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不增加力(保持恒定)或力下降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如力发生下降,应区分 上、下屈服点。 上屈服点R:试样发生屈服应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点R。,: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金属材料的屈服现象如图1一4(a)、(b)、(c)、(d)所示 为1 Fer FeL 初始瞬时效应 初始瞬时效应 (a) 伸长(位移) (b) 伸长(位移) 力 Fet Fe ★ (c) 伸长(位移) (d) 伸长(位移) 图1-4 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应测定其屈服点、上屈服点或下屈服点,但有 关标准或无规定时,一般只测定屈服点或下屈服点。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 68
68 中不增加力(保持恒定)或力下降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如力发生下降,应区分 上、下屈服点。 上屈服点 ReH :试样发生屈服应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点 ReL :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金属材料的屈服现象如图1—4(a)、(b)、(c)、(d)所示 FeH FeL 初始瞬时效应 伸长(位移) 力 (a) FeH FeL 初始瞬时效应 伸长(位移) 力 (b) FeH FeL 伸长(位移) 力 (c) Fe 伸长(位移) 力 (d) 图 1-4 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应测定其屈服点、上屈服点或下屈服点,但有 关标准或无规定时,一般只测定屈服点或下屈服点。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
应测定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o2或规定残余延伸强度P,2。 材料的屈服点、上屈服点、下屈服点有二种测定方法即图示法和指针法。 (1)图示法 试验时,用自动记录装置绘制力一伸长曲线图或力一夹头位移益曲线图,力 轴每毫米所代表的应力一般应不大于1ON/mm,伸长或夹头位移放大倍数应根据 材质进行适当选择,曲线应至少绘制到屈服阶段结束点,在曲线上确定屈服平台 恒定力Fs或屈服阶段中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FH或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力 FL(见图1-4)。屈服点、上屈服点或下屈服点分别按公式(1-3)、(1-4)、(1-5) 计算: Re=F(N/mm2) (1-3) So Re H= (N/mm) (1-4) So ReL= (NImm) (1-5) So (2)指针法 试验时,当测力度盘的指针首次停止转动的恒定力,或指针首次回转前的最 大力或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分别对应力为屈服点和上、下屈服点,但仲裁 试验采用图示法测定屈服点和上、下屈服点。 关于屈服点伸长率的测定,参见GB/T228一2002标准。 5、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强度(应力)R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至百分比时的 应力称为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表示此应力的符号应附以角注说明。例如,R,2 表示规定残余延伸(伸长)率为0.2%时的强度(应力)。 对于拉伸曲线无明显屈服现象的材料,必须测定其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强 度Ro2,测定Ro2的方法有二种,即图解法和卸力法。图解法详见附录C。 卸力法:对试样施加约相当于预期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应力10%的力F。, 装上引伸计,继续施力到2F再卸至F,记下引伸计读数作为条件零点。从F起第 69
69 应测定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Rp0.2或规定残余延伸强度 Rr0.2。 材料的屈服点、上屈服点、下屈服点有二种测定方法即图示法和指针法。 (1)图示法 试验时,用自动记录装置绘制力一伸长曲线图或力一夹头位移益曲线图,力 轴每毫米所代表的应力一般应不大于1ON/mm 2,伸长或夹头位移放大倍数应根据 材质进行适当选择,曲线应至少绘制到屈服阶段结束点,在曲线上确定屈服平台 恒定力Fs或屈服阶段中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FeH或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力 FeL(见图1-4)。屈服点、上屈服点或下屈服点分别按公式(1-3)、(1-4)、(1-5) 计算: Re ( ) 2 0 N mm S Fe (1-3) Re ( ) 2 0 N mm S F H eH (1-4) Re ( ) 2 0 N mm S F L eL (1-5) (2)指针法 试验时,当测力度盘的指针首次停止转动的恒定力,或指针首次回转前的最 大力或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分别对应力为屈服点和上、下屈服点,但仲裁 试验采用图示法测定屈服点和上、下屈服点。 关于屈服点伸长率的测定,参见GB/T 228—2002标准。 5、 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强度(应力) Rr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至百分比时的 应力称为规定残余延伸强度 Rr 。表示此应力的符号应附以角注说明。例如,Rr0.2 表示规定残余延伸(伸长)率为0.2%时的强度(应力)。 对于拉伸曲线无明显屈服现象的材料,必须测定其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强 度 Rr0.2 ,测定 Rr0.2的方法有二种,即图解法和卸力法。图解法详见附录C。 卸力法:对试样施加约相当于预期规定残余延伸(伸长)应力10%的力F0, 装上引伸计,继续施力到2F0再卸至F0,记下引伸计读数作为条件零点。从F0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