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匍匐茎:即水平着生或匍匐于地面,节上同时有不定根长入地下的茎(蛇莓、狗芽根、 甘薯)。 4.攀援茎:即需要依附它物才能上升的茎。其依附它物的部分有由根变态而成的吸盘(如 常春藤),有由茎或叶变态而成的卷须(如乌蔹莓、豌豆、黄瓜、葡萄)。 5.缠绕茎:即依靠茎本身缠绕上升的茎。(牵牛)。缠绕茎又分左缠绕茎与右缠绕茎两种 (1)左缠绕茎:为向植物体本身的左方缠绕,亦即由下向上呈反时针方向缠绕的茎(如 打碗花)。 (3)右缠绕茎:为向植物本身的右方缠绕,亦即由下向上呈顺时针方向缠绕的茎(如葎 草)。 叶 (一)叶序 植物的叶序即叶在茎或枝上着生排列方式及规律。常见的有: 1.互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只有叶1片着生的(如乌头、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 2.对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2片相对着生的(如薄 荷、芝麻)。 3.轮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片以上轮状着生的(如 夹竹桃)。 4.簇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各茎节上着生叶片为一或数枚的(如 豪猪刺、金钱松、落叶松) 5.从生:即叶着主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叶片2或数枚自茎节上一点发出的( 马尾松)。 二)叶形 一个典型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托叶等三部分组成。同时具备此三个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 缺乏其中任意一或二个组成的则称为不完全叶。叶片通常片状,叶柄上端支持叶片,下端与茎节 相连,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在叶片幼小时,有保护叶片的作用,一般远较叶片为 细小。 1.叶片:叶片的形状,即叶形,类型极多,就一个叶片而言,上端称为叶端,基部称为叶 基,周边称为叶缘:贯穿于叶片内部的维管束则为叶脉,这些部分亦有很多变化 (1)叶形:即叶片的全形或基本轮廓,常见的有 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女贞)。 倒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栌兰、紫云英、泽漆) 阔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马甲子、) 倒阔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玉兰)。 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柳、桃)。 倒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鼠曲草、小蘖)。 圆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莲)。 阔椭圆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大叶黄杨、橙)。 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金丝梅、芒果)。 条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沿阶草、水稻、小麦)。 剑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石菖蒲、菠萝)。 至于为其它形状的,尚有三角形、戟形、箭形、心形、肾形、菱形、匙形、镰形、偏 斜形等
3.匍匐茎:即水平着生或匍匐于地面,节上同时有不定根长入地下的茎(蛇莓、狗芽根、 甘薯)。 4.攀援茎:即需要依附它物才能上升的茎。其依附它物的部分有由根变态而成的吸盘(如 常春藤),有由茎或叶变态而成的卷须(如乌蔹莓、豌豆、黄瓜、葡萄)。 5.缠绕茎:即依靠茎本身缠绕上升的茎。(牵牛)。缠绕茎又分左缠绕茎与右缠绕茎两种。 (1)左缠绕茎:为向植物体本身的左方缠绕,亦即由下向上呈反时针方向缠绕的茎(如 打碗花)。 (3)右缠绕茎:为向植物本身的右方缠绕,亦即由下向上呈顺时针方向缠绕的茎(如葎 草)。 二、叶 (一)叶序 植物的叶序即叶在茎或枝上着生排列方式及规律。常见的有: 1. 互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只有叶 1 片着生的(如乌头、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 2.对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 2 片相对着生的(如薄 荷、芝麻)。 3.轮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片以上轮状着生的(如 夹竹桃)。 4.簇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各茎节上着生叶片为一或数枚的(如 豪猪刺、金钱松、落叶松)。 5.丛生:即叶着主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叶片 2 或数枚自茎节上一点发出的(如 马尾松)。 (二)叶形 一个典型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托叶等三部分组成。同时具备此三个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 缺乏其中任意一或二个组成的则称为不完全叶。叶片通常片状,叶柄上端支持叶片,下端与茎节 相连,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在叶片幼小时,有保护叶片的作用,一般远较叶片为 细小。 1.叶片:叶片的形状,即叶形,类型极多,就一个叶片而言,上端称为叶端,基部称为叶 基,周边称为叶缘;贯穿于叶片内部的维管束则为叶脉,这些部分亦有很多变化。 (1) 叶形:即叶片的全形或基本轮廓,常见的有: 卵形:长约为宽的 1.5~2 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女贞)。 倒卵形:长约为宽的 1.5~2 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栌兰、紫云英、泽漆)。 阔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马甲子、)。 倒阔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玉兰)。 披针形:长约为宽的 3~4 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柳、桃)。 倒披针形:长约为宽的 3~4 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鼠曲草、小蘖)。 圆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莲)。 阔椭圆形:长约为宽的 1.5~2 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大叶黄杨、橙)。 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 3~4 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金丝梅、芒果)。 条形:长约为宽的 5 倍以上,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沿阶草、水稻、小麦)。 剑形:长约为宽的 5 倍以上,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石菖蒲、菠萝)。 至于为其它形状的,尚有三角形、戟形、箭形、心形、肾形、菱形、匙形、镰形、偏 斜形等
三)叶尖 叶尖:即叶片的上端。常见的有 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急角,先端渐趋干尖狭的叶端(如乌柏、杏) 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两边平直而趋于尖狭的叶端(如慈竹、金樱子) 尾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渐趋于狭长的叶端(如东北杏)。 纯形:上端两边夹角为纯角,先端两边较平直或呈弧线的叶端(如梅花草、冬青卫矛) 尖凹:上端向下微凹,但不深陷的叶端(马蹄金)。 倒心形:上端向下极度凹陷,而呈倒心形的叶端(如马鞍叶羊蹄甲)。 芒尖:上端两边夹角小于30”,先端尖细的叶端(如知母、天南星) 骤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急骤趋于尖狭的叶端(如艾麻)。 截形:上端平截,即略近于平角的叶端(如火棘) 凸尖:上端两边夹角为纯角,面临无端有短尖的叶端(如石蟾蜍)。 (四)叶基 叶基: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 心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心形,两侧叶耳宽大圆钝的叶基(如 苘麻、甘薯、牵牛)。 垂耳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耳形,两侧叶耳较圆钝的叶基(如白 英、油菜) 箭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箭形,两侧叶耳较尖细的叶基(如慈菇) 楔形: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较平直,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基(如枇杷、垂 柳)。 戟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于平角,下端略呈戟形,两侧叶耳宽大而呈戟刃状的叶 基(如打碗花) 圆钝: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钝角,或下端略呈圆形的叶基(如蜡梅、苹果)。 偏形:基部两边大小形状不对称的叶基(如秋海棠) 渐狭: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弯曲,向下渐趋尖狭,但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 基(如樟树)。 下延: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平直或弯曲,向下渐趋狭窄,且叶片下延至叶柄 下端的叶基(如鼠曲草) 截形:基部近于平截,或略近于平角的叶基(如金线吊乌龟)。 五)叶缘 叶缘即叶片的周边。常见的有 全缘:周边平滑或近于平滑的叶缘(如女贞、大豆、小麦) 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粗锐的叶缘(如茶、大麻) 牙齿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较粗大的叶缘(如Nyng麻、糯米椴)。 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较圆纯的叶缘(如地黄叶) 波缘:周边曲波状,波缘为凹凸波交互组成的叶缘。(如茄) 睫状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极细锐的叶缘(如石竹)。 细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细锐的叶缘(如茜草) 重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两边两边亦呈锯齿状的 叶缘(如刺儿菜) 凸波缘:周边凸波状,波全为凸波组成。(如连钱草)。 凹波缘:周边凹波状,波缘全为凹波组成,(如曼陀罗) (六)叶裂
(三)叶尖 叶尖:即叶片的上端。常见的有: 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急角,先端渐趋干尖狭的叶端(如乌柏、杏)。 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两边平直而趋于尖狭的叶端(如慈竹、金樱子)。 尾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渐趋于狭长的叶端(如东北杏)。 纯形:上端两边夹角为纯角,先端两边较平直或呈弧线的叶端(如梅花草、冬青卫矛)。 尖凹:上端向下微凹,但不深陷的叶端(马蹄金)。 倒心形:上端向下极度凹陷,而呈倒心形的叶端(如马鞍叶羊蹄甲)。 芒尖:上端两边夹角小于 30”,先端尖细的叶端(如知母、天南星)。 骤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急骤趋于尖狭的叶端(如艾麻)。 截形:上端平截,即略近于平角的叶端(如火棘)。 凸尖:上端两边夹角为纯角,面临无端有短尖的叶端(如石蟾蜍)。 (四)叶基 叶基: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 心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心形,两侧叶耳宽大圆钝的叶基(如 苘麻、甘薯、牵牛)。 垂耳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耳形,两侧叶耳较圆钝的叶基(如白 英、油菜)。 箭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箭形,两侧叶耳较尖细的叶基(如慈菇)。 楔形: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较平直,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基(如枇杷、垂 柳)。 戟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于平角,下端略呈戟形,两侧叶耳宽大而呈戟刃状的叶 基(如打碗花) 圆钝: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钝角,或下端略呈圆形的叶基(如蜡梅、苹果)。 偏形:基部两边大小形状不对称的叶基(如秋海棠)。 渐狭: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弯曲,向下渐趋尖狭,但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 基(如樟树)。 下延: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平直或弯曲,向下渐趋狭窄,且叶片下延至叶柄 下端的叶基(如鼠曲草)。 截形:基部近于平截,或略近于平角的叶基(如金线吊乌龟)。 (五)叶缘 叶缘即叶片的周边。常见的有: 全缘:周边平滑或近于平滑的叶缘(如女贞、大豆、小麦)。 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粗锐的叶缘(如茶、大麻)。 牙齿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较粗大的叶缘(如 Nying 麻、糯米椴)。 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较圆纯的叶缘(如地黄叶)。 波缘:周边曲波状,波缘为凹凸波交互组成的叶缘。(如茄)。 睫状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极细锐的叶缘(如石竹)。 细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细锐的叶缘(如茜草)。 重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两边两边亦呈锯齿状的 叶缘(如刺儿菜)。 凸波缘:周边凸波状,波全为凸波组成。(如连钱草)。 凹波缘:周边凹波状,波缘全为凹波组成,(如曼陀罗)。 (六)叶裂
叶的叶片在演化过程中,有发生凹缺的现象,这种凹缺,称为缺裂。缺裂通常是对称的。常 见的缺裂有 浅裂:油菜 深裂 全裂:大麻 1.掌状浅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井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叶片半径1/2的(如 瓜木)。 2.掌状深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问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叶片半径1/2的(如黄 蜀葵) 3.掌状全裂:为叶片县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且缺裂已深达叶柄着生处的(如大 4.羽状浅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主脉至叶缘间距离1/2 5.羽状深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主脉至叶缘间距离1/2 的(如荠菜)。 6.羽状全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深达主脉处的(如水田碎 米荠)。 此外,在羽状缺裂中,如缺裂后的裂片大小不一,呈间断交互排列的,则为间断羽状缺裂 如缺裂后的裂片向下方倾斜,并呈倒向排列的,则为倒向羽状缺裂:如缺裂后的裂片,又再发生 第二次或第三次缺裂的,则为二回或三回羽状缺裂。 (七)脉序 叶脉:即叶片维管束所在处的脉纹。常见的有 羽状脉 掌状脉 平行脉 射出脉 羽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而彼此平行, 并略呈羽状(如姜黄) 掌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数条,通常自近叶柄着生处发出(如八角莲)。 羽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井略呈羽状 马兰)。 辐射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侧脉皆自叶柄着生处分出,而呈辐射走向(如棕榈)。 弧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 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略呈弧状 平行而直达先端(如宝铎草)。 直走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彼此近于 平行,而纵直延伸至先端(如慈竹)。 二岐分枝脉:叶脉作二歧分枝,不呈网状亦不平行,通常自叶柄着生处发生(如银杏) (八)叶柄:为着生于茎上,以支持叶片的柄状物。叶柄除有长、短、有、无的不同外,主要有: (1)基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基部边缘(马兰)。 (2)盾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中央或略偏下方(如莲)。 九)托叶:为叶柄基部或叶柄两侧或腋部所着生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托叶通常先于叶片 长出,并于早期起着保护幼叶和芽的作用。托叶的有无,托叶的位置与形状,常随植物种属而有 不同,因此亦为中草药鉴定时需要给予适当注意的形态特征之一。常见的托叶有:
叶的叶片在演化过程中,有发生凹缺的现象,这种凹缺,称为缺裂。缺裂通常是对称的。常 见的缺裂有: 浅裂:油菜 深裂: 全裂:大麻 1.掌状浅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井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叶片半径 1/2 的(如 瓜木)。 2.掌状深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问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叶片半径 1/2 的(如黄 蜀葵)。 3.掌状全裂:为叶片县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且缺裂已深达叶柄着生处的(如大 麻)。 4.羽状浅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主脉至叶缘间距离 1/2 的(如苣荬菜)。 5.羽状深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主脉至叶缘间距离 1/2 的(如荠菜)。 6.羽状全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深达主脉处的(如水田碎 米荠)。 此外,在羽状缺裂中,如缺裂后的裂片大小不一,呈间断交互排列的,则为间断羽状缺裂; 如缺裂后的裂片向下方倾斜,并呈倒向排列的,则为倒向羽状缺裂;如缺裂后的裂片,又再发生 第二次或第三次缺裂的,则为二回或三回羽状缺裂。 (七)脉序 叶脉:即叶片维管束所在处的脉纹。常见的有: 羽状脉 掌状脉 平行脉 射出脉 羽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而彼此平行, 并略呈羽状(如姜黄)。 掌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数条,通常自近叶柄着生处发出(如八角莲)。 羽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井略呈羽状(如 马兰)。 辐射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侧脉皆自叶柄着生处分出,而呈辐射走向(如棕榈)。 弧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略呈弧状 平行而直达先端(如宝铎草)。 直走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彼此近于 平行,而纵直延伸至先端(如慈竹)。 二岐分枝脉:叶脉作二歧分枝,不呈网状亦不平行,通常自叶柄着生处发生(如银杏)。 (八)叶柄:为着生于茎上,以支持叶片的柄状物。叶柄除有长、短、有、无的不同外,主要有: (1) 基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基部边缘(马兰)。 (2) 盾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中央或略偏下方(如莲)。 (九)托叶:为叶柄基部或叶柄两侧或腋部所着生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托叶通常先于叶片 长出,并于早期起着保护幼叶和芽的作用。托叶的有无,托叶的位置与形状,常随植物种属而有 不同,因此亦为中草药鉴定时需要给予适当注意的形态特征之一。常见的托叶有:
(1)侧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不与叶柄愈合成鞘状的托叶(如补骨脂)。 (2)侧生鞘状托叶:为着主于叶柄基部两侧,并与叶柄愈合形成叶鞘及叶舌等的托叶(如 慈竹) (3)腋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但不与叶柄愈合的托叶(如辛夷) (4)腋生鞘状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而托叶彼此愈合成鞘伏并包茎的托叶(如 何首乌 (十)单叶和复叶 叶柄上只着生一个叶片的称为单叶,叶柄上着生多个叶片的称为复叶。复叶上的各个叶片, 称为小叶,小叶以明显的小叶柄着生于主叶柄上,并呈平面排列,小叶柄腋部无芽,有时小叶柄 一侧尚有小托叶。复叶是由单叶经过不同程度的缺裂演化而来的(如无患子初生叶为全缘单叶, 稍后为羽状缺裂单叶最后则完全成为羽伏复叶)。已发生缺裂的各个叶片部分称为裂片,此时各 个裂片下尚无小叶柄的形成,所以这种尚无小叶柄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缺裂叶仍是单叶而不是复 复叶具有多个小叶,但在一些种类(如宜昌橙)其小叶有简化成一枚的趋向,这种只有 枚小叶的简化复叶,称为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柑桔属植物的特征。复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羽状复叶 掌状复叶 三出叶 单身复叶 1.三出掌状复叶:系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外演化而来,有小叶3片(如酢浆草) 2.五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5片(如牡荆)。 3.七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7片(如天师栗)。 4.一回羽状复叶:系由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通缺裂一次形成)依小叶的奇 数或偶数,以及小叶的数目又有 (1)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2枚的一回 羽状复叶(如决明) (2)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1枚的一回 羽状复叶(如月季)。 (3)一回三出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只有3枚的一回羽状复叶(如截叶铁扫 帚) 5.二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咏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二次形成,亦有偶奇 之分。 (1)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2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山 合欢)。 (2)二回奇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1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丹 参) 6.三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复叶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三次形成(如唐松草)。 7.多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多次缺裂形成(如茴香)。 花 植物花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从组成划分有 (1)完全花:即各部组成齐全的花(如月季花)
(1)侧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不与叶柄愈合成鞘状的托叶(如补骨脂)。 (2)侧生鞘状托叶:为着主于叶柄基部两侧,并与叶柄愈合形成叶鞘及叶舌等的托叶(如 慈竹)。 (3)腋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但不与叶柄愈合的托叶(如辛夷)。 (4)腋生鞘状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而托叶彼此愈合成鞘伏并包茎的托叶(如 何首乌)。 (十)单叶和复叶 叶柄上只着生一个叶片的称为单叶,叶柄上着生多个叶片的称为复叶。复叶上的各个叶片, 称为小叶,小叶以明显的小叶柄着生于主叶柄上,并呈平面排列,小叶柄腋部无芽,有时小叶柄 一侧尚有小托叶。复叶是由单叶经过不同程度的缺裂演化而来的(如无患子初生叶为全缘单叶, 稍后为羽状缺裂单叶,最后则完全成为羽伏复叶)。已发生缺裂的各个叶片部分称为裂片,此时各 个裂片下尚无小叶柄的形成,所以这种尚无小叶柄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缺裂叶仍是单叶而不是复 叶。 复叶具有多个小叶,但在一些种类(如宜昌橙)其小叶有简化成一枚的趋向,这种只有一 枚小叶的简化复叶,称为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柑桔属植物的特征。复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羽状复叶 掌状复叶 三出叶 单身复叶 1.三出掌状复叶:系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外演化而来,有小叶 3 片(如酢浆草)。 2.五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 5 片(如牡荆)。 3.七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 7 片(如天师栗)。 4.一回羽状复叶:系由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通缺裂一次形成)依小叶的奇 数或偶数,以及小叶的数目又有: (1)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 2 枚的一回 羽状复叶(如决明)。 (2)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 1 枚的一回 羽状复叶(如月季)。 (3)一回三出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只有 3 枚的一回羽状复叶(如截叶铁扫 帚)。 5.二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咏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二次形成,亦有偶奇 之分。 (1)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 2 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山 合欢)。 (2)二回奇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 1 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丹 参)。 6.三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复叶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三次形成(如唐松草)。 7.多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多次缺裂形成(如茴香)。 三、花 植物花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从组成划分有: (1)完全花:即各部组成齐全的花(如月季花)
(2)不完全花:即缺乏其中某一或数个组成的花(如杜仲花)。 2.从性别划分有 ①两性花:即同时具雌蕊与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管状花)。 ②单性花:即只具雌或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舌状花)。其中又有下列三种情况: )雌雄同株:即雌花与雄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蒲草)。 2)雌雄异株:即雌花与雄花分别着生于不同株的植物上(如大麻)。 3)杂性同株:即雌花、雄花、两性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番木瓜)。 ③无性花:即不具雌蕊及雄蕊的花:(如矢车菊的漏斗状花) 2.从对称性划有: (1)辐射对称花:即具有两个以上对称面的花(如芫花) (2)两侧对称花:即只具有1个对称面的花(忍冬) (3)不对称花:即没有对称面的花(如马先蒿)。 花一般由花梗、花托、花被(包括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几个部分组成 1.花梗:又称为花柄,为花的支持部分,自茎或花轴长出,上端与花托相连。其上着生的 叶片,称为苞叶、小苞叶或小苞片。 2.花托:为花梗上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膨大部分。其下面着生的叶片称为付 萼。花托常有凸起、扁平、凹陷等形状 3.花被:包括花萼与花冠。 (1)花萼:为花朵最外层着生的片状物,通常绿色,每个片状物称为萼片,分离或联合。 (2)花冠:为紧靠花萼内侧着生的片状物,每个片状物称为花瓣。花冠有离瓣花冠与台 瓣花冠之分 4.雄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雄蕊组成,雄蕊为紧靠花冠内部所着生的丝状物,其下部称为花 丝,花丝上部两侧有花药,花药中有花粉囊,花粉囊中贮有花粉粒,而两侧花药间的药丝延伸部 分则称为药隔 5.雌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雌蕊所组成,雌蕊为花最中心部分的瓶状物,相当干瓶体的下部 为子房,瓶颈部为花柱,瓶口部为柱头,而组成雌蕊的爿片则称为心皮。若将子房切开,则所见 空间称为子房室,室的外侧为子房壁,室与室间为子房隔膜,子房壁或子房隔膜上着生的小珠或 小囊状物为胚珠,胚珠着生的位置为胎座,胎座的上下延伸线是为腹缝线,而腹缝线的对侧则是 背缝线。 (一)花序 花在花枝(花轴)上排列的方式称为花序。花轴有主轴与侧轴之分,一般由顶芽萌发出的 主轴,由腋芽萌发出或自主轴分枝出的为侧轴。花轴又有长短之分,花轴的节间长的为花轴长 花轴的节间短的为花轴短 花序的类型很多,主要根据主轴顶端是否能无限生长,(或花开放的顺序)、主侧轴的长短 分枝状况及质地等来划分。通常分为无限花序、有限花序及混合花序三大类 1.无限花序:为花序主轴顶端能不断生长,花开放的顺序,是由下向上或由周围向中央 最先开放的花是在花序的下方或边缘。这类花序包括: (1)总状花序:为主轴、侧轴皆较长,侧轴不再分枝,且长短大小相近的花序(如荠莱、 白菜、油菜)。 (2)穗状花序:为主轴长,侧轴短,侧轴不再分枝,而主轴较硬,直立,粗细较正常的花 序(如车前草、玉米雌花序)。 (3)柔荑花序:为主轴长,侧轴短,侧轴不分枝或微分枝,但主轴较细坎,通常弯曲下垂 的花序。其上着生的花常为单性花(如枫杨、桑、柳) (4)复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为主轴、侧轴皆较长、侧轴又再作总状分枝的花序。此种花
(2)不完全花:即缺乏其中某一或数个组成的花(如杜仲花)。 2.从性别划分有: ①两性花:即同时具雌蕊与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管状花)。 ②单性花:即只具雌或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舌状花)。其中又有下列三种情况: 1)雌雄同株:即雌花与雄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蒲草)。 2)雌雄异株:即雌花与雄花分别着生于不同株的植物上(如大麻)。 3)杂性同株:即雌花、雄花、两性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番木瓜)。 ③无性花:即不具雌蕊及雄蕊的花:(如矢车菊的漏斗状花)。 2. 从对称性划有: (1)辐射对称花:即具有两个以上对称面的花(如芫花)。 (2)两侧对称花:即只具有 1 个对称面的花(忍冬)。 (3)不对称花:即没有对称面的花(如马先蒿)。 花一般由花梗、花托、花被(包括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几个部分组成。 1. 花梗:又称为花柄,为花的支持部分,自茎或花轴长出,上端与花托相连。其上着生的 叶片,称为苞叶、小苞叶或小苞片。 2.花托:为花梗上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膨大部分。其下面着生的叶片称为付 萼。花托常有凸起、扁平、凹陷等形状。 3.花被:包括花萼与花冠。 (1)花萼:为花朵最外层着生的片状物,通常绿色,每个片状物称为萼片,分离或联合。 (2)花冠:为紧靠花萼内侧着生的片状物,每个片状物称为花瓣。花冠有离瓣花冠与台 瓣花冠之分。 4.雄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雄蕊组成,雄蕊为紧靠花冠内部所着生的丝状物,其下部称为花 丝,花丝上部两侧有花药,花药中有花粉囊,花粉囊中贮有花粉粒,而两侧花药间的药丝延伸部 分则称为药隔。 5.雌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雌蕊所组成,雌蕊为花最中心部分的瓶状物,相当干瓶体的下部 为子房,瓶颈部为花柱,瓶口部为柱头,而组成雌蕊的爿片则称为心皮。若将子房切开,则所见 空间称为子房室,室的外侧为子房壁,室与室间为子房隔膜,子房壁或子房隔膜上着生的小珠或 小囊状物为胚珠,胚珠着生的位置为胎座,胎座的上下延伸线是为腹缝线,而腹缝线的对侧则是 背缝线。 (一)花序 花在花枝(花轴)上排列的方式称为花序。花轴有主轴与侧轴之分,一般由顶芽萌发出的为 主轴,由腋芽萌发出或自主轴分枝出的为侧轴。花轴又有长短之分,花轴的节间长的为花轴长, 花轴的节间短的为花轴短。 花序的类型很多,主要根据主轴顶端是否能无限生长,(或花开放的顺序)、主侧轴的长短、 分枝状况及质地等来划分。通常分为无限花序、有限花序及混合花序三大类: 1.无限花序:为花序主轴顶端能不断生长,花开放的顺序,是由下向上或由周围向中央, 最先开放的花是在花序的下方或边缘。这类花序包括: (1)总状花序:为主轴、侧轴皆较长,侧轴不再分枝,且长短大小相近的花序(如荠莱、 白菜、油菜)。 (2)穗状花序:为主轴长,侧轴短,侧轴不再分枝,而主轴较硬,直立,粗细较正常的花 序(如车前草、玉米雌花序)。 (3)柔荑花序:为主轴长,侧轴短,侧轴不分枝或微分枝,但主轴较细坎,通常弯曲下垂 的花序。其上着生的花常为单性花(如枫杨、桑、柳)。 (4)复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为主轴、侧轴皆较长、侧轴又再作总状分枝的花序。此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