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 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 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 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呢?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 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 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呢?
第三章
第三章
同“又”顺承 顺承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顺承迷惑顺承自然规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顶承 顶承 超过规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 同“又”顺承 顺承 站立,站得住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冷(1)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 用“有”字,不用“又”字 冷(2)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 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仪 几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 的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 握” 冷(3)不惑“知者不惑”,所以用“掌握了知识” 来说明“不惑
❖ ⑴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 用“有”字,不用“又”字。 ❖ ⑵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 “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仪” 几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 的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 握” 。 ❖ ⑶不惑——“知者不惑” ,所以用“掌握了知识” 来说明“不惑”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 了礼仪]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 识]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 律;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 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 不越出规矩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 了礼仪]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 识]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 律;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 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 不越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