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通过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植物 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从而推定属、科等大的分类群的系统 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识别植物,准确地区分近似种 类和科学地描述其特征,澄清名实混乱,深入发掘和扩大植物资源,不断提高植物的利用价值 掌握了植物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植物的原植物鉴定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植物研究和生产、 有效利用均具重要意义 二、植物分类方法 1.人为分类法: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特征进行 分类 2.自然分类法:(系统发育分类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是按照植物间在形态、结构、生 理上相似程度的大小,判断其亲缘关系远近,分门别类,使其成为系统 包括:恩格勒( Engler)分类系统,1897年 哈钦松( HUtchinson)分类系统,1926年 塔赫他间( A. Taxtaujgh)系统,1954年 克朗奎斯特( Cronquist)系统,1958年 3.植物分类的其它方法 近几十年来,植物分类学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和新的边缘学科,如实验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特别是生物化学、 分于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力 地推动了经典分类学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 1.实验分类学( Experi y)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 的学科。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 习性的影响。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 决。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 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 化,来验证过去所划分的种的客观性:细胞质及细胞核的移植,是加速人工控制物种发展的新途 径,而基因移植又使实验分类学进入更高级阶段。 2.细胞分类学( Cytotaxonomy)是利用染色体资科探讨分类学问题的学科。从20 世纪30年代初期起,就开始了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比较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在 个种内的各个植株通常是稳定的,到目前为止,约40%的有花植物已经作过染色体数目统计, 利用这些资料已修正了分类学的错误。如芍药属( Paeonia)以前放在毛茛科中,但该属染色体基 数X=5,个体较大,这和毛茛科多数属的基数很不相同,支持了许多分类学家结合其他特征 将芍药属从毛莫科中分出,独立为芍药科( Paeoniaceae)。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表现出典 型形态,这是识别染色体个体性和研究整个细胞染色体组(核)型的适宜时期。一个个体或种的全 部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状、主缢痕和副缢痕等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 型,亦称“核型”。一般认为不对称的核型是进化的 3.化学分类学( Chemotaxonomy)是利用化学特征来研究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探讨植物界的演化规律,也可说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的一门学科 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探索各分类等级(如门、纲、目、科、属和种等)所含化学成分 的特征和合成途径:探索和研究各化学成分在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在经典分类学的基础 上,从植物化学组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井结合其他有关学科,来进一步研究植物的系统发育。 例如 (1)甜菜拉因( betalain)是一类植物色素,它只分布在中央种子目( Centrospermae)中,而且
3 . 探 索 “ 种 ”的 起 源 与 进 化 通过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植物 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从而推定属、科等大的分类群的系统。 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识别植物,准确地区分近似种 类和科学地描述其特征,澄清名实混乱,深入发掘和扩大植物资源,不断提高植物的利用价值。 掌握了植物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植物的原植物鉴定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植物研究和生产、 有效利用均具重要意义。 二、 植物分类方法 1. 人为分类法: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特征进行 分类; 2. 自然分类法:(系统发育分类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是按照植物间在形态、结构、生 理上相似程度的大小,判断其亲缘关系远近,分门别类,使其成为系统。 包括: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1897 年; 哈钦松(J.Hutchinson)分类系统,1926 年; 塔赫他间(A.Taxtaujgh)系统,1954 年; 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1958 年. 3.植物分类的其它方法 近几十年来,植物分类学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和新的边缘学科,如实验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特别是生物化学、 分于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力 地推动了经典分类学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 1 .实 验 分 类 学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T a x o n o m y ) 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 的学科。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 习性的影响。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 决。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 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 化,来验证过去所划分的种的客观性;细胞质及细胞核的移植,是加速人工控制物种发展的新途 径,而基因移植又使实验分类学进入更高级阶段。 2 . 细 胞 分 类 学 ( C y t o t a x o n o m y ) 是利用染色体资科探讨分类学问题的学科。从 20 世纪 3O 年代初期起,就开始了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比较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在 一个种内的各个植株通常是稳定的,到目前为止,约 40%的有花植物已经作过染色体数目统计, 利用这些资料已修正了分类学的错误。如芍药属(Paeonia)以前放在毛茛科中,但该属染色体基 数 X=5,个体较大,这和毛茛科多数属的基数很不相同,支持了许多分类学家结合其他特征, 将芍药属从毛莫科中分出,独立为芍药科(Paeoniaceae)。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表现出典 型形态,这是识别染色体个体性和研究整个细胞染色体组(核)型的适宜时期。一个个体或种的全 部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状、主缢痕和副缢痕等的总和称为染色体组 型,亦称“核型”。一般认为不对称的核型是进化的。 3 .化 学 分 类 学 ( C h e m o t a x o n o m y ) 是利用化学特征来研究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 探讨植物界的演化规律,也可说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的一门学科。 植物化学分类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探索各分类等级(如门、纲、目、科、属和种等)所含化学成分 的特征和合成途径;探索和研究各化学成分在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在经典分类学的基础 上,从植物化学组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井结合其他有关学科,来进一步研究植物的系统发育。 例如: (l)甜菜拉因(betalain)是一类植物色素,它只分布在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中,而且
与花色甙的分布互相排斥。该目包括商陆科、紫茉莉科、粟米草科、番杏科、仙人掌科、马齿苋 科、落葵科、石竹科、藜科、苋科、刺戟草科。从形态上看,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属于中央种子目, 但它们均不含甜菜拉因而含花色甙,故植物分类学家认为应将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分出来,另立石 竹目。 (2)对人参属( Panax)的化学分类研究证明,人参属植物可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类群,根状茎 短而通常直立,具胡萝卜状肉质根:种子大:在化学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达玛烷型四环三萜 为主: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了分布区狭小和间断分布的特点。是人参属的古老类群,如人参P ginseng c.A.Mey.、西洋参P. quinquefolius L.三七P. notoginseng(Burk.) F.H.Chen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植物。第二类群,根状茎长而匍匐,肉质根常不发达或无:种 子较小:在化学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为主: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了分布 区较广而连续的特点。是人参属的进化类群,代表植物如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 C.Y.Wu etK.M.Feng屏边三七P. stipuleanatus H.T. Tsai et K.M.Feng竹节参 P. japnicus c.A.Mey.及其变种狭叶竹节参P. japonicus C.A Mey.var. angustifolius(Burk.) Cheng et chun、珠子参P. japonicus c.A.Mey.var maJor(Burk.)C.Y. Wu et k.M.Feng和疙瘩七P. japonicus c.A.Mey var. binnatifidus(Seem.)C.Y. Wu et K.M. Feng 4.数值分类学( Numerica1 Taxonomy)是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在 分类学中的应用而建立起来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值分类学以表型特征为基础,利用有机体大 量性状(包括形态学的、细胞学的和生物化学等的各种性状)、数据,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应用电 子计算机运算得出结果,从而作出有机体的定量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分类群之间的关系。例如根 据选取人参属52个形态性状、细胞学性状和化学性状,对中国人参属10个种和变种进行数值分 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化学分类研究把人参属分为两个类群基本上是合理的。研究表明达马烷型 皂甙的含量与根、种子和叶片的锯齿性状有密切关系。种子大、根肉质肥壮、叶片锯齿较稀疏 达玛烷型四环三萜含量就高。齐墩果酸型皂甙的含量与熟果具黑色斑点这一性状十分一致,与根 状茎节间宽窄、花序梗长短(花序梗长与叶柄长之比)也有关。 以上这些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被植物分类学家所重视和应用,它对植物分类工作 和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在植物分类学中分类的基本单位称为种( Species)林奈(Line)认为种是类似性状的组合, 种内的个体能够受粉产生后代,不同种的个体是不能杂交和产生后代的。林奈承认种的客观存在 性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种是固定不变的,是上帝创造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达尔文( Charles Darwin)提出生物界进化论以后,推翻了把种看做永恒不变的观点。他认为物种发展是变化的 些物种能够产生另一些物种,但是他把种看成是相似个体的聚合,否认了物种的实际存在是不 恰当的。因此,在分类学中认为种是植物界的分类基本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是适应自然环境而 形成的,同种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代表许多基本上普遍相 似(尤其是较稳定的繁殖器官,如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体,在一般的条件下不能与 其它种杂交,就是杂交后也不能形成正常能育的后代。但是由于植物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种类又 多,生长环境差异又大,因此一个种的判定要应用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植物地理学、生理 免疫学、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中形态学是首要的 前面讲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归纳成属 ( Genus),再把共同性较多的一些属归纳成科( Familia),如此类推而成目( order)、纲( Classis 和门(Dⅳisio)。因此植物界( Regnum vegeta bile)从上到下的分类等级顺序为门、纲、目、科 属、种。在各分类等级之下根据需要建立亚级分类等级,如亚门(Subdⅳviso)、亚纲( Subclasses)
与花色甙的分布互相排斥。该目包括商陆科、紫茉莉科、粟米草科、番杏科、仙人掌科、马齿苋 科、落葵科、石竹科、藜科、苋科、刺戟草科。从形态上看,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属于中央种子目, 但它们均不含甜菜拉因而含花色甙,故植物分类学家认为应将石竹科和粟米草科分出来,另立石 竹目。 (2)对人参属(Panax)的化学分类研究证明,人参属植物可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类群,根状茎 短而通常直立,具胡萝卜状肉质根;种子大;在化学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达玛烷型四环三萜 为主;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了分布区狭小和间断分布的特点。是人参属的古老类群,如人参 P. g i n s e n g C. A. Mey.、西洋参 P . q u i n q u e f o l i u s L. 三七 P . n o t o g i n s e n g (Burk.) F.H.Chen 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植物。第二类群,根状茎长而匍匐,肉质根常不发达或无;种 子较小;在化学成分上,所含三萜皂甙元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为主;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了分布 区较广而连续的特点。是人参属的进化类群,代表植物如姜状三七 P. zingiberensis C. Y. Wu et K. M. Feng 屏边三七 P . s t i p u l e a n a t u s H .T .Tsai et K.M .Feng 竹节参 P . j a p n i c u s C . A. Mey . 及 其 变 种 狭 叶 竹 节 参 P . j a p o n i c u s C . A , Mey.var.a n g u s t i f o l i u s (Burk.) Cheng et Chun、珠子参 P . j a p o n i c u s C.A.Mey.var. m a j o r (Burk .) C .Y .Wu et K .M .Feng 和疙瘩七 P . japonicus C .A .Mey var . binnatifidus (Seem.) C.Y.Wu et K.M.Feng。 4 . 数 值 分 类 学 ( N u m e r i c a l T a x o n o m y ) 是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在 分类学中的应用而建立起来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值分类学以表型特征为基础,利用有机体大 量性状(包括形态学的、细胞学的和生物化学等的各种性状)、数据,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应用电 子计算机运算得出结果,从而作出有机体的定量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分类群之间的关系。例如根 据选取人参属 52 个形态性状、细胞学性状和化学性状,对中国人参属 10 个种和变种进行数值分 类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化学分类研究把人参属分为两个类群基本上是合理的。研究表明达马烷型 皂甙的含量与根、种子和叶片的锯齿性状有密切关系。种子大、根肉质肥壮、叶片锯齿较稀疏, 达玛烷型四环三萜含量就高。齐墩果酸型皂甙的含量与熟果具黑色斑点这一性状十分一致,与根 状茎节间宽窄、花序梗长短(花序梗长与叶柄长之比)也有关。 以上这些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被植物分类学家所重视和应用,它对植物分类工作 和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在植物分类学中分类的基本单位称为种(Species)。林奈(Linne)认为种是类似性状的组合, 种内的个体能够受粉产生后代,不同种的个体是不能杂交和产生后代的。林奈承认种的客观存在 性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种是固定不变的,是上帝创造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达尔文(Char1es Darwin)提出生物界进化论以后,推翻了把种看做永恒不变的观点。他认为物种发展是变化的, 一些物种能够产生另一些物种,但是他把种看成是相似个体的聚合,否认了物种的实际存在是不 恰当的。因此,在分类学中认为种是植物界的分类基本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是适应自然环境而 形成的,同种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代表许多基本上普遍相 似(尤其是较稳定的繁殖器官,如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体,在一般的条件下不能与 其它种杂交,就是杂交后也不能形成正常能育的后代。但是由于植物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种类又 多,生长环境差异又大,因此一个种的判定要应用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植物地理学、生理 免疫学、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中形态学是首要的。 前面讲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归纳成属 (Genus),再把共同性较多的一些属归纳成科(Familia),如此类推而成目(order)、纲(C1assis) 和门(Divisio)。因此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从上到下的分类等级顺序为门、纲、目、科、 属、种。在各分类等级之下根据需要建立亚级分类等级,如亚门(Subdiviso)、亚纲(Subclassis)
亚目( Suboxder)、亚科( Subfamilia)和亚属( Subgenus) 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表 中文名 拉丁文 英文 界 Divisio Division 目 Ord 科 Familia Family 属 G Genus Species Species 以水稻为例,说明其在分类上的隶属关系 界‖植物界( Regnum Vegetable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亚纲‖颖花亚纲( Glumiflorae) 目‖天本目( Graminales) 科本科( Gramineae) 属‖稻属( Oryza) 种稻( Oryza sativa L) 种以下的分类等级则根据该类群与原种性状的差异程度分为亚种( Subspecies)、变种 ( Varietas)和变型(Foma)亚种比变种包括的范围更广泛一些,除了在形态上有显著的区别 外,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变种又比变型在形态上的差异要大一些。实际分类工 作中要根据野外调査的资料和标本的特征经过综合研究分析方能确定。 种: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各个体间能进行自然交 配,产生可育的正常后代: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和要求适合于该种生存 的一定条件 亚种: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结构或生
亚目(Suboxder)、亚科(Subfamilia)和亚属(Subgeus)。 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表 中 文 名 拉 丁 文 英 文 界 Regnum Kingdom 门 Divisio Division 纲 Classis Class 目 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属 Genus Genus 种 Species Species 以水稻为例,说明其在分类上的隶属关系: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Momocotyledoneae) 亚纲 颖花亚纲(Glumiflorae)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科 禾本科(Gramineae) 属 稻属(Oryza) 种 稻(Oryza sativa L.) 种以下的分类等级则根据该类群与原种性状的差异程度分为亚种(Subspecies)、变种 (Varietas)和变型(Forma)。亚种比变种包括的范围更广泛一些,除了在形态上有显著的区别 外,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变种又比变型在形态上的差异要大一些。实际分类工 作中要根据野外调查的资料和标本的特征经过综合研究分析方能确定。 种: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各个体间能进行自然交 配,产生可育的正常后代;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和要求适合于该种生存 的一定条件。 亚种: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结构或生
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种群称为某种植物的变种。例:山西桃是新疆桃的亚种 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内的同一种群内,某个或某些个体组成的小群体,在形态、分布、生 态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糯稻 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 Matsum 变形: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仅零星分布的个体。如夏枯草紫花中常有白 品种:不是分类学单位,属于栽培学上的变异类型。 各分类等级的具体名称(如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等)的拉丁文名称 常有固定的词尾,可供识别,如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a)的词尾为ta,亚门为一ae,纲为eae, 目为一ales,科为: aceae,科名的拉丁名词尾一般是 aceae,但是也有少数例外,如唇形科 Labiatae, 菊科 Compositae,禾本科 Graminae 现举黄连为例,表明植物分类系统的等级和所在的分类位置: 界植物界 Regnum vegeta bile 门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a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eae 亚纲古生花被亚纲 Archichilamydoneae 目毛茛目 Ranales 科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属黄连属 Coptis 种黄连 Coptis chinesis Frallch 四、植物的命名 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又称 种加词,下同)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 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为了科学技术的交 流,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ICBN(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植物学名的基本组成: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一种植物的学 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故称为“双名法”或“二名法”。在学名后附加该种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 的缩写),所以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并规定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 丁字母必须大写,如前面所举的黄连的植物学名是 Coptischinensis Franck,其中, Coptis为黄连 属的属名, chinensis(中国的)种名, Franch.系命名人 Franchet的缩写。 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Cohn1872 2植物的属名:属名采用拉丁文名词的单数主格。属名通常根据植物的特征、特性、原产区 地方名、生长习性或经济用途而命名。这些可以帮助了解该属植物的特性用植物特征命名的,如 五加属 Acanthopanax(有刺的人参属))系指本属植物形态似人参属而有剌,沙参属 AdenOphora(腺体),指本属植物的花有腺体。以植物特性命名的,如甘草属 Glycyrrhiza(甜 的根茎),指本属植物的根茎具有甜味:葱属 Allium(辛辣),指本属植物有辛辣味,鸡屎藤属 Paederia(恶臭),指本属植物具有恶臭等。其它以原产区地方名的语音经拉丁化而成的属名,如 茶属Thea、荔枝属Lchi、南天竺属 Nand ina等系根据我沿海所叫的名称用拉丁语拼成,以植物的 生境命名的,如葶苈属Daba(森林中生长)、松属Pius(山),柳属saliⅸ(近水)等均表示生
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种群称为某种植物的变种。例:山西桃是新疆桃的亚种。 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内的同一种群内,某个或某些个体组成的小群体,在形态、分布、生 态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糯稻 Oryza sativa var. glutinosa Matsum 变形: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仅零星分布的个体。如夏枯草紫花中常有白 花。 品种:不是分类学单位,属于栽培学上的变异类型。 各分类等级的具体名称(如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等)的拉丁文名称 常有固定的词尾,可供识别,如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的词尾为 ta,亚门为一 ae,纲为-eae, 目为一 ales,科为;-aceae,科名的拉丁名词尾一般是 aceae,但是也有少数例外,如唇形科 Labatae, 菊科 Compositae,禾本科 Graminae。 现举黄连为例,表明植物分类系统的等级和所在的分类位置: 界 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 门 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a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eae 亚纲 古生花被亚纲 Archichilamydoneae 目 毛茛目 Ranales 科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属 黄连属 Coptis 种 黄连 Coptis chinesis Frallch 四、植物的命名 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又称 种加词,下同)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 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为了科学技术的交 流,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ICBN(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植物学名的基本组成: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一种植物的学 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故称为“双名法”或“二名法”。在学名后附加该种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 的缩写),所以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并规定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 丁字母必须大写,如前面所举的黄连的植物学名是 Coptischinensis Franck,其中,Coptis 为黄连 属的属名, chinensis(中国的)种名,Franch.系命名人 Franchet 的缩写。 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 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Ehrenberg) Cohn 1872 2.植物的属名: 属名采用拉丁文名词的单数主格。属名通常根据植物的特征、特性、原产区 地方名、生长习性或经济用途而命名。这些可以帮助了解该属植物的特性用植物特征命名的,如 五加属 Acanthopanax (有刺的人参 属))系指 本属 植物形 态似 人参属 而有 刺,沙 参属 AdenOphora (腺体),指本属植物的花有腺体。以植物特性命名的,如甘草属 Glycyrrhiza(甜 的根茎),指本属植物的根茎具有甜味;葱属 Allium(辛辣),指本属植物有辛辣味,鸡屎藤属 Paederia(恶臭),指本属植物具有恶臭等。其它以原产区地方名的语音经拉丁化而成的属名,如 茶属 Thea、荔枝属 Lichi、南天竺属 Nandina 等系根据我沿海所叫的名称用拉丁语拼成,以植物的 生境命名的,如葶苈属 Draba(森林中生长)、松属 Pinus(山),柳属 salix (近水)等均表示生
境:以经济用途命名的,如人参属Panaⅹx(万能药)、茄属 Solanum(镇静)等。 3植物学名中的种名:通常使用形容词、同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 使用形容词作种名时,它的性(阳、中、阴)数(单数或复数)和格一定要和它所形容的 属多的性、数、格一致。如蓝桉 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桉属的属名 Eucalyptus是阳性、单 数、主格,故其种名 globulus(球形的)用us词尾,与属名的性、数、格相一致;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Inn,大黄属的属名 Rheum是中性名词、单数、主格,故种名 palmatum(掌 状的)必须用um词尾符合中性、单数:主格,九眼独活 Aralia cordata Thunb.SONG木属 Ara lia为阴性名词、单数、主格,种名 cordata词尾巴a,也是阴性、单数、主格 采用同位名词,即属名和种名都是名词的主格,但性和数不一定相一致,如柳叶牛膝 Achyranthus longifolia Makino,属名 Achyraranthus是阳性名词,单数、主格,而种名 longifolia 却是中性名词、复数、主格。 使用名词所有格,这是用以纪念某一分类学家或某一标本采集者,这种情况在人名后加I i或ae,如川乌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金花小檗 Berberis Wilsonae Hemsl 4.植物学名的附加部分:命名人是用ex连接的两个人名,如白亮独活 Heracleum candicans Alex dc,这是表示本种植物由Wal.定了名,但尚未正式发表,以后 DC.同意此名称并正式加以发表DC均为人名缩写。命名人系用et连接的两个人名,这表示这 学名系由二人合作命名,如紫草 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有时在植物学名的种名之后有一括号,括号内为人名或人名的缩写,此表示这一学名经重新 组合而成。如紫金牛(矮地茶) ArdIsia japonica( Horst.) Blume,这是由于紫金牛的植物学 名由 Hoisted命名为 Bladhia japonica Host.,以后经 Blume研究应列入 Ard isia属。根据植 物命名法规定,需要重新组合(如改订属名、由变种升为种等)时,应保留原种名和原命名人, 原命名人加括号。 水稻:0 ryza sativa L.属名种加名定名人( Linnaeus的缩写) 若是变种,则有:蟠桃 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变种名 5种以下的植物学名表示方法:种以下的分类等级有亚种( Subspecies)在学名中缩写为 subsp.或ssp,变种( varietas)缩写为var.,变型(Foma)编写为f。这些分类等级的学名表 示法,为原种名后加亚种的缩写,其后写亚种名(又称亚种加词)及亚种命名人。变种和交型也 是同样的表示法。如柴胡的亚种膜缘柴胡 Bupleurum falcatum Linn.Ssp marginatum (Wall ) Clarke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 invensys inne 天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bailey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cav.spp. munda w.Beck. 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 红果罗芙木 Rauvolfia verticillata(Lour.) Baill. f. rubrocarpa h.T. Chang 五、植物检索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工具资料之一,因为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 步确定某一植物的科、属、种名。植物志、植物手册等书籍中均有植物的分科,分属及分种检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采用二歧归类方法编制而成。即选择某些植物与另一些植物的主要区别特征 编列成相对的项号,然后又分别在所属项下再选择主要的区别特征,再编列成相对应的项号,如 此类推编项直到一定的分类等级。 査用检索表时,根据标木的特征与检索表上所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如标本特征与记载相符 合,则按项号逐次查阅,如其特征与检索表记载的某项号内容不符。则应查阅与该项相对应的一 项,如此继续查对,便可检索出该标本的分类等级名称。 使用检索表时,首先应全面观察标本,然后才进行查阅检索表,当查阅到某一分类等级名称
境;以经济用途命名的,如人参属 Panax(万能药)、茄属 Solanum(镇静)等。 3.植物学名中的种名: 通常使用形容词、同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 使用形容词作种名时,它的性(阳、中、阴)、数(单数或复数)和格一定要和它所形容的 属多的性、数、格一致。如蓝桉 Euca1yptus globulus labill,桉属的属名 Eucalyptus 是阳性、单 数、主格,故其种名 globulus(球形的)用 us 词尾,与属名的性、数、格相一致;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lnn,,大黄属的属名 Rheum 是中性名词、单数、主格,故种名 palmalum(掌 状的)必须用 um 词尾符合中性、单数:主格,九眼独活 Aralia cordata Thunb.SONG 木属 Aralia 为阴性名词、单数、主格,种名 cordata 词尾巴 a,也是阴性、单数、主格。 采用同位名词,即属名和种名都是名词的主格,但性和数不一定相一致,如柳叶牛膝 Achyranthus longifolia Makino,属名 Achyraranthus 是阳性名词,单数、主格,而种名 1ongifolia 却是中性名词、复数、主格。 使用名词所有格,这是用以纪念某一分类学家或某一标本采集者,这种情况在人名后加 I、 ii 或 ae,如川乌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金花小檗 Berberis Wilsonae Hemsl. 4. 植 物 学 名 的 附 加 部 分 : 命 名 人 是 用 ex 连 接 的 两 个 人 名 , 如 白 亮 独 活 Herac1eum candicans Walex DC,这是表示本种植物由 Wal1.定了名,但尚未正式发表,以后 DC. 同意此名称并正式加以发表 DC.均为人名缩写。命名人系用 et 连接的两个人名,这表示这 一学名系由二人合作命名,如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有时在植物学名的种名之后有一括号,括号内为人名或人名的缩写,此表示这一学名经重新 组合而成。如紫金牛(矮地茶)Ard1sia japonica (Horhst.)B1ume,这是由于紫金牛的植物学 名由 Hornsted 命名为 B1adhia japonica Hornst.,以后经 B1ume 研究应列入 Ardisia 属。根据植 物命名法规定,需要重新组合(如改订属名、由变种升为种等)时,应保留原种名和原命名人, 原命名人加括号。 水稻: Oryza sativa L. 属名 种加名 定名人 (Linnaeus 的缩写) 若是变种,则有: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变种名 5.种以下的植物学名表示方法: 种以下的分类等级有亚种(Subspecies)在学名中缩写为 subsp.或 ssp,变种(varietas)缩写为 var.,变型(Forma)编写为 f.。这些分类等级的学名表 示法,为原种名后加亚种的缩写,其后写亚种名(又称亚种加词)及亚种命名人。变种和交型也 是 同 样 的 表 示 法 。 如 柴 胡 的 亚 种 膜 缘 柴 胡 Bup1eurum fa1catum Linn.Ssp marginatum (Wall.) Clarke。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ssp. manilensis Linne 天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Bailey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Cav. spp. munda W.Beck. 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 红果罗芙木 Rauvolfia verticillata (Lour.) Baill. f. rubrocarpa H.T.Chang 五、植物检索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工具资料之一,因为通过查阅检索表可以帮助我们初 步确定某一植物的科、属、种名。植物志、植物手册等书籍中均有植物的分科,分属及分种检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采用二歧归类方法编制而成。即选择某些植物与另一些植物的主要区别特征 编列成相对的项号,然后又分别在所属项下再选择主要的区别特征,再编列成相对应的项号,如 此类推编项直到一定的分类等级。 查用检索表时,根据标木的特征与检索表上所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如标本特征与记载相符 合,则按项号逐次查阅,如其特征与检索表记载的某项号内容不符。则应查阅与该项相对应的一 项,如此继续查对,便可检索出该标本的分类等级名称。 使用检索表时,首先应全面观察标本,然后才进行查阅检索表,当查阅到某一分类等级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