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对联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 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 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 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 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 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 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 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晩出去游荡的鬼魂 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 shen shu)、 郁垒(yul)。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 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 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 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 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 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 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 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
走进对联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 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 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 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 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 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 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 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 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 郁垒(yùlǜ)。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 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 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 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 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 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 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 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
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亳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 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4、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 贴春联一幅。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 门户。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有 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 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令: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 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 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 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现在我们说的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 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 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 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 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 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 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三、对联故事 1、王羲之故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 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 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 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 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 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 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喑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 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 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 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十分尴尬
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 ——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4、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 贴春联一幅。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 门户。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有一 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 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令: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 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 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 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 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 240 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现在我们说的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 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 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 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 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 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 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三、对联故事 1、 王羲之故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 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 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 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 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 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 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 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 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 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十分尴尬
3、吕蒙正不平则鸣郑板桥救济百姓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 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 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 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 副对联。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 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 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 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4、对哑联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晩,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 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 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5、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 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 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三、对联的形式 (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 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 相同、结构相似。 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 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 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 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 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 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 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联语中,“芦苇“和 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 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 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 “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 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远”对
3、吕蒙正不平则鸣 郑板桥救济百姓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 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 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 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 一副对联。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 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 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 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4、对哑联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 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 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5、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 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 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三、对联的形式 (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 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 相同、结构相似。 请看下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 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 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 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 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 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 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 “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 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 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 “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 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
“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 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 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 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 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 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 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联中的“将军报 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 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 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 “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 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联中在 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 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尧天舜日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即在上 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 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 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 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 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 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 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 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 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 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 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 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 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 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 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 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 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 “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 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 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 “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 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 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 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 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 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 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 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 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 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 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 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 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 佳联 四、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 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 撰写的联语。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如: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 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教师节联)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八一”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 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比如:荷开并蒂:芍结双花。箫管并举;凤凰来仪。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 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 生)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教师)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比如:福如东海;寿 比南山。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甲子重新新甲子;春秋几度度春秋。(60岁) 羡高年精神矍铄花甲重添二十载:居上寿齿德俱尊松年永享八千秋(80岁)人生不满公今 满:世上难逢我竟逢。(王文清联,颇富巧思,在俗语“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 上作文章,将百字隐去,暗隐老人高寿已达百岁)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 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 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 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郑板桥60岁自寿联,笔调 轻松畅快,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个性)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 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 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 •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 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 佳联。 四、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 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 撰写的联语。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如: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 耿 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教师节联)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八一”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 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比如:荷开并蒂;芍结双花。箫管并举; 凤凰来仪。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 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 生)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教师) 4、寿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比如:福如东海;寿 比南山。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甲子重新新甲子;春秋几度度春秋。(60 岁) 羡高年精神矍铄花甲重添二十载;居上寿齿德俱尊松年永享八千秋(80 岁)人生不满公今 满;世上难逢我竟逢。(王文清联,颇富巧思,在俗语“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 上作文章,将百字隐去,暗隐老人高寿已达百岁)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 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 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 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郑板桥 60 岁自寿联,笔调 轻松畅快,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