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昋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E D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6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E= ➢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i i p r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r-p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0,则表示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E=0,表示没有选择性;0<E<+10,表示有选择性; 当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7 ➢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0,则表示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 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E=0,表示没有选择性;0<E<+1.0,表示有选择性; 当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i i i p r − p i i i i r p r p + −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沆:衤 >(1)主要食物—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 满足生活的需要。 (2)次要食物—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 它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4)应急食物——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 而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 的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 吞下的
8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 (1)主要食物——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 满足生活的需要。 ➢ (2)次要食物——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 它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 (4)应急食物——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 而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 的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 吞下的
鱼类食性的转换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9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
10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