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山语间别墅
山语间别墅 大师作品分析
目录1.建筑师简介2.建筑分析2.1.概况2.2.建筑与场所2.3.建筑平面分析2.4.建筑空间布局特点2.5.建筑结构形式2.6.建筑形体特征2.7.建筑立面分析2.8.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细部处理3.建筑评价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建筑分析 2.1. 概况 2.2.建筑与场所 2.3.建筑平面分析 2.4.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2.5.建筑结构形式 2.6.建筑形体特征 2.7.建筑立面分析 2.8.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细部处理 3.建筑评价
1.建筑师简介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张永和
1.建筑师简介 张永和 • 中国建筑师 • 建筑教育家 • 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 美国注册建筑师 •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 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张永和
经历:1956年出生于北京,于1993创立非常建筑工作室。曾获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至今为止出版发表8本书籍和专著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从2000年至2008年,先后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学校任教。刚做建筑师时,张永和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张永和说他不喜欢地标性建筑,他说:“我就想盖为了生活的房子。”张永和:”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边缘(引自《时尚》杂志1997年对张永和的报导
• 经历:1956年出生于北京,于1993创立非常建筑 工作室。曾获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 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 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 学院建筑奖。至今为止出版发表8本书籍和专著。 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从2000年至2008 年,先后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曾在美国和中 国的建筑学校任教。 • 刚做建筑师时,张永和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 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 • 张永和说他不喜欢地标性建筑,他说:“我就想盖为了生活的房子。” • 张永和:"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边缘"(引自《时尚》杂志1997年对张永和的 报导)
非常建筑工作室成立于1993年,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名字是与张永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就知名度而言,或者可以说张永和的声名已经涵盖了他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建制、模式和作品都异常模糊神秘的为国内仅有的私人建筑研究、设计机构。张永和曾清晰地表述过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学术姿态,即“不认为商业实践存在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认为建筑的进化建立在不懈解的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上”。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非常建筑工作室经历了工作重心从纯概念到概念与建造关系的转移,但是对建筑语汇的拆解与思辨始终是其坚定的生存信念思辨的乐趣、变的乐趣、质疑的乐趣,甚至建造过程的乐趣,都远远胜过建成品的成就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永和及其工作室与眼下那些以商业成功为惟一自的的建筑师事务所之间在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与那些着意追随西方流行思潮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媒体有着巨大差异
• 非常建筑工作室 • 成立于1993年,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名字是与张永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就知名度而言, 或者可以说张永和的声名已经涵盖了他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建制、模式和作品都异常模糊神 秘的为国内仅有的私人建筑研究、设计机构。张永和曾清晰地表述过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学术 姿态,即“不认为商业实践存在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认为建筑的进化建立在不懈的 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上”。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非常建筑工作室经历了工作重心从 纯概念到概念与建造关系的转移,但是对建筑语汇的拆解与思辨始终是其坚定的生存信念— —思辨的乐趣、变的乐趣、质疑的乐趣,甚至建造过程的乐趣,都远远胜过建成品的成就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永和及其工作室与眼下那些以商业成功为惟一目的的建筑师事务所之间 在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与那些着意追随西方流行思潮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媒体有 着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