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循环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分生孢子也 可越冬,但存活率不高。初侵染源为田间或 玉米垛中未腐解的病残体 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中的病菌 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 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形成芽 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在侵 染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次侵染。玉 米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病害循环 •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分生孢子也 可越冬,但存活率不高。初侵染源为田间或 玉米垛中未腐解的病残体。 • 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中的病菌 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玉 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时,萌发形成芽 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在侵 染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次侵染。玉 米收获后,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发病因素 1寄主的抗病性 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 病性差异很大。 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叶片有抗性差 异 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雨量与病害发生关 系密切 3栽培管理 凡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 病 春玉米与夏玉米套种,可加重病害
发病因素 1 寄主的抗病性 • 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 病性差异很大。 • 同一品种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叶位叶片有抗性差 异。 2 气候条件 • 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雨量与病害发生关 系密切。 3 栽培管理 • 凡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 病。 • 春玉米与夏玉米套种,可加重病害
防治 五米小斑病的防治以利用抗病良种为主,加强栽培管 理、减少菌源、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 2)减少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布局作物品种,实行玉米一大 玉米一麦类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实行秸秆还 田,增施农家肥、氪、磷、钾合理配比 4)药剂防治对玉米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尤其制种 田和自交系繁育田,玉米叶斑类病害可用75%百茵 清400~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还可用 40%克瘟散、50%退菌特、50%敌菌灵和25%粉 锈宁等药剂
防 治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以利用抗病良种为主,加强栽培管 理、减少菌源、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 2)减少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布局作物品种, 实行玉米—大 豆、玉米—麦类轮作倒茬, 合理密植, 实行秸秆还 田, 增施农家肥、氮、磷、钾合理配比。 4)药剂防治 对玉米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 尤其制种 田和自交系繁育田, 玉米叶斑类病害可用75% 百菌 清400~ 500 倍液, 50% 多菌灵500 倍液, 还可用 40% 克瘟散、 50% 退菌特、 50% 敌菌灵和 25%粉 锈宁等药剂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 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在1899年就有记 载 玉五米产区广泛发生的病害之一,主要分布 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 区 严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5~2%,严重的达 50%以上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blight of corn •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 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在1899年就有记 载。 • 玉米产区广泛发生的病害之一,主要分布 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 区。 • 严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达 50%以上
大斑病分布 :: 2 t 9:: ■重病区 ■轻病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