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一一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本期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式:诵读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 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 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 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一一雨。那么,现在我 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 笑的?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 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 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 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 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 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 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 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 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 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
6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本期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式:诵读启发式教学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 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 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 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 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 笑的? 1 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 年生于山东济 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 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 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 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 年成为 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 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 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 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 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 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
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 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 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 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王 赛君杜梦柯】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 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 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 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 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牛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 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 “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 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岀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 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 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 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 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 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 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 8.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一一牺牲自 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 “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 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 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 的把握 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眠》孟浩然:“春·
7 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 1-5 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 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 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 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王 赛君 杜梦柯】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 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 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 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 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 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 “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 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 有希望了。 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 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 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B、引导学 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 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 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 题。> 8.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 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总结 本诗于 1979 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 “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 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 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 的把握。 作业: 1、 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眠》孟浩然:“春…
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 是 板书设计: 【雨说】 田圃牧场 在期盼中来临 鱼塘小溪 带着爱心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对孩子的絮语 鼓励孩子们笑对生活 雨的归宿:一一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我就快乐的安息 课后感
8 处处…夜…花…”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 是……” 板书设计: 【雨 说】 田圃 牧场 在期盼中来临 鱼塘 小溪 带着爱心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对孩子的絮语 鼓励孩子们笑对生活 雨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我就快乐的安息。 课后感:
《星星变奏曲》 本期第六、七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启发式诵读式 导入新课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 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 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 的高贵。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板书课题】 释体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 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 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 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 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 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 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 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初读(感知)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 赏析诗歌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 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 “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 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 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 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 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 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9 《星 星 变 奏 曲》 本期第六、七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会比较阅读,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 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方式: 启发式 诵读式 导入新课: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 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 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 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 的高贵。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板书课题】 释体: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当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 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 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 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 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 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 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 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一、初读(感知) 1、听读(板书)【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教师可范读】】 赏析诗歌: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 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 “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 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 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 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 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 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 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 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 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 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 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给人向 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 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 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 天”之美,“光明”之美。 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 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 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 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 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 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 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 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 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 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 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 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 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 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 “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 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 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 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一一 升起”“去照亮大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 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已,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
10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 动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 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 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 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 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 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给人向 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 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 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 天”之美,“光明”之美。 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 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 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 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 一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 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 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 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 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 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 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 一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 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一 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 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 “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 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 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 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去照亮大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 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已,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