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中医治疗学实验研究
第三章 第二节 中医治疗学实验研究
中医治疗学是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临床医学学科。 与西医治疗学的区别在于,她荟萃了数千年来历代医家 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直接来自于临床的医疗实践,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 医治疗学的实验研究,旨在利用现代科学(包括医学) 方法手段对中医治疗学进行验证、阐释和发展
中医治疗学是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临床医学学科。 与西医治疗学的区别在于,她荟萃了数千年来历代医家 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直接来自于临床的医疗实践,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 医治疗学的实验研究,旨在利用现代科学(包括医学) 方法手段对中医治疗学进行验证、阐释和发展
一、中医治疗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 临床研究主要依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处理 (1)治疗方法的来源 1)历代古典医籍、医案所载的传统治疗方法。 以脑血管意外“中风”的记载是个典型的事例: 《内经》有描述。以后将中风分中经、中腑、中 脏
一、中医治疗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 临床研究主要依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处理 (1)治疗方法的来源 1)历代古典医籍、医案所载的传统治疗方法。 以脑血管意外“中风”的记载是个典型的事例: 《内经》有描述。以后将中风分中经、中腑、中 脏
宋代,《圣济总录》(1117): 1)中风病名繁多,有五脏中风,急风、卒中风、 风癔、风口噤、柔风、摊缓、贼风、中风身体不随、 风痉、风偏枯等。 2)丰富了中风的病机。“气血均等,则无过不及 之害,稍至衰微,则所运不周,遂至体有偏虚,复因 风客身一边者,谓之偏风”。开始从病因学上摆脱了 单纯外风之说,强调了气血衰微所运不周的内因。 3)详细阐述治疗的层次缓急。急者治其标,药味 少而力专,如初中风时的竹沥汤,可以忽略风邪与气 虚;缓则治其本,药味逐渐增加,顾及面逐渐增广, 随证加减。比如独活汤,用药达33味,含祛风熄风、 补气血阴阳、行气活血、清热泻火、宁神定志等多法 ,照顾到方方面面
宋代,《圣济总录》(1117): 1)中风病名繁多,有五脏中风,急风、卒中风、 风癔、风口噤、柔风、摊缓、贼风、中风身体不随、 风痉、风偏枯等。 2)丰富了中风的病机。“气血均等,则无过不及 之害,稍至衰微,则所运不周,遂至体有偏虚,复因 风客身一边者,谓之偏风”。开始从病因学上摆脱了 单纯外风之说,强调了气血衰微所运不周的内因。 3)详细阐述治疗的层次缓急。急者治其标,药味 少而力专,如初中风时的竹沥汤,可以忽略风邪与气 虚;缓则治其本,药味逐渐增加,顾及面逐渐增广, 随证加减。比如独活汤,用药达33味,含祛风熄风、 补气血阴阳、行气活血、清热泻火、宁神定志等多法 ,照顾到方方面面
4)治疗手段极其丰富,发展出一系列处方,有 急救的、有治疗不同后遗症的。急救的如灵宝丹、至 圣太一散、七宝丸等;几乎所有中风及其后遗症均有 不同配套的处方,而且大方剂也频繁出现。 《普济本事方》(1132)中风的治疗也分标本缓 急:急用开关,以救急稀涎散或胜金丸催吐;醒后则 “次缓而调治”,用千金续命汤、排风汤、风引汤等 扶正达邪、祛风通络,或用地黄酒、防风汤、防己汤 等益气养血、宣通经隧,或用针灸“中风十二穴”辅 治之。 《杨氏家藏方》(1178)更是选用动物类药物, 如神仙秘宝丹就采用了白花蛇头、乌蛇头、赤足蜈蚣 白花蛇头后肉、白僵蚕、雄雀、全蝎、牛黄、麝香 等,治一切中风,左瘫右缓,牙关紧急,口眼嗝斜, 语言謇涩,昏塞如醉等。该著的牵正散也很有名
4)治疗手段极其丰富,发展出一系列处方,有 急救的、有治疗不同后遗症的。急救的如灵宝丹、至 圣太一散、七宝丸等;几乎所有中风及其后遗症均有 不同配套的处方,而且大方剂也频繁出现。 《普济本事方》(1132)中风的治疗也分标本缓 急:急用开关,以救急稀涎散或胜金丸催吐;醒后则 “次缓而调治”,用千金续命汤、排风汤、风引汤等 扶正达邪、祛风通络,或用地黄酒、防风汤、防己汤 等益气养血、宣通经隧,或用针灸“中风十二穴”辅 治之。 《杨氏家藏方》(1178)更是选用动物类药物, 如神仙秘宝丹就采用了白花蛇头、乌蛇头、赤足蜈蚣 、白花蛇头后肉、白僵蚕、雄雀、全蝎、牛黄、麝香 等,治一切中风,左瘫右缓,牙关紧急,口眼喎斜, 语言謇涩,昏塞如醉等。该著的牵正散也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