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尾 煞和收尾 八、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 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 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 是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汉宫秋」来命名
七、结尾 煞和收尾 八、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 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 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 是: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汉宫秋」来命名
九、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记》和《杀狗记》。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 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 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九、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记》和《杀狗记》。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 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 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 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 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山坡羊春睡 元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 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山坡羊·春睡 元·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 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西厢记》简介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 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 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 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 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 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二、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 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 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 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 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 厢记诸宫调》(习惯称董西厢),使故事有了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 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故事编写为本杂剧《西厢记》 (习惯称王西厢)
《西厢记》简介 一、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 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 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 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5 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 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 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二、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 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 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 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 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 厢记诸宫调》(习惯称董西厢),使故事有了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 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故事编写为本杂剧《西厢记》 (习惯称王西厢)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 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 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 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 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 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 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 房。 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 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 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 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 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
三、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 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 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 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 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 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 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 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 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 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 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 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