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 甘平缓和,不腻不燥。 能补中气、益肺气, 兼生津养血,是治疗 肺脾气虚及气血两虚 之常用要药
党参 ◼ 甘平缓和,不腻不燥。 能补中气、益肺气, 兼生津养血,是治疗 肺脾气虚及气血两虚 之常用要药
太子参 ◼ 为清补之品。功似西洋 参而力弱,故脾肺亏虚、 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 盛者及小儿宜之
太子参 ◼ 为清补之品。功似西洋 参而力弱,故脾肺亏虚、 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 盛者及小儿宜之
黄芪 [处方用名] 黄耆 绵黄芪 北黄芪 [性能功效特点] 甘而微温,功在肺脾。既 善补益肺脾之气,又具升 发外达之性而升举清阳、 益卫固表、托疮生肌;且 能补气利水以消肿,为治 疗虚劳内伤常用要药
黄芪 [处方用名] 黄耆 绵黄芪 北黄芪 [性能功效特点] 甘而微温,功在肺脾。既 善补益肺脾之气,又具升 发外达之性而升举清阳、 益卫固表、托疮生肌;且 能补气利水以消肿,为治 疗虚劳内伤常用要药
◼ [临床应用] ◼ 1.气虚衰弱,肺脾气虚 ◼ 2.气不摄血,吐、衄、便血、崩漏 ◼ 3.清阳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 4.气血两虚,神倦脉虚 ◼ 5.气虚发热(低热日久,或高热、烦劳则甚)
◼ [临床应用] ◼ 1.气虚衰弱,肺脾气虚 ◼ 2.气不摄血,吐、衄、便血、崩漏 ◼ 3.清阳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 4.气血两虚,神倦脉虚 ◼ 5.气虚发热(低热日久,或高热、烦劳则甚)
◼ 6.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易感冒 ◼ 7.气血不足,疮疡内陷 ◼ 8.气虚湿停,水肿、小便不利 ◼ 9.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痹痛 10.气虚津亏,口渴、消渴 ◼ [使用注意] ◼ 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敛邪,凡表实邪盛,气 滞湿阻,热毒疮疡皆不宜用
◼ 6.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易感冒 ◼ 7.气血不足,疮疡内陷 ◼ 8.气虚湿停,水肿、小便不利 ◼ 9.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痹痛 10.气虚津亏,口渴、消渴 ◼ [使用注意] ◼ 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敛邪,凡表实邪盛,气 滞湿阻,热毒疮疡皆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