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区域熔炼如果合金通过由试样一端向一端局部熔化,经过区域熔炼的固溶体合金,其溶质浓度随距离的变化与正常凝固有所不同,其变化符合区域熔炼方程7.11式。该式表示经一次区域熔炼后随凝固距离变化的固溶体质量浓度。当k0<1时,凝固前端部分的溶质浓度不断降低后端部分不断地富集,这使固溶体经区域熔炼后的前端部分因溶质减少而得到提纯,因此区域熔炼又称为区域提纯区域提纯已广泛应用于提纯许多半导体材料、金属、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等。如鳍
2. 区域熔炼 ❖ 如果合金通过由试样一端向一端局部熔化,经过区 域熔炼的固溶体合金,其溶质浓度随距离的变化与 正常凝固有所不同,其变化符合区域熔炼方程: 7.11式。该式表示经一次区域熔炼后随凝固距离 变化的固溶体质量浓度。 ❖ 当k0<1时,凝固前端部分的溶质浓度不断降低, 后端部分不断地富集,这使固溶体经区域熔炼后的 前端部分因溶质减少而得到提纯,因此区域熔炼又 称为区域提纯。 ❖ 区域提纯已广泛应用于提纯许多半导体材料、金属、 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等。如鍺
7.4.2共晶凝固理论1.共晶组织分类及形成机制(1)金属一金属型大多数简单规则:层片状或棒状共晶。影响形状的因素:①共晶中两组成相的相对量(体积分数)。若共晶中两相中一相的体积分数小于27.6%时,有利于形成棒状;反之有利于形成层片状。②相界面的比界面能。在共晶中一相的体积分数在27.6%以下时,当比界面能较低时,有利于形成层片状。当界面积降低时,倾向于形成棒状共晶体层片间距:形状不规则。2金属一非(亚)金属型(3)非金属一非金属型
7.4.2 共晶凝固理论 1.共晶组织分类及形成机制 (1)金属—金属型 大多数简单规则:层片状 或棒状共晶。 影响形状的因素: ① 共晶中 两组成相的相对量(体积分数)。若共晶中两 相中一相的体积分数小于27.6%时,有利于形 成棒状;反之有利于形成层片状。②相界面的 比界面能。在共晶中一相的体积分数在27.6% 以下时,当比界面能较低时,有利于形成层片 状。当界面积降低时,倾向于形成棒状。 共晶体层片间距: (2)金属—非(亚)金属型 形状不规则。 (3)非金属—非金属型
2.层片生长的动力学一界面移动速度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体系自由能变化和扩散定律可推导出界面移动速度R:3.共晶界面的稳定性T很小,成分过(1)纯二元共晶金属一金属型冷不明显,dT/dx>0时,界面稳定,无枝晶;金属一非金属型^T较大,成分过冷明显,在dT/dx<0很小时,就可形成枝晶(2)含杂质的二元共晶杂质元素的存在造成成分过冷,杂质多时,可能形成树枝晶;杂质少时可形成胞状。(3)二元伪共晶
2. 层片生长的动力学—界面移动速度问题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体系自由能变化和扩散定律 可推导出界面移动速度R: 3. 共晶界面的稳定性 (1)纯二元共晶 金属—金属型 △T很小,成分过 冷不明显,dT/dx>0时,界面稳定,无枝晶;金 属—非金属型 △T较 大,成分过冷明显, 在 dT/dx<0很小时,就可形成枝晶 (2)含杂质的二元共晶 杂质元素的存在造成成 分过冷,杂质多时,可能形成树枝晶;杂质少时, 可形成胞状。 (3)二元伪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