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多次海面上升,使我国东部平原部分地区多次为海水淹没,多次海平面下降,下降度 最大时曾使枯个黄渤海,东海的大部分海域及南海部分地区出露为陆地 存在于现代陆地上的海相沉积物,海生生物化石及地貌遗迹是判断和恢复第四纪古高海的依 据.保存在现代海面以下的陆相沉积,陆相生物化石和地貌形态,是判断和恢复低海面的据。近 年研究工作表明,我国第四纪海面升降变化的主要波动与全球性变化是一致的。全球性期一间冰 对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多次更替,引起球大陆冰川 的扩大与缩小。冰川体积的增大与减小,又导致海面的下降与上升,影响各地海岸的前进与后退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的宽度我 国沿海及岛屿,除台湾岛外,普遍缺乏可靠的更新世海相地层露头。我国晩更新世时期海面变化, 主要根据沿海平原与陆架岩芯的海相地层的生物化石与沉积特征.海相地层的ˆC龄测定与磁性地 层学研究以及它们的高度来确定的 我国第四纪海侵,主要是通过第四纪以来长期沉降地区的钻孔岩芯,研究海面变化的频率 根据华北平原许多钻孔不同深度的有孔虫、介形虫及海相软体动物化石以及地层的沉积韵律, 利用"C年龄测定(钻孔上部),古地磁(钻孔中下部)推算,第四纪华北平原海侵次数共有8-10 次,比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29万年的海侵规模大,几乎淹没了整个北京平原,称为“北京海侵” 这次海侵曾在顺义、通县一带的早更新世夏垫组的底部(地面下428m》沉积层中发现微休古生 物透明虫、抱球虫等,其中有许多深水种,反映海水较深,梅面较为宽阔的环境.根据古地磁 推算,此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29万年左右 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期间,180-12万年间的五次海侵范围较更新世初的范围大为缩小 中更新世比较明显的一次海侵,其年代距今约30万年左右.瀚海在中更新世为低盐调湖,中更 新世之后才形成渤海 河北平原东部在第四纪发生过多次海侵,按时间顺序为: 枪东海侵海相层埋深3-8m或8-1’5m,下伏陆相层"C年代距今5030115年。献县海侵海相层埋深 15-36m,下伏陆相泥岩层"C年代距今103001190年 抢西海侵海柑层埋深40-76m,底部’4C年代超出35000年 白洋淀海侵海相层埋深在黄弊地区为44-64m,按古地磁推断距今10-11万年左右青县海侵海 相层埋探70-107m,时代早干11万年。 黄脚海侵海相层埋深在坳陷单元为130-177m,在隆起单元为204-244m,距今70万年。海侵范 围较小,限于渤海湾沿岸地带 兴海海侵海相层埋深185-24.5m和271.6-334.5m,距今70-100万年,规模较小。 渤海海侵海相层深分别为270-290m和336m,海侵范围较大。北京市东南地下265-287m发现小 海兴介、小黑海介等化石,时间约为160万年 黄海底部在水深70m和50m,岩芯存在厚度1-50cm不等的沼泽泥炭层,经“C及古地磁年代测 定分别属距今12400年,36000年及70000年,称为上泥炭层、中泥炭层与下泥炭层.黄海海底也 发现贝壳钙质结核层。下贝壳层位于下中泥炭层之间,古地磁测定形成时间约距今6000年,中 贝壳钙质结核层位于中泥炭层之上;上贝壳钙质结核层埋深40-60cm或直接出露于海底“C年代 为距今1000年,已属于冰后期。三层贝壳钙质结核层及三层泥炭层的交替分布,表明黄海自 70000年以来曾三次成陆,三次受海水掩搜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千 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现在的渤海、黄海海底,东海北部海底以及长江口的钻孔,在 全新世海相沉积层之下,普遍埋藏有深水泥炭沉积。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地! 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在底质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含有猛玛象、原始牛及披毛犀的骨骼化 石表明属冰缘环境 距今15000年前,海面又开始回升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堤。根据 贝壳堤的埋深及14C年代测定,距今14440年时海面回升到一115m左右。黄海北部水深56m的泥炭 层表明距今12050年前海面回升李归各低于一56m 六、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发生 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五、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多次海面上升,使我国东部平原部分地区多次为海水淹没,多次海平面下降,下降度 最大时曾使枯个黄渤海,东海的大部分海域及南海部分地区出露为陆地 存在于现代陆地上的海相沉积物,海生生物化石及地貌遗迹是判断和恢复第四纪古高海的依 据.保存在现代海面以下的陆相沉积,陆相生物化石和地貌形态,是判断和恢复低海面的据。近 年研究工作表明,我国第四纪海面升降变化的主要波动与全球性变化是一致的。全球性期一间冰 对气候波动是导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多次更替,引起球大陆冰川 的扩大与缩小。冰川体积的增大与减小,又导致海面的下降与上升,影响各地海岸的前进与后退。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的宽度我 国沿海及岛屿,除台湾岛外,普遍缺乏可靠的更新世海相地层露头。我国晚更新世时期海面变化, 主要根据沿海平原与陆架岩芯的海相地层的生物化石与沉积特征.海相地层的"C龄测定与磁性地 层学研究以及它们的高度来确定的。 我国第四纪海侵,主要是通过第四纪以来长期沉降地区的钻孔岩芯,研究海面变化的频率。 根据华北平原许多钻孔不同深度的有孔虫、介形虫及海相软体动物化石以及地层的沉积韵律, 利用"C年龄测定(钻孔上部),古地磁(钻孔中下部)推算,第四纪华北平原海侵次数共有8-10 次,比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29万年的海侵规模大,几乎淹没了整个北京平原,称为“北京海侵”。 这次海侵曾在顺义、通县一带的早更新世夏垫组的底部(地面下428m》沉积层中发现微休古生 物透明虫、抱球虫等,其中有许多深水种,反映海水较深,梅面较为宽阔的环境.根据古地磁 推算,此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29万年左右。 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期间,180-12万年间的五次海侵范围较更新世初的范围大为缩小。 中更新世比较明显的一次海侵,其年代距今约30万年左右.瀚海在中更新世为低盐调湖,中更 新世之后才形成渤海 河北平原东部在第四纪发生过多次海侵,按时间顺序为: 枪东海侵海相层埋深3-8m或8-1'5m,下伏陆相层"C年代距今5030115年。献县海侵海相层埋深 15-36m,下伏陆相泥岩层"C年代距今103001190年。 抢西海侵海柑层埋深40-76m,底部'4C年代超出35000年. 白洋淀海侵海相层埋深在黄弊地区为44-64m,按古地磁推断距今10-11万年左右青县海侵海 相层埋探70-107m,时代早干11万年。 黄脚海侵海相层埋深在坳陷单元为130-177m,在隆起单元为204-244m,距今70万年。海侵范 围较小,限于渤海湾沿岸地带。 兴海海侵海相层埋深185-244. 5m和271.6-334. 5m,距今70-100万年,规模较小。 渤海海侵海相层深分别为270-290m和336m,海侵范围较大。北京市东南地下265-287m发现小 海兴介、小黑海介等化石,时间约为160万年 黄海底部在水深70m和50m,岩芯存在厚度1-50cm不等的沼泽泥炭层,经“C及古地磁年代测 定分别属距今12400年,36000年及70000年,称为上泥炭层、中泥炭层与下泥炭层.黄海海底也 发现贝壳钙质结核层。下贝壳层位于下中泥炭层之间,古地磁测定形成时间约距今60000年,中 贝壳钙质结核层位于中泥炭层之上;上贝壳钙质结核层埋深40-60cm或直接出露于海底“C年代 为距今10000年,已属于冰后期。三层贝壳钙质结核层及三层泥炭层的交替分布,表明黄海自 70000年以来曾三次成陆,三次受海水掩搜.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千 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现在的渤海、黄海海底,东海北部海底以及长江口的钻孔,在 全新世海相沉积层之下,普遍埋藏有深水泥炭沉积。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地! 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在底质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含有猛玛象、原始牛及披毛犀的骨骼化 石表明属冰缘环境。 距今15000年前,海面又开始回升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堤。根据 贝壳堤的埋深及14C年代测定,距今14440年时海面回升到一115m左右。黄海北部水深56m的泥炭 层表明距今12050年前海面回升李归各低于一56m。 六、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发生 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变迁 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我国第四 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与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早更新世北方泥河湾动物中,上新世残留的古老成分有三趾马、剑齿虎等,同时出现大量第四 纪特有种属.如纳玛象、三门马、布氏大角鹿、双叉四不象等。南方的元谋动物群的特点是含鹿类 化石比较多,地层上部云南马数量增多,并有大量北方迁移来的种类。柳城巨猿动物群含有猩猩 金丝猴、巨猿等灵长类和巨猴化石,表明当时为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属于印度马来西来区系 中更新世北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第三纪残遗的只有剑齿虎,大量是更新世种属。如三门 马、扁角肿骨鹿、斑鹿等。现生种较多,如狼、狐、骆驼等,也有少量东洋区系成分,如水牛、熊 猫等。时代略早于周口店动物群的兰田公王岭动物群,含有大熊猫、剑齿象、毛冠鹿等,有南方色 第三节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近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为因果.触为一体.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 这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愈义 、气候的波动 全新世时期对引起环境演变具有全局性愈义的自然因索首先是气候的波动.末期冰期极盛期 以后,全球气候变吸,海面急剧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中全新世(约距今8000-5 000年)前后,气温、降水和海面上升均达到顶点,自然植被带向北推移,土坡的成土作用增强 中全新世存在一个相对于现今的高温气候适宜期。根据沉积、泡粉和古生物及其他考古资料分 析,当时我国东部年平均气猛普遍较现代高2-4℃.冬季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3-5℃.当时竹类大f 分布于黄河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动物遗骸中的食竹笋、竹根为生的竹服,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 址中发现炭化竹节,河南渐川下王冈遗址发现大量竹炭灰,都是证明。此外,各地降水量也有不同 幅度增大。黄土商原年降水量比现今约多 loom.京津地区的沉积抱粉分析也说明降水较今多100m, 长江流城年降水比今多200m以上,相当于东部季风带北移了若干纬度 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间,夏季风影响范围可能比今向西向北扩张.末次盛冰期间夏季极锋位t 约在黄河中游地区.而在气候适宜期极饰位t曾北进到北纬450以北.现代I季风影响的北界约比气 候适宜期偏南5个纬度左右,长江、黄河流域的年降水t偏少100毫米左右 公元前1400-100年股商首都河南安阳也有竹佩遗骸,并见水牛、象和琪.表明当时气候较现 代湿热.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当时安阳一带水稻下种约在阳历3月.比现代早一个月。气候适宜期 约至距今3000年前结束 约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后1400年,我国气温属寒暖交替时期 1)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左右是第一冷期《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 年}.江汉俱冰”的记载 2)春秋、战国、弃、西仅,约到公元初期,历时八九百年为一吸期,山东一带粮食作物年可L 两熟.生长期比现在长。《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代“蜀、汉、江睦千树枯,陈、夏干 亩镶,卜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干亩竹”,都比现代这些植物分布偏北 3)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前后,出现第二个冷期,经历东汉、三国和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5年佳.有 淮河封冻可行车马的记载,表明气温低于现在 4)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到北宋是第三个暖期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初,西安有种植柑枯结 实的记载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变迁、 冰川进退的影响,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我国第四 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与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早更新世北方泥河湾动物中,上新世残留的古老成分有三趾马、剑齿虎等,同时出现大量第四 纪特有种属.如纳玛象、三门马、布氏大角鹿、双叉四不象等。南方的元谋动物群的特点是含鹿类 化石比较多,地层上部云南马数量增多,并有大量北方迁移来的种类。柳城巨猿动物群含有猩猩、 金丝猴、巨猿等灵长类和巨猴化石,表明当时为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属于印度马来西来区系 中更新世北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第三纪残遗的只有剑齿虎,大量是更新世种属。如三门 马、扁角肿骨鹿、斑鹿等。现生种较多,如狼、狐、骆驼等,也有少量东洋区系成分,如水牛、熊 猫等。时代略早于周口店动物群的兰田公王岭动物群,含有大熊猫、剑齿象、毛冠鹿等,有南方色 彩。 第三节 全新世的环境演变 近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为因果.触为一体.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 这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愈义。 一、气候的波动 全新世时期对引起环境演变具有全局性愈义的自然因索首先是气候的波动.末期冰期极盛期 以后,全球气候变吸,海面急剧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中全新世(约距今8 000-5 000年)前后,气温、降水和海面上升均达到顶点,自然植被带向北推移,土坡的成土作用增强。 中全新世存在一个相对于现今的高温气候适宜期。根据沉积、泡粉和古生物及其他考古资料分 析,当时我国东部年平均气猛普遍较现代高2-4℃.冬季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3-5℃.当时竹类大f 分布于黄河流域,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动物遗骸中的食竹笋、竹根为生的竹服,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 址中发现炭化竹节,河南渐川下王冈遗址发现大量竹炭灰,都是证明。此外,各地降水量也有不同 幅度增大。黄土商原年降水量比现今约多loomm.京津地区的沉积抱粉分析也说明降水较今多l00mm, 长江流城年降水比今多200mm以上,相当于东部季风带北移了若干纬度。 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间,夏季风影响范围可能比今向西向北扩张.末次盛冰期间夏季极锋位t 约在黄河中游地区.而在气候适宜期极饰位t曾北进到北纬450以北.现代I季风影响的北界约比气 候适宜期偏南5个纬度左右,长江、黄河流域的年降水t偏少100毫米左右. 公元前1400-1100年股商首都河南安阳也有竹佩遗骸,并见水牛、象和琪.表明当时气候较现 代湿热.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当时安阳一带水稻下种约在阳历3月.比现代早一个月。气候适宜期 约至距今3000年前结束。 约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后1400年,我国气温属寒暖交替时期. 1)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左右是第一冷期《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 {年}.江汉俱冰”的记载。 2)春秋、战国、弃、西仅,约到公元初期,历时八九百年为一吸期,山东一带粮食作物年可L 两熟.生长期比现在长。《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代“蜀、汉、江睦千树枯,陈、夏干 亩镶,卜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干亩竹”,都比现代这些植物分布偏北. 3)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前后,出现第二个冷期,经历东汉、三国和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5年佳.有 淮河封冻可行车马的记载,表明气温低于现在· 4)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到北宋是第三个暖期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初,西安有种植柑枯结 实的记载
4)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到北宋是第三个暖期 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初,西安有种植柑枯结实的记载 5)公元10世纪后期到12世纪末,进入第三冷期,降温幅度天,苏州运河经常封冻.影响航行 公元1111,太湖全部冰封,强烈的冷气流使福州的荔枝两次(1110年、1178年)全部死亡 6)宋末至元代中期(公元1200-1300年)气温稍有回升,根据物候记载,当时温度与现代相当 虽可相对地称为第四暖期,但与前三个暖期在温暖程度和历时方面都不能比拟, 7)14世纪后至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600年的寒冷时期,其间虽有气候波动,但在升温时期 其年平均气温也都低于现代水平。特别是16世纪初、17世纪末及19世纪中期为三个冷期,在此期 间,太湖、泂庭湖多次封冻,17世纪苏北沿海多次冰封,据《海州志》“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 年),东海冰,舟揖不通”,光绪十八年(1892-1893年),冬季严寒,“杭州钱塘江冰如平地”。 同年,广州全境大雪,积雪几寸到二尺,台山汤布结冰 中国近500年来的寒冷期,相当于世界气候上的小冰期。小冰期是一次全球性的现象,世界 各地普遍出现了降温和冰进根据竺可祯的研究,我国东部在17世纪中期达到极冷,当时北京的冬 季温度比现代低2℃左右,长江中下游可能低0.5℃左右,对新疆哈密、阿克苏等地树木年轮分 析表明16-允世纪基本上是一个寒冷时期当时年平均气温低于今2℃左右。青藏高原也在17世纪达 到极冷,年平均气温低于今约10℃左右。上迷情况说明我国在17世纪中期前后达到极冷,年平 均气温低于今约1-2℃左右这个量值与欧洲等较高纬度的变化幅度相比是偏小的,北大酉洋水面 温度在17世纪比现在低5℃左右 小冰期期间,我国旱涝变化较为复杂,定量研究还很缺乏.根据现有的研究,我国东部以偏 旱为主且早象一般发生于寒冷期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以后,海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在距今8000年左右上升速度减低。 全新世海侵的范围明显超过晩更新世.下辽河平原,海侵曾波及盘山1海城一带刁在渤海西、南 岸,可达昌黎、滦南、丰南西、宝孤东南、文安、沧县西、惠民1垦利等地:苏北平原,海侵波 及赣榆县西、洪泽湖边直至扬州。闽江口韩江口和珠江口等三角洲,海侵均达到三角洲内缘与基 岩山丘的交接处,根据资料分析,全新世海侵到达最大范围的具体时间,在不同地区并不完全一 致,渤海湾西岸6500-6000年前达到高潮吞长江三角洲9000-6300年期间,长江入海口的顶点在镇 江附近,珠江三角洲海侵达到最大范围的时间约为6000年前 在此之后,海岸逐渐后退,在地表留下了一系列与古岸线及古海面密切相关的地貌、沉积与生物标 志。主要有:
4)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到北宋是第三个暖期 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初,西安有种植柑枯结实的记载。 5)公元10世纪后期到12世纪末,进入第三冷期,降温幅度天,苏州运河经常封冻.影响航行, 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冰封,强烈的冷气流使福州的荔枝两次(1110年、1178年)全部死亡 6)宋末至元代中期(公元1200-1300年)气温稍有回升,根据物候记载,当时温度与现代相当, 虽可相对地称为第四暖期,但与前三个暖期在温暖程度和历时方面都不能比拟. 7)14世纪后至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600年的寒冷时期,其间虽有气候波动,但在升温时期, 其年平均气温也都低于现代水平。特别是16世纪初、17世纪末及19世纪中期为三个冷期,在此期 间,太湖、洞庭湖多次封冻,17世纪苏北沿海多次冰封,据《海州志》“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 年),东海冰,舟揖不通”,光绪十八年(1892-1893年),冬季严寒,“杭州钱塘江冰如平地”。 同年,广州全境大雪,积雪几寸到二尺,台山汤布结冰. 中国近500年来的寒冷期,相当于世界气候上的小冰期。小冰期是一次全球性的现象,世界 各地普遍出现了降温和冰进根据竺可祯的研究,我国东部在17世纪中期达到极冷,当时北京的冬 季温度比现代低2℃左右,长江中下游可能低0.5℃左右,对新疆哈密、阿克苏等地树木年轮分 析表明16-允世纪基本上是一个寒冷时期当时年平均气温低于今2℃左右。青藏高原也在17世纪达 到极冷,年平均气温低于今约1 0℃左右。上迷情况说明我国在17世纪中期前后达到极冷,年平 均气温低于今约1-2℃左右这个量值与欧洲等较高纬度的变化幅度相比是偏小的,北大酉洋水面 温度在17世纪比现在低5℃左右. 小冰期期间,我国旱涝变化较为复杂,定量研究还很缺乏.根据现有的研究,我国东部以偏 旱为主且早象一般发生于寒冷期。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以后,海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在距今8000年左右上升速度减低。 全新世海侵的范围明显超过晚更新世.下辽河平原,海侵曾波及盘山1海城一带刁在渤海西、南 岸,可达昌黎、滦南、丰南西、宝孤东南、文安、沧县西、惠民1垦利等地;苏北平原,海侵波 及赣榆县西、洪泽湖边直至扬州。闽江口韩江口和珠江口等三角洲,海侵均达到三角洲内缘与基 岩山丘的交接处,根据资料分析,全新世海侵到达最大范围的具体时间,在不同地区并不完全一 致,渤海湾西岸6500-6000年前达到高潮吞长江三角洲9000-6300年期间,长江入海口的顶点在镇 江附近,珠江三角洲海侵达到最大范围的时间约为6000年前。 在此之后,海岸逐渐后退,在地表留下了一系列与古岸线及古海面密切相关的地貌、沉积与生物标 志。主要有:
在此之后,海岸逐渐后退,在地表留下了一系列与古岸线及古海面密切相关的地貌、沉积与 生物标志。主要有: 1)贝壳堤渤海湾西岸,由陆向海发现年代分别为4700-4000年,3800-3000年,2500-1100 年,700-500年前的贝壳堤。苏北平原中部有4条贝壳砂提,即6500-5600年前的西岗、中 岗,3800-3600年前的东脚及1150年前的新岗。在长江三角洲南岸,吴淞江以北贝壳堤有5条,昊 淞江以南有4条 2)珊瑚礁我国全新世珊瑚确发育,可分为8500-7800年、7300-6700年、6300-4800年、谧 500-4000年、3800-3100年、2800-1400年及61000年前等7期 3)海滩岩华南及南海诸岛已发现许多全新世形成的海滩岩.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 6000-2000年间的中、晚全新世及现代。 根据资料综合分析,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的 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或徽徽下降三个阶段. 2、早化趋势明显 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另一特点是早化趋势明显.根据历史时期的早浦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 黄土高原及陕甘宁半干早、干早地区,干早年份出现颇率不断增加.公元9世纪隋唐,干早年份出 现频率不到17%,9-14世纪增大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达到46%,19世纪30年代以 来超过51%。气候的旱化趋势,对我国北方的环境影响,可能比气温变化导致的结果更为重要。 沙漠是干早气候的产物.我国境内的沙摸基本上是中更新世以后随着气候的干旱化而发展起 来的。全新世时期沙澳化的过程继续发展.沙澳面积继续扩大。历史时期内,沙漠范围的扩大与 人为活动对自然破坏密切相关,另方面气候的旱化趋势也有一定作用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及沙澳内部大河流沿岸,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海溉农业。汉、唐时灌概农 业有较大发展,公元前二世纪张娜通西城,就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廓和田地。《大唐西域记》记 载了阿尼誉(焉誉)、屈支(龟兹)、所句迎(莎车)、瞿萨旦那(于田)等国的农业状况,但 在隋唐温暖期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因家的影响,水系时有变迁,一系列古城废城被沙淹没.轮 台与尉犁之间古代大片良田现已沦为流沙,罗布泊附近的樱兰古城大约在公元376年废弃 气候旱化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是湖泊、沼泽的缩小、消亡或盐化. 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内蒙古的许多湖泊在全新世时期都逐渐缩小.青海湖现代面积为4500平 方千米。根据古湖堤推算,1万年间湖泊面积减小约1/3。有些湖泊在更新世时期还属于淡水湖,由 于旱化,在全新世逐渐变为咸水或盐水湖 第二篇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九章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砚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6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 占12.99;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 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 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 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 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拚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 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早地区(占19.2%)、干早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 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 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 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 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在此之后,海岸逐渐后退,在地表留下了一系列与古岸线及古海面密切相关的地貌、沉积与 生物标志。主要有: 1)贝壳堤渤海湾西岸,由陆向海发现年代分别为4700-4000年,3800-3000年,2500-1100 年,700-500年前的贝壳堤。苏北平原中部有4条贝壳砂提,即6500-5600年前的西岗、中 岗,3800-3600年前的东脚及1150年前的新岗。在长江三角洲南岸,吴淞江以北贝壳堤有5条,昊 淞江以南有4条。 2)珊瑚礁我国全新世珊瑚确发育,可分为8500-7800年、7300-6700年、6300-4800年、谧 500-4000年、3800-3100年、2800-1400年及61000年前等7期. 3)海滩岩华南及南海诸岛已发现许多全新世形成的海滩岩.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 6000-2000年间的中、晚全新世及现代。 根据资料综合分析,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的 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或徽徽下降三个阶段. 2、早化趋势明显 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另一特点是早化趋势明显.根据历史时期的早浦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 黄土高原及陕甘宁半干早、干早地区,干早年份出现颇率不断增加.公元9世纪隋唐,干早年份出 现频率不到17%,9-14世纪增大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达到46%,19世纪30年代以 来超过51%。气候的旱化趋势,对我国北方的环境影响,可能比气温变化导致的结果更为重要。 沙漠是干早气候的产物.我国境内的沙摸基本上是中更新世以后随着气候的干旱化而发展起 来的。全新世时期沙澳化的过程继续发展.沙澳面积继续扩大。历史时期内,沙漠范围的扩大与 人为活动对自然破坏密切相关,另方面气候的旱化趋势也有一定作用.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及沙澳内部大河流沿岸,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海溉农业。汉、唐时灌概农 业有较大发展,公元前二世纪张娜通西城,就看到不少沙漠中的城廓和田地。《大唐西域记》记 载了阿尼誉(焉誉)、屈支(龟兹)、所句迎(莎车)、瞿萨旦那(于田)等国的农业状况,但 在隋唐温暖期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因家的影响,水系时有变迁,一系列古城废城被沙淹没.轮 台与尉犁之间古代大片良田现已沦为流沙,罗布泊附近的樱兰古城大约在公元376年废弃。 气候旱化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是湖泊、沼泽的缩小、消亡或盐化. 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内蒙古的许多湖泊在全新世时期都逐渐缩小.青海湖现代面积为4500平 方千米。根据古湖堤推算,1万年间湖泊面积减小约1/3。有些湖泊在更新世时期还属于淡水湖,由 于旱化,在全新世逐渐变为咸水或盐水湖。 第二篇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九章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砚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6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 占12. 99;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 2. 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 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 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 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 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拚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 半湿润地区(占17. 8%)、半干早地区(占19. 2%)、干早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 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 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 4%,戈壁占5. 9%, 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 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 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 7%,水土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拼地面积占全 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环,旱地分布遍及全 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肠,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 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133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92%,林木蓄积量11.85亿立方米,森林集中 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 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 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写,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 坡约有10亿亩 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 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写以上的人口.1km3 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 只有气侯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 只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 能力的4.300 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 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甩地的1/4,产值仅占1八。,不仅粮、棉、油靠拼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 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 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X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 2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 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现有耕地 据《中国土: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 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 限制、质量差的三等拚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 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高于300 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 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 粗放,产量末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 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 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5沁,盐碱限制占土3.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 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由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 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写,350-450千克的占 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 干早、府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溃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 量投资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所在的14个省市,拼地面积占全 国耕地的59%。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环,旱地分布遍及全 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肠,其中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最 为集中,占全国旱地总面积60%左右 全国林地面积133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 92%,林木蓄积量117.85亿立方米,森林集中 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0%,蓄积量占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 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却很少,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 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面积约4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约33亿 亩。北部草地呈带状分布,草原面积约占30写,荒漠地带约占64%,其余为山地草场。南方草山草 坡约有10亿亩。 三、土地质量与潜力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地区间差异很大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 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95写以上的人口.lkm3 已承载225人。以光、热、水资源作为指标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表明,东部大面积的平均产量还 只有气侯潜力的20-40%,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 只占全国的4. 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的10%生产能力低,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仅为全国承载 能力的4.300 根据计算,20亿亩的现实生产力(生物生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i林草用地合计约60亿亩, 而现实生产力却仅占农业甩地的1/4,产值仅占1八。,不仅粮、棉、油靠拼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 量的96. 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用材亦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区绿化据计算,到 本世纪末,耕地的生物生产量将达23 X 108吨,占农林牧用地总生产量的68%,林草地仅占32%.到 2 025年,耕地生物量仍占70%。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20亿亩的耕地都是我国国 土资源的精华所在,保护耕地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 1. 现有耕地 据《中国土: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 地的41. 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 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 限制、质量差的三等拚地约占20. 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 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 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高于300 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 5%由此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中产田面积最大,而且其产量(占56.5%)和县份(占56%)都占一半以上。 2)中产田大体包括两种土地,一是土地质量好的,无限制因素的一等耕地。由于投入少,管理 粗放,产量末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类耕地约有2 000万亩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将会很快 提高.二是有轻度限制因素的二等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地和缓坡地为主。 其中排水限制占24%,侵蚀、坡度限制占17. 5沁,盐碱限制占土3. 5%。这类耕地可以按其适宜 性调整作物生产布局或采取简单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 中产由的增产效益比高产田与低产田高.高产田再高产,由于报酬递减,效益不会太高。以1985 年统计资料看,在高产田中亩产300-350千克的占高产田面积约63.64写,350-450千克的占 34.48%,450千克以上的占1. 87%。产量越高,比重越少,增产的难度愈大.低产田多为陡坡地、 干早、府薄地、风沙地、重盐碱、重涝溃地,是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耕地。改造低产田需要大 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