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浆理论 纤维细胞 ■壁的结构 胞间层M 初生壁P 次生壁外层S1 ■次生壁中层S2 ■次生壁内层S3 Figure 1 Cell wall structure of a wood fiber(conifer tracheid). ML, middle lamella; P, primary wall; S1, S2, S3, layers of secondary wall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打浆理论 一、纤维细胞 壁的结构 胞间层 M 初生壁 P 次生壁外层 S1 次生壁中层 S2 次生壁内层 S3
各层的组成 ■胞间层(M, middle lamella) 是细胞间的连接层,厚度为1-21m,含 纤维素极少,主要成分是木素 ■初生壁(P, primary wall 是细胞壁的外层,由微纤维组成,与胞 间层紧密相连,厚度为0.1-03μm,含有 较多的木素和半纤维素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各层的组成 胞间层(M,middle lamella) 是细胞间的连接层,厚度为1--2 m,含 纤维素极少,主要成分是木素。 初生壁(P, primary wall) 是细胞壁的外层,由微纤维组成,与胞 间层紧密相连,厚度为0.1—0.3 m,含有 较多的木素和半纤维素
各层的组成 ■初生壁是一层多孔的薄膜,不吸 水、不容易润胀,微纤维在初生壁上 作不规则的网状排列,有碍次生壁与 外界接触及纤维的润胀和细纤维化 故在打浆时需将此层打碎破除。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各层的组成 初生壁是一层多孔的薄膜,不吸 水、不容易润胀,微纤维在初生壁上 作不规则的网状排列,有碍次生壁与 外界接触及纤维的润胀和细纤维化, 故在打浆时需将此层打碎破除
各层的组成 ■次生壁外层(S1, secondary wal1) 由若干层细纤维的同心层组成,厚度 为0.1-1m,是P层与S2层的过渡层, 其化学成分与P层接近。微纤维排列的方 向与纤维轴向呈70-90度角,不规则交 错地缠绕在纤维壁上 S1层微纤维的结晶度较高,对化学 和机械作用的阻力较大,会限制S2层的 润胀和细纤维化,故打浆时也需将此层 打碎破除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各层的组成 次生壁外层(S1, secondary wall 1) 由若干层细纤维的同心层组成,厚度 为0.1--1 m,是P层与S2层的过渡层, 其化学成分与P层接近。微纤维排列的方 向与纤维轴向呈70—90度角,不规则交 错地缠绕在纤维壁上。 S1层微纤维的结晶度较高,对化学 和机械作用的阻力较大,会限制S2层的 润胀和细纤维化,故打浆时也需将此层 打碎破除
各层的组成 次生壁中层(S2, secondary wal2 由许多细纤维的同心层组成,是纤维细 胞壁的主体。厚度为3-10μm,约占细胞 壁厚度的7080%。该层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含量高,木素的含量少,微纤维的排 列呈螺旋单一取向,与纤维轴向呈045度 角 S2层是打浆的主要对象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各层的组成 次生壁中层(S2, secondary wall 2) 由许多细纤维的同心层组成,是纤维细 胞壁的主体。厚度为3--10 m,约占细胞 壁厚度的70—80%。该层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含量高,木素的含量少,微纤维的排 列呈螺旋单一取向,与纤维轴向呈0—45度 角。 S2层是打浆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