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风化这样的物理风化 以上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几类主要的化学风化形式,除它们之外还有硫酸化作用、还原作 用、去碳作用、脱水作用、中和作用等。实际上自然界的化学风化是以上多种作用的综合。 三生物风化 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称生物风化作用。因为生 物风化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完成的,所以有人将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分别归 类于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之中,所以自然界的风化作用,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 种基本类型。 1.生物物理风化 主要是指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岩石施加的劈裂、穿凿和动物的挖掘作用。一 般的植物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高等植物的根系有时可达十几米。据研究, 树根对围岩施加的压力可达10-15kg/cm2。当植物根在岩石裂隙中生长加粗时,其施加的 压力可使裂隙加宽加深,类似于冰生长对岩石的冰劈作用,所以有时又称这种生物物理风化 为根劈作用。我们知道大部分啮齿类动物都以洞穴为生,其洞深有时可达距地表数米以下, 动物打洞时的挖掘和穿凿活动也会加速岩石的机械崩解。 2.生物化学风化 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方面从土壤和岩石中吸取养分,改变岩石的化学风化环境, 促进元素的迁移;另一方面,它们又分泌出诸如碳酸、硝酸、各类有机酸之类的化合物,这 些化合物溶解和腐蚀岩石,也可以对岩石造成破坏。生物的这种通过吸收养分和分泌化合物 对岩石施加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各类高等生物,特别是植物对岩石的化学风化时 显而易见的,但是各类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因为它们的个体很小,又能忍耐各种环 境,在距地表很深的地下和致密的岩石解理面上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对岩石的破坏 和崩解具有更大的意义 以上简要介绍了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岩石风化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实质上是两种基 本类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孔隙度, 增加了岩石的表面积,使岩石获得了较好的渗透性和透气性,这就更越来越水分、气体和微 生物等的侵入,促进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风化使化学风化的前驱和 必要准备。化学风化在改变岩石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同时,也在改变其物理性质。一般说来, 物理风化只能使颗粒破碎到一定的粒径,大致0.02mm是其破碎粒径的下限。然而化学风化 却能使岩石破碎到更小的粒径,直到胶体溶液和真溶液。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风化使物理 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第二节:风化阶段
盐风化这样的物理风化。 以上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几类主要的化学风化形式,除它们之外还有硫酸化作用、还原作 用、去碳作用、脱水作用、中和作用等。实际上自然界的化学风化是以上多种作用的综合。 三.生物风化 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称生物风化作用。因为生 物风化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完成的,所以有人将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分别归 类于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之中,所以自然界的风化作用,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 种基本类型。 1. 生物物理风化 主要是指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岩石施加的劈裂、穿凿和动物的挖掘作用。一 般的植物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高等植物的根系有时可达十几米。据研究, 树根对围岩施加的压力可达 10-15kg/cm2。当植物根在岩石裂隙中生长加粗时,其施加的 压力可使裂隙加宽加深,类似于冰生长对岩石的冰劈作用,所以有时又称这种生物物理风化 为根劈作用。我们知道大部分啮齿类动物都以洞穴为生,其洞深有时可达距地表数米以下, 动物打洞时的挖掘和穿凿活动也会加速岩石的机械崩解。 2. 生物化学风化 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方面从土壤和岩石中吸取养分,改变岩石的化学风化环境, 促进元素的迁移;另一方面,它们又分泌出诸如碳酸、硝酸、各类有机酸之类的化合物,这 些化合物溶解和腐蚀岩石,也可以对岩石造成破坏。生物的这种通过吸收养分和分泌化合物 对岩石施加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各类高等生物,特别是植物对岩石的化学风化时 显而易见的,但是各类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因为它们的个体很小,又能忍耐各种环 境,在距地表很深的地下和致密的岩石解理面上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对岩石的破坏 和崩解具有更大的意义。 以上简要介绍了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岩石风化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实质上是两种基 本类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孔隙度, 增加了岩石的表面积,使岩石获得了较好的渗透性和透气性,这就更越来越水分、气体和微 生物等的侵入,促进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风化使化学风化的前驱和 必要准备。化学风化在改变岩石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同时,也在改变其物理性质。一般说来, 物理风化只能使颗粒破碎到一定的粒径,大致 0.02mm 是其破碎粒径的下限。然而化学风化 却能使岩石破碎到更小的粒径,直到胶体溶液和真溶液。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风化使物理 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第二节:风化阶段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严格地说,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并不是一个在先,另一个在后,而是同时进行地,即 使在最寒冷、干旱地地区,也仍然有化学风化过程存在:在刚出露的新鲜岩石的表面,由于 和水与空气的接触,必然也会立即有化学风化的加入。但是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看到的 岩石风化产物主要是粗大的岩石碎屑,很少有细粒的诸如粘土之类的化学风化产物。这说明 化学风化在岩石出露地表之初缺乏足够的发育时间:在高寒或干旱的地区,极低的气温和稀 少的降水抑制了化学风化的进行,只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学风化才能形成较多的细粒物 质。如果时间长的足够的话,仍有明显的化学风化产物形成,在高山地区我们常见到冰碛之 上发育有厚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厚的土壤,这说明即使在高寒地区化学风化依然是旺盛的。岩 石在暴露之初,主要以机械破碎产生粗粒岩屑为主,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物理风化为主阶段。 如果条件许可,随着风化的进行,它会进入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如果在坡度较大的坡地 上,碎屑物质的运移迅速,机械风化的物质不断被搬运而走,新鲜岩石不断出露,风化作用 也会长期停留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二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化学风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富钙阶段 风化进入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后,在其早期,岩石中的K+、Na等活性较强的碱土金 属阳离子首先被水中的H置换,从矿物中离解出来:岩石中的氯化物和部分硫酸盐多为易 溶矿物,它们也很快溶于水中。溶于水中的活性阳离子和卤化物、硫酸盐随水逐渐地迁出风 化产地。而岩石中诸如CaCO3、MgCO3之类的碳酸盐是难溶盐类,仅部分碳酸化后形成重 碳酸盐,随水流失。在这一阶段中因大量的氯化物、硫酸盐的流失,以碳酸盐为主的碳酸盐 相对富集起来,故称为富钙阶段。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易溶盐类的淋失极其 缓慢,碳酸盐类不仅没有淋失,还常因水分的蒸发从饱和溶液中大量结晶淀积出来,风化作 用长期停留在富钙阶段。富钙阶段所形成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菱铁矿、赤铁矿等。风化壳 的SiO2/Al2O3>4 富硅铝阶段 岩石经过长期的化学风化后,不但氯化物和硫酸盐类已基本淋失,碳酸盐类也大量迁移, 甚至部分SiO2在水溶液呈碱性的情况下,也从矿物中解离出来,溶于水形成硅酸真溶液或 胶体溶液 硅酸胶粒带负电荷,当其与水溶液中的负电荷胶体相遇时,不易凝聚,随水迁岀产地 当其与带正电荷的胶体相遇时,发生凝聚,形成蛋白石,留在原地。在这一阶段,岩石中的 铝硅酸盐还被风化成各种粘土矿物,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的大量淋失,使岩石中
一.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严格地说,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并不是一个在先,另一个在后,而是同时进行地,即 使在最寒冷、干旱地地区,也仍然有化学风化过程存在;在刚出露的新鲜岩石的表面,由于 和水与空气的接触,必然也会立即有化学风化的加入。但是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看到的 岩石风化产物主要是粗大的岩石碎屑,很少有细粒的诸如粘土之类的化学风化产物。这说明 化学风化在岩石出露地表之初缺乏足够的发育时间;在高寒或干旱的地区,极低的气温和稀 少的降水抑制了化学风化的进行,只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学风化才能形成较多的细粒物 质。如果时间长的足够的话,仍有明显的化学风化产物形成,在高山地区我们常见到冰碛之 上发育有厚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厚的土壤,这说明即使在高寒地区化学风化依然是旺盛的。岩 石在暴露之初,主要以机械破碎产生粗粒岩屑为主,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物理风化为主阶段。 如果条件许可,随着风化的进行,它会进入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如果在坡度较大的坡地 上,碎屑物质的运移迅速,机械风化的物质不断被搬运而走,新鲜岩石不断出露,风化作用 也会长期停留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二.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化学风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富钙阶段 风化进入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后,在其早期,岩石中的 K+、Na+等活性较强的碱土金 属阳离子首先被水中的 H+置换,从矿物中离解出来;岩石中的氯化物和部分硫酸盐多为易 溶矿物,它们也很快溶于水中。溶于水中的活性阳离子和卤化物、硫酸盐随水逐渐地迁出风 化产地。而岩石中诸如 CaCO3、MgCO3 之类的碳酸盐是难溶盐类,仅部分碳酸化后形成重 碳酸盐,随水流失。在这一阶段中因大量的氯化物、硫酸盐的流失,以碳酸盐为主的碳酸盐 相对富集起来,故称为富钙阶段。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易溶盐类的淋失极其 缓慢,碳酸盐类不仅没有淋失,还常因水分的蒸发从饱和溶液中大量结晶淀积出来,风化作 用长期停留在富钙阶段。富钙阶段所形成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菱铁矿、赤铁矿等。风化壳 的 SiO2/Al2O3>4。 2.富硅铝阶段 岩石经过长期的化学风化后,不但氯化物和硫酸盐类已基本淋失,碳酸盐类也大量迁移, 甚至部分 SiO2 在水溶液呈碱性的情况下,也从矿物中解离出来,溶于水形成硅酸真溶液或 胶体溶液。 硅酸胶粒带负电荷,当其与水溶液中的负电荷胶体相遇时,不易凝聚,随水迁出产地; 当其与带正电荷的胶体相遇时,发生凝聚,形成蛋白石,留在原地。在这一阶段,岩石中的 铝硅酸盐还被风化成各种粘土矿物,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的大量淋失,使岩石中
的硅铝物质相对富集起来,故称化学风化的这一阶段为富硅铝阶段 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充沛,它大致等于或略髙于蒸发量,这种环境可使氯 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基本淋失,但又不能使氧化硅大量淋走,故化学风化长期停留 在富硅铝阶段。在上述环境中气温较低,形成的粘土矿物一般为蒙脱石和伊利石。风化层的 SO2/A2O3一般在2-4之间 3.富铝阶段 化学风化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后,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但氯化物、硫 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完全淋失,而且铝硅酸盐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高岭土粘土矿物还被水 解,使二氧化硅从水中游离出来,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和硅酸的真溶液或胶体。硅酸胶体一部 分流失,另一部分沉淀下来:氢氧化铝很容易凝聚,形成水铝矿。在这种情况下,SiO2的 流失,但岩石风化物中的铝相对富集起来,故这一阶段又称富铝阶段。 应当说明,SiO2的风化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富铝阶段的岩石风化一般仅出 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一阶段因SiO2的大量流失,风化层的SO2/A2O3一般在2以下 第三节: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岩石的风化受两方面的因素控制,一是风化的条件,二是岩石本身的特征。 气候因素 降水和温度使控制岩石风化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温差和寒暑变化幅度大 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干旱地区盐类易于结晶也有利于物理风化。温度 较低抑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化学反应的速度,对化学风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低温 地区,生物的新陈代谢缓慢,分泌的有机化合物较少,化学反应的速度也较低,水 溶液易于饱和,故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在高温地区生物新陈代谢迅速,分泌的 有机酸较多,化学反应速度较快,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降水的多少对化学风化 也有重要的作用,雨水多的地区,水溶液不易达到饱和,流动性较强,有利于元素 的迁移,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相反,雨水稀少的地区对化学风化作用不利。地球 上各气候带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相互不同,其内岩石风化的特征也不一样。下面简要 介绍各气候带的风化特征 1.极低和高山地带温度低,冬夏气温较差大,地面处于冬冻干融状态,冻融风化盛 行,化学风化缓慢,故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2.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昼夜温差大,盐类易于结 晶,故以热力和盐风化为主的物理风化旺盛,化学风化较弱,盐类不易淋溶,故也长期处于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3.半干旱草原地带日照强,降水量在250-500mm之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热 力风化较差,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矿物大部分淋失,钙、镁等碳酸盐矿物相对富集,风化作用
的硅铝物质相对富集起来,故称化学风化的这一阶段为富硅铝阶段。 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充沛,它大致等于或略高于蒸发量,这种环境可使氯 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基本淋失,但又不能使氧化硅大量淋走,故化学风化长期停留 在富硅铝阶段。在上述环境中气温较低,形成的粘土矿物一般为蒙脱石和伊利石。风化层的 SiO2/Al2O3 一般在 2-4 之间。 3. 富铝阶段 化学风化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后,在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但氯化物、硫 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完全淋失,而且铝硅酸盐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高岭土粘土矿物还被水 解,使二氧化硅从水中游离出来,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和硅酸的真溶液或胶体。硅酸胶体一部 分流失,另一部分沉淀下来;氢氧化铝很容易凝聚,形成水铝矿。在这种情况下,SiO2 的 流失,但岩石风化物中的铝相对富集起来,故这一阶段又称富铝阶段。 应当说明,SiO2 的风化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富铝阶段的岩石风化一般仅出 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一阶段因 SiO2 的大量流失,风化层的 SiO2/Al2O3 一般在 2 以下。 第三节: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岩石的风化受两方面的因素控制,一是风化的条件,二是岩石本身的特征。 一. 气候因素 降水和温度使控制岩石风化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温差和寒暑变化幅度大 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干旱地区盐类易于结晶也有利于物理风化。温度 较低抑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化学反应的速度,对化学风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低温 地区,生物的新陈代谢缓慢,分泌的有机化合物较少,化学反应的速度也较低,水 溶液易于饱和,故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在高温地区生物新陈代谢迅速,分泌的 有机酸较多,化学反应速度较快,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降水的多少对化学风化 也有重要的作用,雨水多的地区,水溶液不易达到饱和,流动性较强,有利于元素 的迁移,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相反,雨水稀少的地区对化学风化作用不利。地球 上各气候带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相互不同,其内岩石风化的特征也不一样。下面简要 介绍各气候带的风化特征。 1. 极低和高山地带 温度低,冬夏气温较差大,地面处于冬冻干融状态,冻融风化盛 行,化学风化缓慢,故长期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2. 干旱荒漠地带 日照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昼夜温差大,盐类易于结 晶,故以热力和盐风化为主的物理风化旺盛,化学风化较弱,盐类不易淋溶,故也长期处于 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3. 半干旱草原地带 日照强,降水量在 250-500mm 之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热 力风化较差,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矿物大部分淋失,钙、镁等碳酸盐矿物相对富集,风化作用
长期处于富钙阶段 4.半湿润温带草原地带降水量500-700mm,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风化作用长期 处于富钙与富硅铝之间 5.温带湿润地区降水量750-10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风化作用处于富硅铝 阶段 6.湿热地区降水量大于1000mm,风化作用处于富铝阶段。 地形因素 地形对风化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地下水位的高低、温度和风化物的搬运等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在低缓的平原和缓丘地区,地下水位高,水的流动速度慢,盐类在水溶液中 容易饱和,不易淋失,其化学风化过程较慢。低缓的地形使风化物不易被冲刷搬运,故风化 壳一般较厚。而在高差较大的起伏山丘,地下水位较低,流动性也较强,岩石中的O2、CO2 等参与风化的物质较多,水溶液不易达到饱和,盐类易于随水流失,故化学风化较强:但是 因为坡度和地形切割较大,风化形成的残留物质容易被搬运,故风化壳一般较薄。 地面的坡向也是影风化的一个重要地形因素。坡向的不同对地方小气候的差异有重要作 用。在阳坡,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而阴坡,气温的 日较差较小,则不利于物理风化作用 地质因素 影响风化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不同岩石有着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各种不同的矿物和结构对风化作用的反映 是不同的。深色矿物易吸热,它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矿岩石 比单矿岩石易风化,因此不同的岩石抗风化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地区的地层是由不同 岩石组成的,抗风化强的岩石就会风化较慢,地表相对凸起,而抗风化弱的岩石就会风化较 快,地表相对下凹,这种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异造成的地形起伏,称为差别侵蚀地貌。 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孔隙是各种风化介质侵入岩石内部的通道。地 质构造对风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孔隙的多少来完成的。一般说来,断裂破碎带的裂隙、 节理、层理十分发育,构造破碎,孔隙度大,这十分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故在断裂带内 风化壳一般较厚,地质构造的差异也可形成差异侵蚀地貌 第四节: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 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 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残积物。由残积物 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称为风化壳。 风化壳上部具有一定肥力和发生结构的疏松土层称为土壤。土壤在剖面上可简单分为三 层:上部植物落叶、根系死亡、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层;中部水的淋溶作用形成的淋溶层:和
长期处于富钙阶段。 4. 半湿润温带草原地带 降水量 500-700mm,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风化作用长期 处于富钙与富硅铝之间。 5. 温带湿润地区 降水量 750-1000mm,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风化作用处于富硅铝 阶段。 6. 湿热地区 降水量大于 1000mm,风化作用处于富铝阶段。 二.地形因素 地形对风化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地下水位的高低、温度和风化物的搬运等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在低缓的平原和缓丘地区,地下水位高,水的流动速度慢,盐类在水溶液中 容易饱和,不易淋失,其化学风化过程较慢。低缓的地形使风化物不易被冲刷搬运,故风化 壳一般较厚。而在高差较大的起伏山丘,地下水位较低,流动性也较强,岩石中的 O2、CO2 等参与风化的物质较多,水溶液不易达到饱和,盐类易于随水流失,故化学风化较强;但是 因为坡度和地形切割较大,风化形成的残留物质容易被搬运,故风化壳一般较薄。 地面的坡向也是影风化的一个重要地形因素。坡向的不同对地方小气候的差异有重要作 用。在阳坡,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而阴坡,气温的 日较差较小,则不利于物理风化作用。 三.地质因素 影响风化的地质因素主要是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不同岩石有着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各种不同的矿物和结构对风化作用的反映 是不同的。深色矿物易吸热,它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矿岩石 比单矿岩石易风化,因此不同的岩石抗风化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地区的地层是由不同 岩石组成的,抗风化强的岩石就会风化较慢,地表相对凸起,而抗风化弱的岩石就会风化较 快,地表相对下凹,这种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异造成的地形起伏,称为差别侵蚀地貌。 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孔隙是各种风化介质侵入岩石内部的通道。地 质构造对风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孔隙的多少来完成的。一般说来,断裂破碎带的裂隙、 节理、层理十分发育,构造破碎,孔隙度大,这十分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故在断裂带内 风化壳一般较厚,地质构造的差异也可形成差异侵蚀地貌。 第四节: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 一.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 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残积物。由残积物 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称为风化壳。 风化壳上部具有一定肥力和发生结构的疏松土层称为土壤。土壤在剖面上可简单分为三 层:上部植物落叶、根系死亡、腐烂形成的腐殖质层;中部水的淋溶作用形成的淋溶层;和
下部上层物质下移再沉淀形成的淀积层 残积物、风化壳和土壤,包括着岩风化时的许多气候信息,它们对研究气候地貌和气候 变化有重要意义 二.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 1.残积物的特征残积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它有如下特征: a.岩性特征:岩性决定于下伏基岩 b.粒度特征:物质大小混质,分选性极差 结构特征:分层 2.残积物的类型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四种类型: 碎屑残积层 b.富钙残积层 c.富硅铝残积层 d.富铝残积层 古风化壳与古土壤 地质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与土壤,称为古风化壳和古土壤。根据它们产出的位置,可将它 们分为两类:埋藏风化壳、古土壤与残余风化壳、古土壤。根据古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形成特 征可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据调查在现在海拔45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发育有一个红色的古风化壳,据化学分析其 物质组成和化学特征与华北的中新世红层相似。这种红色风化壳在现在高寒的气候下是绝不 能形成,华北红层分布的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下,这说明在中新世青藏高原的高度较低 4000-5000m的高原是中新世以后抬升起来的 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黄土地层中夹有许多层古土壤,以兰州黄河北的九州台黄土剖面 为例,150万年形成的318m的黄土中夹有40余条古土壤,其中距地表约50m的一层棕褐 色古土壤与华北森林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褐色古土壤相似,根据年代测定,这层古土壤形成于 140-80kaB.P,这说明距今140-80ka时,兰州时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景观,环境远较现 代温带半干旱草原为好。再如在现在海拔42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发现一种棕色古土壤, 据分析该古土壤在特征和成分上与亚热带环境下形成的红壤接近,而许多云贵高原上山地褐 红壤分布的上限是2000m左右,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中也夹有一条红色古土壤条 带,它形成于距今56万年前后,青藏高原上红色古土壤的特征也与其相似,说明两者的形 成时代应是相同的,这样在56万年前后青藏高原的高度仅在200m左右,56万年来青藏高 原累计隆起了约2000m,可谓强烈 第四章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
下部上层物质下移再沉淀形成的淀积层。 残积物、风化壳和土壤,包括着岩风化时的许多气候信息,它们对研究气候地貌和气候 变化有重要意义。 二. 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 1. 残积物的特征 残积物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它有如下特征: a. 岩性特征:岩性决定于下伏基岩 b. 粒度特征:物质大小混质,分选性极差 c. 结构特征:分层 2. 残积物的类型 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四种类型: a. 碎屑残积层 b. 富钙残积层 c. 富硅铝残积层 d. 富铝残积层 三. 古风化壳与古土壤 地质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与土壤,称为古风化壳和古土壤。根据它们产出的位置,可将它 们分为两类:埋藏风化壳、古土壤与残余风化壳、古土壤。根据古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形成特 征可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据调查在现在海拔 45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发育有一个红色的古风化壳,据化学分析其 物质组成和化学特征与华北的中新世红层相似。这种红色风化壳在现在高寒的气候下是绝不 能形成,华北红层分布的高度一般在 1000m 以下,这说明在中新世青藏高原的高度较低, 4000-5000m 的高原是中新世以后抬升起来的。 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黄土地层中夹有许多层古土壤,以兰州黄河北的九州台黄土剖面 为例,150 万年形成的 318m 的黄土中夹有 40 余条古土壤,其中距地表约 50m 的一层棕褐 色古土壤与华北森林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褐色古土壤相似,根据年代测定,这层古土壤形成于 140-80ka B. P.,这说明距今 140-80ka 时,兰州时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景观,环境远较现 代温带半干旱草原为好。再如在现在海拔 42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发现一种棕色古土壤, 据分析该古土壤在特征和成分上与亚热带环境下形成的红壤接近,而许多云贵高原上山地褐 红壤分布的上限是 2000m 左右,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层中也夹有一条红色古土壤条 带,它形成于距今 56 万年前后,青藏高原上红色古土壤的特征也与其相似,说明两者的形 成时代应是相同的,这样在 56 万年前后青藏高原的高度仅在 2000m 左右,56 万年来青藏高 原累计隆起了约 2000m,可谓强烈。 第四章 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 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