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 o。。。 设一表面对另一表面移动x,则机械功为uPx,P为两 表面间总力,P=mnP,其P为接触点平均斥力,n为 界面接触原子数。E为原子碰撞能量损耗的平均值 距离中遭遇次数为n,则总能量损耗为nE,另外, 为概率因子,小于1
运 动 方 向 x 1 2 3 A A e 设一表面对另一表面移动x,则机械功为μPx,P为两 表面间总力,P=n0P0,其P0为接触点平均斥力,n0为 界面接触原子数。E为原子碰撞能量损耗的平均值, 设距离x中遭遇次数为n,则总能量损耗为nE,另外, a为概率因子,小于1
结论 表明摩擦系数与摩擦副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 E= uPx O 72 e ae u=a 0
结论: 表明摩擦系数与摩擦副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 nE = Px e n x n a 0 = 0 0 ep aE ep n E = a =
3分子机械理论(1939年,克拉盖尔斯) 观点:摩擦不仅取决于两个接触面间的分子作 用,还取决于因粗糙面微凸体的犁沟作用而引 起的接触体形貌畸变。 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发生在极表层中,可触 及到固体表层几百微米的深度。机械相互作 用发生在固体本身厚度为几十微米和更厚的 各层中。由于两者发生部位不同,可以把分 子阻力和机械阻力近似相加
3.分子机械理论(1939年,克拉盖尔斯) 观点:摩擦不仅取决于两个接触面间的分子作 用,还取决于因粗糙面微凸体的犁沟作用而引 起的接触体形貌畸变。 分析:分子相互作用发生在极表层中,可触 及到固体表层几百微米的深度。机械相互作 用发生在固体本身厚度为几十微米和更厚的 各层中。由于两者发生部位不同,可以把分 子阻力和机械阻力近似相加
结论(摩擦分量的可加性已得到实验验证) f=F+F 04+ Fm=KL
F = Fa + Fm Fa = 0 Ar + L dn R h F K L n m i = 0 结论(摩擦分量的可加性已得到实验验证)
推论 √分子分量和机械分量所占比率取决于载荷、表 面粗糙度和浪纹度、机械性能、摩擦副的分子 特性及接触条件。比值可在很大范围变化。 表面粗糙度或载荷增加,机械分量增大。 √流变性能表现愈突出,机械分量越大。 √对于十分光滑表面,其变形分量很小,机械分 量可以忽略不记(在弹性接触情况下) √分子机械理论既适用于干滑动摩擦,也适用于 边界摩擦
✓分子分量和机械分量所占比率取决于载荷、表 面粗糙度和波纹度、机械性能、摩擦副的分子 特性及接触条件。比值可在很大范围变化。 ✓表面粗糙度或载荷增加,机械分量增大。 ✓流变性能表现愈突出,机械分量越大。 ✓对于十分光滑表面,其变形分量很小,机械分 量可以忽略不记(在弹性接触情况下) ✓分子机械理论既适用于干滑动摩擦,也适用于 边界摩擦。 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