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前诗集序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 欧 阳 修
学习内容 了解欧阳修、梅圣俞生平 理解“穷而后工”文讼观点 内涵 理解“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 持点 四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 工”的行文特点
学习内容 一 二 四 三 了解欧阳修、梅圣俞生平 理解“穷而后工”文论观点 内涵 理解“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 特点 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 工”的行文特点
欧阳修、梅圣俞生平 欧阳修生平: (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 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 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 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 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 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一 .欧阳修、梅圣俞生平 欧阳修生平: (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 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 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 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 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 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梅学俞生平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世称宛陵先 生。少时应进土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 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 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 《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 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 苦。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他对宋 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深受崇敬。今存《宛陵先生集》60 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共存 诗2800多首
梅圣俞生平: 梅尧臣(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 (今安徽宣州)人 。世称宛陵先 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 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 ,并称“梅欧”或“苏梅” 。 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 《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 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 苦。诗风平淡含蓄 ,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他对宋 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深受崇敬。今存《宛陵先生集》60 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共存 诗2800多首
二、“穷而后工”的内涵 文中,作者欧阳修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 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 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 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 感受和认识;二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 众的苦闷愤懑,把握生活的本质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 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 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的作 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故 日“穷而后工
二、 “穷而后工”的内涵 文中,作者欧阳修重点强调诗人之穷与诗之工的因果关 系,前者决定后者。诗人之“穷”主要指其不能施理想抱负 于社会政治,而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却造成了“诗工” 的条件:一是可以自由地观照大自然的美,获得丰富的审美 感受和认识; 二是能更有利于深入社会人生,了解普通民 众的苦闷愤懑,把握生活的本质并蓄积、激发自已的“忧思 感愤”之情;而且愈穷则生活感受愈丰富,体验愈深入,愤 怨愈浓厚,因此可以“写人情之难言”,产生优秀感人的作 品。这类作品呢,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故 曰“穷而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