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植物免疫》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40077学粉2.5总学时45理论30实验/上机15 英文课程名称 PlantImmun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2006年9月10 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 分类、机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该课程由理论 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移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 方法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 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 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开展植物免疫学的基 本实验方法。 三、修读专业 植物保护 四、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生化学、普通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 《植物免疫》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40077 学分 2.5 总学时 45 理论 30 实验/上机 15 英文课程名称 Plant Immun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生物技术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9 月 1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植物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规律,植物抗病性的 分类、机制、遗传变异规律和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抗病育种。该课程由理论 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教 学 大 纲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植物免疫学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的理论和 方法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可系统研究植物抗病性,充分掌握其类型、机制 和遗传、变异规律,为合理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 作用。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开展植物免疫学的基 本实验方法。 三、 修读专业 植物保护 四、 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生化学、普通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 五、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GDOU-B-11-213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 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 子遗传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总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B 1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2抗病品种无污染 3对一些某些病害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A) 1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 2植物免疫学与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C) 1遗传理论的建立 2病菌的生理分化和致病性的遗传分化 3植物免役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植物免疫学学的成绩和研究现状(C) 第二章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2学时) 第一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抗病性的概念(A) 抗病性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二、抗病性的进化观、生理观和遗传观,抗病性概念的辨证观(B) 1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协同进化 2抗病性的程度 第二节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B) 】非寄主抗病性的概念和利用 2寄主抗病性 二、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B) 1遗传抗病性 2生理抗病性 三、避病、抗病、耐病和抗再侵染(A) 1避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2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遗传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 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与其它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 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与一些其它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 子遗传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等有密切关系。 六、 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总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一、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B) 1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2 抗病品种无污染 3 对一些某些病害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A) 1 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 2 植物免疫学与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关系 三、植物免疫学的发展简史(C ) 1 遗传理论的建立 2 病菌的生理分化和致病性的遗传分化 3 植物免役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我国植物免疫学学的成绩和研究现状(C )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分类 (2 学时)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一、抗病性的概念(A) 抗病性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二、抗病性的进化观、生理观和遗传观,抗病性概念的辨证观(B) 1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协同进化 2 抗病性的程度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一、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B) 1 非寄主抗病性的概念和利用 2 寄主抗病性 二、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B) 1 遗传抗病性 2 生理抗病性 三、避病、抗病、耐病和抗再侵染(A) 1 避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3耐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抗再侵染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其他抗病性类型 1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A) 2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A) 3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A) 4真抗病性和圃场抗病性(C) 5广谱抗病性(B) 6持久 抗病性(B) 7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C) 第三章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4学时) 第一节致病性的概念(0.5学时) 致病性(A) 1致病性的概念: 2致病性的强弱。 、青性(A) 1毒性的概念: 2毒性与寄主专化性的关系。 侵袭A) 1侵袭力的概念: 2侵袭力的测定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致病因子)(1.5学时) 一、机械力(B) 1机械力的证据2机械力的作用 争夺营养(C) 1营养竞争的证据2绿岛现象3营养竞争与病害的防治 三、趣(A) 1细胞壁水解酶类:角质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 2分解细胞内物质的酶:蛋白酶、淀粉酶、脂类水解酶、核酸酶等。 四、毒素(A) 1毒素的概念 2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3非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五、生长调节物(B) 1生长素类生长调节物 2赤霉素类 物反 3细胞激动素类物质 4乙烯的作用 第三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1学时) 寄生专化性的概念(A) 1寄生专化性 2寄生专化性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A) 1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3
3 3 耐病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 抗再侵染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其他抗病性类型 1 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A) 2 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A) 3 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A) 4 真抗病性和圃场抗病性(C) 5 广谱抗病性(B) 6 持久抗病性(B) 7 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C)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4 学时) 第一节 致病性的概念(0.5 学时) 一、致病性(A) 1 致病性的概念; 2 致病性的强弱。 二、毒性(A) 1 毒性的概念; 2 毒性与寄主专化性的关系。 三、侵袭力(A) 1 侵袭力的概念; 2 侵袭力的测定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致病因子)(1.5 学时) 一、机械力(B) 1 机械力的证据 2 机械力的作用 二、争夺营养(C) 1 营养竞争的证据 2 绿岛现象 3 营养竞争与病害的防治 三、酶(A) 1 细胞壁水解酶类:角质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 2 分解细胞内物质的酶:蛋白酶、淀粉酶、脂类水解酶、核酸酶等。 四、毒素(A): 1 毒素的概念 2 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3 非寄主选择性毒素的概念、种类 五、生长调节物(B) 1 生长素类生长调节物 2 赤霉素类类物质 3 细胞激动素类物质 4 乙烯的作用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1 学时) 一、寄生专化性的概念(A) 1 寄生专化性 2 寄生专化性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二、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A) 1 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2生理小种鉴定的方法 鉴别寄主、单基因鉴别、生理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生理小 中的命名方法 毒性频率和综合致病性分析(B) 1毒力频率: 毒力频率(%)=(有毒力菌株数/总菌株数)x100% 2联合致病(毒力)性 第四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遗传(0.5学时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B) 二、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事例(C) 小麦锈病、苹果黑星病、麦类白粉病、黑粉病 第五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0.5学时)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意义(A)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类型(A) 毒性变异、侵袭力变异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徐径B) 1有性杂交 2突变 3异核现象 4准性生殖 5适应性变异 6其它途径:转化、转导、接合等 第四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3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0.5学时) 物理的抗病性因素(A) 1 植物的体表的形态结构 2 木栓化组纱 3木质化组织 4其他物理抗病因素 二、化学抗病因素(A】 1天然抗菌物质 2泌溢物质 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第二节植物的主动抗病因素(1学时) 、物理主动因素(A) 1细胞壁的改变: 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 2细胞 类似物质的产生 3想伤组织 4阻塞维管束 二、化学主动因素(A)
4 2 生理小种鉴定的方法 鉴别寄主、单基因鉴别、生理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 生理小种的命名方法 三、毒性频率和综合致病性分析(B) 1 毒力频率: 毒力频率(%)=(有毒力菌株数/总菌株数)x100% 2 联合致病(毒力)性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遗传(0.5 学时) 一、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B) 二、 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事例(C) 小麦锈病、苹果黑星病、麦类白粉病、黑粉病 第五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0.5 学时) 一、研究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意义(A) 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类型(A) 毒性变异、侵袭力变异 三、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B) 1 有性杂交 2 突变 3 异核现象 4 准性生殖 5 适应性变异 6 其它途径:转化、转导、接合等 第四章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3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0.5 学时) 一、物理的抗病性因素(A) 1 植物的体表的形态结构 2 木栓化组织 3 木质化组织 4 其他物理抗病因素 二、化学抗病因素(A) 1 天然抗菌物质 2 泌溢物质 3 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第二节 植物的主动抗病因素(1 学时) 一、物理主动因素(A) 1 细胞壁的改变:木质化作用、木栓化作用 2 细胞壁类似物质的产生 3 愈伤组织 4 阻塞维管束 二、化学主动因素(A)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概念、过程、机制 )枯物保卫孝 概念、举例、 产生机制 3植物对病原物的解毒作用 第三节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0.5学时) 一、避病机制(B) 二、耐病机制(B) (主要介绍研究进展 第四节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1学时) 诱发抗病性的概念(A) 基本概念:诱发接种、挑战接种 1局部诱发抗病性 2系统诱发抗病性 3诱发抗病性的特点 4交叉保护作用 、诱发抗病性的机制、用途的研究进展(B)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利用的前景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1.学时) 第一节抗病性遗传0.5学时) 抗性贵传的种类(A 1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特 2种类: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二、主效基因抗病性(A) 1主效基因的表型特征 2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 3复等位基因 4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的互作 5连锁 6基因分析的常用方法 三、微效基因抗病性(A) 1抗病性表达特点 遗传力和超 遗传的利用 四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B) 1细胞质遗传抗病性的特点和甄别 2举例:玉米小斑病抗T小种病性遗传 第二节抗病性的变异(0.5学时) 表型变异 (A 变异的原因 变异的结果 二、遗传性变异(A)
5 1 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概念、过程、机制 2 植物保卫素 概念、举例、产生机制 3 植物对病原物的解毒作用 第三节 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0.5 学时) 一、避病机制(B) 二、耐病机制(B) (主要介绍研究进展) 第四节 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1学时) 一、诱发抗病性的概念(A) 基本概念:诱发接种、挑战接种 1 局部诱发抗病性 2 系统诱发抗病性 3 诱发抗病性的特点 4 交叉保护作用 二、诱发抗病性的机制、用途的研究进展(B)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利用的前景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1.学时) 第一节 抗病性遗传(0.5 学时) 一、 抗性遗传的种类(A) 1 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特点 2 种类: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二、 主效基因抗病性(A) 1 主效基因的表型特征 2 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 3 复等位基因 4 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的互作 5 连锁 6 基因分析的常用方法 三、 微效基因抗病性(A) 1 抗病性表达特点 2 遗传力和超亲遗传的利用 四、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B) 1 细胞质遗传抗病性的特点和甄别 2 举例:玉米小斑病抗 T 小种病性遗传 第二节 抗病性的变异(0.5 学时) 一、 表型变异(A) 变异的原因、变异的结果 二、 遗传性变异(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