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 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那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就永远地 位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 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 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 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因此,虽然家庭、教会、金融市场都能提供人际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这几种交易安排 之间也的确有极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的利弊差异极大。比如,在儒家“孝道”体系下, 人更多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 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孝”而处死,等于说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 金融交易的载体,就是他的金融工具作用,就是体现“养子防老”,不承认超越金融交易载 体的人权。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 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 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 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 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五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热闹 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 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 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 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 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 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教授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研究中国历代契约的变迁 史,其学问之深令在下佩服。2005年,刘教授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期间,他讲到自己的 亲身故事。2004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120万元买150平米的房子。他的内弟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18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30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90万元。那90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30年到期、年息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4832元,年供不到6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60出头,已退休,手头有60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60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20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10万, 给小王买上150平米的房子。 第7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7)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
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 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那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就永远地 位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 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 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 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因此,虽然家庭、教会、金融市场都能提供人际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这几种交易安排 之间也的确有极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的利弊差异极大。比如,在儒家“孝道”体系下, 人更多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 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孝”而处死,等于说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 金融交易的载体,就是他的金融工具作用,就是体现“养子防老”,不承认超越金融交易载 体的人权。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 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 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 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 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五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热闹 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 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 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 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 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 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教授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研究中国历代契约的变迁 史,其学问之深令在下佩服。2005 年,刘教授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期间,他讲到自己的 亲身故事。2004 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 120 万元买 150 平米的房子。他的内弟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 18 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 30 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 90 万元。那 90 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 30 年到期、年息 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 4832 元,年供不到 6 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 60 出头,已退休,手头有 60 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 60 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 20 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 10 万, 给小王买上 150 平米的房子。 第 7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7)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
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70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60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90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90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90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120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30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第8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⑧)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 是弱国。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 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在那时国库藏银1250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 亡)、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 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各意大利城邦国家。那么,从400 年前到19世纪、20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
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 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 70 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 60 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 90 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 90 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 90 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 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 120 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 30 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第 8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8)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 是弱国。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 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在那时国库藏银 1250 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 亡)、印度国库藏金 6200 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 1600 万块、日本朝廷存金 1030 万块;另一 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各意大利城邦国家。那么,从 400 年前到 19 世纪、20 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 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
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莫非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又是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负债累 累,在未来几个世纪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关键看中国今后如何利用债券市场以及其 他证券市场了,看中国是不是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因噎废食、得出“抑制金融创新是上策” 的结论了! 回过头看,正如我在《治国的金融之道》一文中谈到,我们中国是这么喜欢存钱,以至 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至1848年间朝廷每年的财政盈余还在1500万两银子以上, 这种年年财政盈余状况一直持续到1895年。按理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即使没有逼着朝廷把未来的收入借过来加快国力发展,也至少使他们愿意把岁入都花掉搞发 展,而不是还想着往国库存钱!到最后,晚清也像宋朝、明朝末年那样,战争开支和赔款实 在太大,在历来因为不用发债融资而使中国债券市场没机会发展的状况下,朝廷无法用债券 把那些大支出的压力平摊到未来。过不了支付压力这一关,清朝就只好垮台。 这些历史不断引发我对金融的兴趣和思考。为什么借债花钱使西方国家不仅没垮,反而 强大起来?后来我认识到,美国就是近代最好的例子。不只是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 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 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 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 强)。 我们一般熟悉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宣布从英国独立,1787年的宪法大会通过美国宪 法,等等这些政治史实,但未必了解金融借贷对美国历史的支柱作用。 美国独立的起因当然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权失控,殖民地人必须向英国交税,但 却没权选举代表进入英国议会,去参政、议政、立法。这一背景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美国 独立战争以及之后政府的开支不能靠大规模加税来弥补:如果新成立的政府也要加税,为什 么还要独立呢?所以,各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独立运动、独立战争期间的决 策机构)只能靠多印纸币、借债,来找到财务支持。但是,那时期既没有联邦政府、更没有 收税机构,“大陆币”、战争债难以有市场,在1776至1787年间不断出现的债务困难,几次 都差点让独立运动破产,差点迫使北美重回英国的怀抱! 稍微细看,我们知道,1763年开始,英王乔治二世通过一系列法案勒紧对北美殖民地 的控制、加大征税,由此激发殖民地人的反抗,导致诸如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ies)、1775年列克星敦Lexington)枪击案等关键性事件,使得北美对英国的敌意一发 不可收拾。1775年6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选举华盛顿作大陆军总司令,正式与英军作 战。 第9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9) 1776年3月17日,为了避免战争对波士顿伤害太大,华盛顿请求把战场转移到纽约。 英军接受请求,转移战场。当第二届大陆会议于7月4日宣布美国独立时,华盛顿正在纽约 曼哈顿南端,其军队士气得到了及时的鼓舞,因为就在那时英国皇家海军正在汇集100多艘 战船、3万多正规军,集中攻打守在曼哈顿、几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华盛顿的一万大陆军, 而且大陆军也没有任何战船。8月27日,皇家海军轻而易举地夺下长岛,大陆军惨败。之 后,华盛顿采用边退、边打游击战的办法,开始了跟英军的拖延战术。 实际上,宣布独立不久的美国,更大的挑战不在跟英军的战场上,而是在经费的来源上。 起初,第一届大陆会议考虑过在各州征税,但因上面讲到的原因被很快否决。独立战争开支 主要靠以下几方面来源,第一是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1775至1780年间共印了37次“大
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莫非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又是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负债累 累,在未来几个世纪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关键看中国今后如何利用债券市场以及其 他证券市场了,看中国是不是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因噎废食、得出“抑制金融创新是上策” 的结论了! 回过头看,正如我在《治国的金融之道》一文中谈到,我们中国是这么喜欢存钱,以至 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 至 1848 年间朝廷每年的财政盈余还在 1500 万两银子以上, 这种年年财政盈余状况一直持续到 1895 年。按理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即使没有逼着朝廷把未来的收入借过来加快国力发展,也至少使他们愿意把岁入都花掉搞发 展,而不是还想着往国库存钱!到最后,晚清也像宋朝、明朝末年那样,战争开支和赔款实 在太大,在历来因为不用发债融资而使中国债券市场没机会发展的状况下,朝廷无法用债券 把那些大支出的压力平摊到未来。过不了支付压力这一关,清朝就只好垮台。 这些历史不断引发我对金融的兴趣和思考。为什么借债花钱使西方国家不仅没垮,反而 强大起来?后来我认识到,美国就是近代最好的例子。不只是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 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 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 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 强)。 我们一般熟悉美国于 1776 年 7 月 4 日宣布从英国独立,1787 年的宪法大会通过美国宪 法,等等这些政治史实,但未必了解金融借贷对美国历史的支柱作用。 美国独立的起因当然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权失控,殖民地人必须向英国交税,但 却没权选举代表进入英国议会,去参政、议政、立法。这一背景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美国 独立战争以及之后政府的开支不能靠大规模加税来弥补:如果新成立的政府也要加税,为什 么还要独立呢?所以,各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独立运动、独立战争期间的决 策机构)只能靠多印纸币、借债,来找到财务支持。但是,那时期既没有联邦政府、更没有 收税机构,“大陆币”、战争债难以有市场,在 1776 至 1787 年间不断出现的债务困难,几次 都差点让独立运动破产,差点迫使北美重回英国的怀抱! 稍微细看,我们知道,1763 年开始,英王乔治二世通过一系列法案勒紧对北美殖民地 的控制、加大征税,由此激发殖民地人的反抗,导致诸如 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ies)、1775 年列克星敦(Lexington)枪击案等关键性事件,使得北美对英国的敌意一发 不可收拾。1775 年 6 月 15 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选举华盛顿作大陆军总司令,正式与英军作 战。 第 9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9) 1776 年 3 月 17 日,为了避免战争对波士顿伤害太大,华盛顿请求把战场转移到纽约。 英军接受请求,转移战场。当第二届大陆会议于 7 月 4 日宣布美国独立时,华盛顿正在纽约 曼哈顿南端,其军队士气得到了及时的鼓舞,因为就在那时英国皇家海军正在汇集 100 多艘 战船、3 万多正规军,集中攻打守在曼哈顿、几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华盛顿的一万大陆军, 而且大陆军也没有任何战船。8 月 27 日,皇家海军轻而易举地夺下长岛,大陆军惨败。之 后,华盛顿采用边退、边打游击战的办法,开始了跟英军的拖延战术。 实际上,宣布独立不久的美国,更大的挑战不在跟英军的战场上,而是在经费的来源上。 起初,第一届大陆会议考虑过在各州征税,但因上面讲到的原因被很快否决。独立战争开支 主要靠以下几方面来源,第一是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 1775 至 1780 年间共印了 37 次“大
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1775年发行首批公债用于买军火;第三,是十三 州(殖民地)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再就是 给士兵、给供货商写欠条。 只是在1780年末之前,政府债已经没人买了:各州也弹尽粮绝,不愿再发债奉献了: 大多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就结束,不愿再收欠条作军饷:眼看大陆军就要失败,几乎没有 人再愿意接受大陆币。 就在独立运动要告终之际,华盛顿派助理前往法国,成功说服法国国王再借美国250 万法国金币。法国贷款没到之前,这一消息让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 密尔顿先将其做抵押,立即通过再贷款得到救命钱,让独立军维系到次年9月。最终,在法 国海军的支持下,大陆军于1781年9月在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打赢关键一战,从此扭转独 立战争的局面,迫使英国于1783年9月签署《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年轻国家就 这样靠举债幸存下来。 1783年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了,但是,建国的挑战却刚开始。如果说今天的全球金融危 机是因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写“借条”太多,因债务泛滥而产生的,那么, 1783年时的美国货币、“借条”、债券种类并没少多少,仅各类战争债、州政府债、社区债 所用到的支付货币就五花八门,有以“老大陆币”、以“新大陆币”、以墨西哥银元、以西班 牙银元、英镑,有的债券干脆就没注明以什么货币支付。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许多债券 的价格不到其面值的10%,基本没人问津,商品市场也没有秩序。这种乱局严重影响人们 对美国前景的信心,挑战新共和国的命运。 1790年1月,年纪才33岁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一份债务重组计 划,宣布在1788年宪法通过之前美国发行的所有债务,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的各种战争 债、独立战争军队签的各类借条,全部按原条款一分一文由联邦政府全额付清。为了兑现承 诺,联邦政府发行三只新债券,头两只债券年息6%(一只于1791年1月开始付息,另一 只到1801年才付息),第三只债券只付年息3%。换言之,由这三只可以自由交易的债券取 代原来五花八门的战争债,大大简化新国家的债务局面。 今天看,汉密尔顿的债务重组举措,好像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务证券化运作,但是,他的 天才创新在于,这三只债券埋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华尔街”的种子,因为这些债 券从I790年10月上市交易后,加上次年由汉密尔顿推出的“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股票,立即将市场的力量聚焦在这四只证券,强化价格发现机制,提升流动性,集 中展现市场活力。从此,美国资本市场一发不可收拾,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效劳。 第10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10) 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他让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 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一汉密尔颅之兑现过去所有战争债的承 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使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为更多的政府融资广开财路! 债券市场先于其它证券市场发展,而债券市场又起源于战争融资需要,早期英国以及其 他西欧国家是这样,后来的美国还是这样。 那么,从美国的经历中为什么我们能理解到,230年前负债累累的美国以及400年前债 负压身的西欧国家,反而在那之后胜过当时国库满满的中国、印度呢?我的思路包括以下两 方面。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 们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钱养着:相反,越是朝廷欠债累累的国家,其国王、政府就必然要依赖 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这最终能制约国王的权力、促进民主与规则的发展。如哈佛大学
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1775 年发行首批公债用于买军火;第三,是十三 州(殖民地)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再就是 给士兵、给供货商写欠条。 只是在 1780 年末之前,政府债已经没人买了;各州也弹尽粮绝,不愿再发债奉献了; 大多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就结束,不愿再收欠条作军饷;眼看大陆军就要失败,几乎没有 人再愿意接受大陆币。 就在独立运动要告终之际,华盛顿派助理前往法国,成功说服法国国王再借美国 250 万法国金币。法国贷款没到之前,这一消息让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 密尔顿先将其做抵押,立即通过再贷款得到救命钱,让独立军维系到次年 9 月。最终,在法 国海军的支持下,大陆军于 1781 年 9 月在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打赢关键一战,从此扭转独 立战争的局面,迫使英国于 1783 年 9 月签署《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年轻国家就 这样靠举债幸存下来。 1783 年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了,但是,建国的挑战却刚开始。如果说今天的全球金融危 机是因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写“借条”太多,因债务泛滥而产生的,那么, 1783 年时的美国货币、“借条”、债券种类并没少多少,仅各类战争债、州政府债、社区债 所用到的支付货币就五花八门,有以“老大陆币”、以“新大陆币”、以墨西哥银元、以西班 牙银元、英镑,有的债券干脆就没注明以什么货币支付。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许多债券 的价格不到其面值的 10%,基本没人问津,商品市场也没有秩序。这种乱局严重影响人们 对美国前景的信心,挑战新共和国的命运。 1790 年 1 月,年纪才 33 岁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一份债务重组计 划,宣布在 1788 年宪法通过之前美国发行的所有债务,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的各种战争 债、独立战争军队签的各类借条,全部按原条款一分一文由联邦政府全额付清。为了兑现承 诺,联邦政府发行三只新债券,头两只债券年息 6%(一只于 1791 年 1 月开始付息,另一 只到 1801 年才付息),第三只债券只付年息 3%。换言之,由这三只可以自由交易的债券取 代原来五花八门的战争债,大大简化新国家的债务局面。 今天看,汉密尔顿的债务重组举措,好像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务证券化运作,但是,他的 天才创新在于,这三只债券埋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华尔街”的种子,因为这些债 券从 1790 年 10 月上市交易后,加上次年由汉密尔顿推出的“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股票,立即将市场的力量聚焦在这四只证券,强化价格发现机制,提升流动性,集 中展现市场活力。从此,美国资本市场一发不可收拾,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效劳。 第 10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10) 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他让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 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 汉密尔顿之兑现过去所有战争债的承 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使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为更多的政府融资广开财路! 债券市场先于其它证券市场发展,而债券市场又起源于战争融资需要,早期英国以及其 他西欧国家是这样,后来的美国还是这样。 那么,从美国的经历中为什么我们能理解到,230 年前负债累累的美国以及 400 年前债 负压身的西欧国家,反而在那之后胜过当时国库满满的中国、印度呢?我的思路包括以下两 方面。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 们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钱养着;相反,越是朝廷欠债累累的国家,其国王、政府就必然要依赖 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这最终能制约国王的权力、促进民主与规则的发展。如哈佛大学
教授Richard Pipes在《Property and Freedom》中所说,之所以民主法治能在英国兴起,就是 因为在英国皇家把土地权逐步卖掉之后,国王不得不每年与掌握征税权的议会交涉。就像在 当初美国一样,一旦国家负债累累,而老百姓又不得不交税的时候,连那些本来不关心政治 的公民也不得不关心政府的权力、自己的权利,交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政府权力的最具 体方式。不需要征税也能自己富有的君主或者政府,其制度必会走向专制。 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这些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其政 府政策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 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必然逼着政府对其政策 或法律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天天进行,而证券市场对国 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是每时每刻的!美国和英国的兴起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 也如此,要么就被金融市场所教训! 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 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 民主宪政的砖瓦。看来,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 良性发展。 七 回头看,对金融的认识、理解,花了我二十余年时间。1986到2001年间的数理金融理 论训练和研究,给了我分析人、社会、经济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框架,让我认识到人生一辈子 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是人的行为的终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 社会不一样。这一分析框架或许就是一把钥匙,帮助我认识社会、文化、历史还有其它,包 括反思和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也包括再思考企业和国家的治理战略。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第11节: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1)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有 化、强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财 产和金融基础。任何强化国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中 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 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石油 “钱”、俄罗斯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钱”、美国高科技“钱”等等,到处是“钱”,以至于开 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公司,随便就有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管理,中国工商银 行在海外上市不费吹灰之力就融资219亿美元!在中国,“钱”更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按广 义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那么,1980年中国的广义“钱”量只是GDP的22%,相对于 每一块钱的GDP只有0.22元钱在流通。从那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 化程度直线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流通的“钱”量是GDP的1.9倍,相对于每一块钱 的GDP产出差不多有2元钱在流通,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 从表面看,今天世界的钱似乎太多,有一种非理性繁荣,中国的货币供应水平尤其是历
教授 Richard Pipes 在《Property and Freedom》中所说,之所以民主法治能在英国兴起,就是 因为在英国皇家把土地权逐步卖掉之后,国王不得不每年与掌握征税权的议会交涉。就像在 当初美国一样,一旦国家负债累累,而老百姓又不得不交税的时候,连那些本来不关心政治 的公民也不得不关心政府的权力、自己的权利,交税是提醒公民权利、感受政府权力的最具 体方式。不需要征税也能自己富有的君主或者政府,其制度必会走向专制。 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这些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其政 府政策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 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必然逼着政府对其政策 或法律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天天进行,而证券市场对国 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是每时每刻的!美国和英国的兴起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 也如此,要么就被金融市场所教训! 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 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 民主宪政的砖瓦。看来,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 良性发展。 七 回头看,对金融的认识、理解,花了我二十余年时间。1986 到 2001 年间的数理金融理 论训练和研究,给了我分析人、社会、经济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框架,让我认识到人生一辈子 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是人的行为的终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 社会不一样。这一分析框架或许就是一把钥匙,帮助我认识社会、文化、历史还有其它,包 括反思和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也包括再思考企业和国家的治理战略。 第一部分 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第 11 节: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1)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有 化、强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财 产和金融基础。任何强化国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中 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 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石油 “钱”、俄罗斯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钱”、美国高科技“钱”等等,到处是“钱”,以至于开 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公司,随便就有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管理,中国工商银 行在海外上市不费吹灰之力就融资 219 亿美元!在中国,“钱”更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按广 义货币与 GDP 之比来衡量,那么,1980 年中国的广义“钱”量只是 GDP 的 22%,相对于 每一块钱的 GDP 只有 0.22 元钱在流通。从那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 化程度直线上升,到 2003 年达到最高,流通的“钱”量是 GDP 的 1.9 倍,相对于每一块钱 的 GDP 产出差不多有 2 元钱在流通,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 从表面看,今天世界的钱似乎太多,有一种非理性繁荣,中国的货币供应水平尤其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