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认识世界,我们为何 能认识世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和观点,即科学实践观、认识本质论 和认识过程论
我们为何要认识世界,我们为何 能认识世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和观点,即科学实践观、认识本质论 和认识过程论
录 “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 二、认识世界是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吗? 三、认识能不能一蹴而就?
一、 “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 二、认识世界是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吗? 三、认识能不能一蹴而就?
第一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专题三辩证难物主义认识论 一、“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 问题导入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 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 即是行了。” 一王阳明: 《传习录》 “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从道德良知意义上阐明“知”即是“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究竟什 么是“知”、什么是“行”?“知”和“行”谁先谁后、谁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 “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 问题导入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 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 即是行了。” ——王阳明:《传习录》 “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主题。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从道德良知意义上阐明“知”即是“行”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究竟什 么是“知”、什么是“行”?“知”和“行”谁先谁后、谁是基础?
第一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专题三辩证难物主义认识论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南宋)朱熹(1130-1200) (明)王阳明(1472-1529)】 (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一1692) “致知力行,论其先后, “知是行之始,行是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 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 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 以为知也,必矣。” 重,当则以力行为重。” 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 一王夫之:《礼记章句》 一朱熹:《朱子语类》 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第一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 以为知也,必矣。” ——王夫之:《礼记章句》 (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 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 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 ——王阳明:《传习录》 (明)王阳明(1472—1529) “致知力行,论其先后, 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 重,当则以力行为重。” ——朱熹:《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1130—1200)
第一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专题三辩证难物主义认识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 素 知在先,行在后。 王阳明 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王夫之 行先知后,知源于行。知对行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他 仅把“行”局限于个人行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题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 王 阳 明 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朱 知在先,行在后。 熹 行先知后,知源于行。知对行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他 仅把“行”局限于个人行为。 王 夫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