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 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然后通过血循 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 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 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 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 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细胞外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昋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 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 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 肝炎病毒 肝细胞 肺炎球菌→呼吸道粘膜 (参见P374)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细胞外感染 细胞内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 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 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 肝炎病毒 肝细胞 肺炎球菌 呼吸道粘膜 (参见P374)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感染 致病 1.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感染 致病 ? 1.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侵袭力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毒素 )侵袭力 (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参见P374)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参见P374)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 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 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 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 Vibrio)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Shigella 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 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 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 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 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 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 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