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观潮 【教学目标】 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 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 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 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 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eng),避免读成(pe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 写成“日”。 4.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 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 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第1页共16页
第 1 页 共 16 页 第一单元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 12 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 15 个字。正确 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 12 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 15 个字。正确 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 【教学难点】 1.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 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 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 写成“日”。 4.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 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 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 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 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 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理解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35自然段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3ˆ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 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第2页共16页
第 2 页 共 16 页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 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 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 落层次。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 2 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 3、4 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 5 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 1 自然段。 1.齐读第 1 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 2 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 3~5 自然段。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3~5 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 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 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 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教师引导: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小结: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 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大潮过后还能成为奇观吗? 生:当然得成为奇观,因为潮过后,还是漫天涓滴、封号狼吼,还是很壮观。 二、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 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组长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 奇观,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潮来时 条白线 拉长 橫贯江面白色城墙 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潮来后余波 平静 涨水 【教学反思】 1.《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 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 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语文应该是习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不应缺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第3页共16页
第 3 页 共 16 页 5.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 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 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 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教师引导: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小结: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 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学习第 5 自然段。 指名读。 思考:大潮过后还能成为奇观吗? 生:当然得成为奇观,因为潮过后,还是漫天涓滴、封号狼吼,还是很壮观。 二、扮演导游,拓展延伸 教师:为让更多的天下人领略钱江潮的“天下奇观”,请大家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介绍给更 多的人。 小组讨论介绍的顺序、要点、组织语言的方法。组长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刚才介绍太精彩了,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人去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更多的天下 奇观,认识大千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 观 潮 【教学反思】 1.《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 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 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本节课缺少课堂练笔的机会,语文应该是习得的,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不应缺 失。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4.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2.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 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 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i”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出示会写字: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有相同部件“我”; 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o” 葡萄:在词语中“to”读轻声 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 跃:“跃”和“跨”是形近字,不要读成“kua” 哦、填、稼、俗、跃”都属于“左窄右宽”“牵、葡、萄”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 第4页共16页
第 4 页 共 16 页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 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 11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 4 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4. 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 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 11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课文第 4 段。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2.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 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 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出示会写字:牵 鹅 卵 哦 填 庄 稼 俗 跃 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有相同部件“我”; 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葡萄:在词语中“táo”读轻声; 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 跃:“跃”和“跨”是形近字,不要读成“kuà”; “哦、填、稼、俗、跃”都属于“左窄右宽”; “牵、葡、萄”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
大:“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曲,引出课文。 2.听完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 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 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 好。(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 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 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 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 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 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 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淸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 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 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 第5页共16页
第 5 页 共 16 页 大;“庄”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曲,引出课文。 2.听完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 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 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 谈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 好。(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 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 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 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 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 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 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 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 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