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收缩最后达到的张力越大 B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越迟 C缩短的速度越小 D缩短的程度越大 E完成的机械功越大 39.为便于观察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 A固定于一个数值不变 B为零 C加到最大值 D根据不同后负荷作相应的调整 E以上都不是 40.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自然环境 E脑脊液 41.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 A细胞内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B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绝对恒定 D血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E血液的理化特性绝对恒定 42.膜内电位由零值变为正的数值称为 A反极化 B超极化 C动作电位 D超射 E复极化 43.关于局部兴奋的特点,错误的叙述是
A收缩最后达到的张力越大 B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越迟 C缩短的速度越小 D缩短的程度越大 E完成的机械功越大 39.为便于观察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 A固定于一个数值不变 B为零 C加到最大值 D根据不同后负荷作相应的调整 E以上都不是 40.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自然环境 E脑脊液 41.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 A细胞内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B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绝对恒定 D血液理化特性相对恒定 E血液的理化特性绝对恒定 42.膜内电位由零值变为正的数值称为 A反极化 B超极化 C动作电位 D超射 E复极化 43.关于局部兴奋的特点,错误的叙述是
A刺激强度属阈下刺激 B开放的钠通道较少 C具有“总和”特点 D电位变化幅度小 E具有”全或无”特征 44.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 A递减信号 B高耗能信号 C数字式信号 D易干扰信号 E模拟信号 45.在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 A受体和离子通道是两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B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蛋白质分子 C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同一个蛋白质分子 D受体与离子通道是同一个蛋白质分子 E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 答案 1.d2.c3.b4.c5.d6.a7.b8.d9.c10.bl1.a12.a13.a14.d15.e16.b17.b18.d19.d20.b21.b 22.d23.c24.a25.b26.b27.a28.b29.d30.e31.d32.b33.b34.c35.d36.c37.b38.d39.a40.b41.b 42.d43.e44.C45.d 第三章血液 1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2下列哪项为等张溶液 A0.85%NaCl溶液 B10%葡萄糖溶液
A刺激强度属阈下刺激 B开放的钠通道较少 C具有“总和”特点 D电位变化幅度小 E具有”全或无”特征 44.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 A递减信号 B高耗能信号 C数字式信号 D易干扰信号 E模拟信号 45.在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 A受体和离子通道是两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B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蛋白质分子 C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同一个蛋白质分子 D受体与离子通道是同一个蛋白质分子 E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 答案 1.d 2.c 3.b 4.c 5.d 6.a 7.b 8.d 9.c 10.b 11.a 12.a 13.a 14.d 15.e 16.b 17.b 18.d 19.d 20.b 21.b 22.d 23.c 24.a 25.b 26.b 27.a 28.b 29.d 30.e 31.d 32.b 33.b 34.c 35.d 36.c 37.b 38.d 39.a 40.b 41.b 42.d 43.e 44.C 45.d 第三章 血液 1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 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 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 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 2下列哪项为等张溶液 A 0.85%NaCl溶液 B 10%葡萄糖溶液
C1.9%尿素溶液 D20%甘露醇溶液 E0.85%葡萄糖溶液 3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 NaCl的浓度 4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的浓度 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6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7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 1.9%尿素溶液 D 20%甘露醇溶液 E 0.85%葡萄糖溶液 3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 NaCl的浓度 4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的浓度 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 Na+含量高 D K+含量高 E Cl-含量高 6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 Ca2+ 7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8红细胞沉降率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叠连 9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大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大 D血沉降率降低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 10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定向组细胞 C前体细胞 D网织红细胞 淋巴细胞 1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生长激素 12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
C数量 D比重 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8红细胞沉降率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 B表面积 C数量 D比重 E叠连 9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 A变形性增大 B渗透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增大 D血沉降率降低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大 10自我复制能力最强的细胞是 A造血干细胞 B定向组细胞 C前体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淋巴细胞 1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生长激素 12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肾、肝 B脾、肝
C肾、脾 D胸腺、骨髓 E骨髓、淋巴结 13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因子Ⅷ的激活 14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因子X的激活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Ca2+参与 15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Ⅻ C因子Ⅹ D因子Ⅶ E因子I 16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因子X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17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因子Ⅴ B因子Ⅱa
C肾、脾 D胸腺、骨髓 E骨髓、淋巴结 13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因子Ⅷ的激活 14血液凝固的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A因子X的激活过程 B凝血酶激活过程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有无血小板参与 E有无Ca2+参与 15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Ⅻ B因子Ⅱ C因子Ⅹ D因子Ⅶ E因子Ⅰ 16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E抑制血小板聚集 17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 A因子Ⅴ B因子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