除杂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这个原则? 2、自由撕扯开松和自由打击开松有什么不同?这两种开松方式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较好? 3、握持打击开松强度用什么来衡量?这种开松对原料的作用特点如何? 4、握持分割棉层时,锯齿工作角选择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 5、杂疵在尘棒间排除,通常有几种情况? 6、打手机械和分割机械对原料的开松除杂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7、在同样气流场情况下,为什么对纤维和对杂质的作用效果不一样? 8、豪猪开棉机打手室的气流规律是如何分布的?这种分布是如何形成的? 9、根据豪猪开棉机的除杂要求不同,应如何正确运用各处补风? 10、在刺辊附面层内,纤维与杂质为什么有分层现象?
ll、根据刺辊除杂要求不同,应如何正确调节除尘刀工艺? 12、影响抓棉机开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3、影响自动混棉机开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打手形式不同,对原料的开松与除杂效果是否一样?在生产中,应如何选用? 15、豪猪开棉机各处隔距根据什么进行调节? 16、什么叫统破籽率?在生产中如何考虑? 17、哪些因素影响梳棉机给棉罗拉与给棉板对棉层的握持? 18、给棉板分割工艺长度根据什么选定?如选择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 19、影响刺辊落棉的因素有哪些? 20、两针面实现剥取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在生产中,怎样调节梳棉机工艺,才能保 证刺辊不返花? 第三章:梳理 1、对自由梳理和握持梳理各有哪些要求? 2、两针面间产生梳理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大工作区梳理和小工作区梳理有哪些异同点? 4、什么叫针面负荷?针面负荷分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握持梳理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四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在四个阶段中,要求各运动机 件如何密切配合和协调工作? 6、握持梳理对喂入棉层有哪些要求?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 7、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的喂给系数是如何定义的?当喂给系数大于05时,在不同的给 棉方式下,其梳理质量是否一样?为什么? 8、导出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进入落棉中最长纤维长度与进入棉网中最短纤维长度的理 论表达式 9、为什么梳棉机高产后,要求锡林必须高速? 10、为什么锡林与盖板间隔距减小,有利于提高梳理质量?但在加工化纤时,为什么还 要适当增大锡林与盖板间的隔距? 1、加工不同原料时,梳棉机的锡林速度选用是否一样?为什么 12、哪些因素影响道夫转移率?道夫转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梳棉机的梳理质量有哪些 影响?为什么?、 13、在梳棉机产量一定时,生条定量和道夫速度存在什么关系?金属针布梳棉机选择何 种速度和定量较好?为什么? 14、对盖板花量的控制有几种方法?各对盖板花量有何影响? 15、选择精梳准备工艺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6、对钳板的工艺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 17、钳板闭合定时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18、什么叫弓形板定位?定位早或晚会出现什么问题? 19、新型金属针布和新型弹性针布各具有哪些特点? 20、为提高精梳梳理质量,精梳锡林植针一般采取哪些措施? 第四章:均匀与混和 1、均匀指的是什么?对均匀的要求是什么? 2、混和指的是什么?对混和的要求是什么? 3、混和比例与混合体某项性能指标的均匀性及纱条中纤维的混不匀有何关系?
3 11、根据刺辊除杂要求不同,应如何正确调节除尘刀工艺? 12、影响抓棉机开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3、影响自动混棉机开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4、打手形式不同,对原料的开松与除杂效果是否一样?在生产中,应如何选用? 15、豪猪开棉机各处隔距根据什么进行调节? 16、什么叫统破籽率?在生产中如何考虑? 17、哪些因素影响梳棉机给棉罗拉与给棉板对棉层的握持? 18、给棉板分割工艺长度根据什么选定?如选择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 19、影响刺辊落棉的因素有哪些? 20、两针面实现剥取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在生产中,怎样调节梳棉机工艺,才能保 证刺辊不返花? 第三章:梳理 1、对自由梳理和握持梳理各有哪些要求? 2、两针面间产生梳理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3、大工作区梳理和小工作区梳理有哪些异同点? 4、什么叫针面负荷?针面负荷分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握持梳理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四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在四个阶段中,要求各运动机 件如何密切配合和协调工作? 6、握持梳理对喂入棉层有哪些要求?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 7、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的喂给系数是如何定义的?当喂给系数大于 0.5 时,在不同的给 棉方式下,其梳理质量是否一样?为什么? 8、导出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进入落棉中最长纤维长度与进入棉网中最短纤维长度的理 论表达式? 9、为什么梳棉机高产后,要求锡林必须高速? 10、为什么锡林与盖板间隔距减小,有利于提高梳理质量?但在加工化纤时,为什么还 要适当增大锡林与盖板间的隔距? 11、加工不同原料时,梳棉机的锡林速度选用是否一样?为什么? 12、哪些因素影响道夫转移率?道夫转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梳棉机的梳理质量有哪些 影响?为什么?、 13、在梳棉机产量一定时,生条定量和道夫速度存在什么关系?金属针布梳棉机选择何 种速度和定量较好?为什么? 14、对盖板花量的控制有几种方法?各对盖板花量有何影响? 15、选择精梳准备工艺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6、对钳板的工艺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 17、钳板闭合定时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18、什么叫弓形板定位?定位早或晚会出现什么问题? 19、新型金属针布和新型弹性针布各具有哪些特点? 20、为提高精梳梳理质量,精梳锡林植针一般采取哪些措施? 第四章:均匀与混和 1、均匀指的是什么?对均匀的要求是什么? 2、混和指的是什么?对混和的要求是什么? 3、混和比例与混合体某项性能指标的均匀性及纱条中纤维的混不匀有何关系?
4、试述纤维的长度和细度对纱条的混和均匀和线密度均匀有何影响? 成纱特数对其线密度均匀与纤维混和均匀有何影响 6、混棉机的混和延时如何确定?增加混和延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7、分析棉箱机械中摇栅的开车角与关车角的大小对棉箱出棉均匀的影响。 8、如何鉴别梳棉机的混和作用效果? 9、分析道夫转移率对梳棉机均匀与混和的影响? 10分析采用哪种方法提高精梳机分离纤维丛的接合长度较好 l1、如何确定精梳机分离罗拉顺转定时? 12、在纺纱过程中,须条应该越来越细,而并条使须条变粗,增加了牵伸的负担,而增 加牵伸倍数又使须条产生不匀,为什么在生产中还必须经过并条工序? 13、几根条子先并合后牵伸,或先对每根条子牵伸再并合,作用是不一样的。哪一种对 条子的均匀度有利,现在并条机上采用的是哪一种方式? 14、在测试纱线不匀率时,取样时要在不同锭上取样,且每个锭子要取几个样子,为什 么?如果只测一个纱管上的纱,或者在每个纱管上只取一个样子,测试的不匀率有什么问题 15涤棉混纺为什么在并条机上混和,而不在抓包机上混和?如果在抓包机上混和有什么 问题? 16、在粗纱机上,如果小纱张力大,如何调节?如果小纱张力合适,中纱、大纱张力大 如何调节? 17、粗纱张力补偿装置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调节粗纱张力的?目前,粗纱张力补偿装置 有哪几种型式? 18、棉纺系统中,自调匀整有几种型式?各装在哪几道工序?区别是什么? 19、在牵伸中,牵伸波引起的纱条不匀和机械波引起的不匀有什么不同?在波谱图上看 有什么区别?消除这两种不匀应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 第五章:牵伸 1、什么叫牵伸?为什么要进行牵伸?牵伸的实质是什么? 2、实现罗拉牵伸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要引出配合率这个概念? 4、什么叫摩擦力界?横向摩擦力界应该怎样布置为好? 5、在生产实践中,怎样才能减少浮游纤维的数量? 6、生产中如何调节牵伸区中的摩擦力界分布? 7、快速纤维就是指前纤维,慢速纤维就是指后纤维,这种说法对吗? 8、在喂入棉条定量和后罗拉转速一定时,前罗拉转速越低,牵伸力越小,对吗?为什么? 9、纱条经过牵伸后,条干不匀率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10、为什么要求牵伸区中所有纤维的变速点尽量向前钳口集中?如果变速点都向牵伸区 中的某一点集中行不行? ll、为什么要在牵伸区中装集束器? 12、为什么较小的牵伸倍数有利于前弯钩纤维伸直,较大的牵伸倍数有利于后弯钩纤维 伸直? 13、“奇数法则”的意义是什么? 14、高速并条机的牵伸装置有何特点? 15、三上四下牵伸装置前置式和后移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 16、怎样调节压力棒,才能既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纤维,又保证纱条的均匀度? 17、伊纳“V”型牵伸机构有何特点?它适用于什么样的棉条?为什么?
4 4、试述纤维的长度和细度对纱条的混和均匀和线密度均匀有何影响? 5、成纱特数对其线密度均匀与纤维混和均匀有何影响? 6、混棉机的混和延时如何确定?增加混和延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7、分析棉箱机械中摇栅的开车角与关车角的大小对棉箱出棉均匀的影响。 8、如何鉴别梳棉机的混和作用效果? 9、分析道夫转移率对梳棉机均匀与混和的影响? 10.分析采用哪种方法提高精梳机分离纤维丛的接合长度较好。 11、如何确定精梳机分离罗拉顺转定时? 12、在纺纱过程中,须条应该越来越细,而并条使须条变粗,增加了牵伸的负担,而增 加牵伸倍数又使须条产生不匀,为什么在生产中还必须经过并条工序? 13、几根条子先并合后牵伸,或先对每根条子牵伸再并合,作用是不一样的。哪一种对 条子的均匀度有利,现在并条机上采用的是哪一种方式? 14、在测试纱线不匀率时,取样时要在不同锭上取样,且每个锭子要取几个样子,为什 么?如果只测一个纱管上的纱,或者在每个纱管上只取一个样子,测试的不匀率有什么问题? 15.涤棉混纺为什么在并条机上混和,而不在抓包机上混和?如果在抓包机上混和有什么 问题? 16、在粗纱机上,如果小纱张力大,如何调节?如果小纱张力合适,中纱、大纱张力大 如何调节? 17、粗纱张力补偿装置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调节粗纱张力的?目前,粗纱张力补偿装置 有哪几种型式? 18、棉纺系统中,自调匀整有几种型式?各装在哪几道工序?区别是什么? 19、在牵伸中,牵伸波引起的纱条不匀和机械波引起的不匀有什么不同?在波谱图上看 有什么区别?消除这两种不匀应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 第五章:牵伸 1、什么叫牵伸?为什么要进行牵伸?牵伸的实质是什么? 2、实现罗拉牵伸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要引出配合率这个概念? 4、什么叫摩擦力界?横向摩擦力界应该怎样布置为好? 5、在生产实践中,怎样才能减少浮游纤维的数量? 6、生产中如何调节牵伸区中的摩擦力界分布? 7、快速纤维就是指前纤维,慢速纤维就是指后纤维,这种说法对吗? 8、在喂入棉条定量和后罗拉转速一定时,前罗拉转速越低,牵伸力越小,对吗?为什么? 9、纱条经过牵伸后,条干不匀率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10、为什么要求牵伸区中所有纤维的变速点尽量向前钳口集中?如果变速点都向牵伸区 中的某一点集中行不行? 11、为什么要在牵伸区中装集束器? 12、为什么较小的牵伸倍数有利于前弯钩纤维伸直,较大的牵伸倍数有利于后弯钩纤维 伸直? 13、“奇数法则”的意义是什么? 14、高速并条机的牵伸装置有何特点? 15、三上四下牵伸装置前置式和后移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 16、怎样调节压力棒,才能既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纤维,又保证纱条的均匀度? 17、伊纳“V”型牵伸机构有何特点?它适用于什么样的棉条?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