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总第3-4课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 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突出主人公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自洋淀,激起学习 导入课文 热情 让学生阅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文章大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与 意,梳理文思路 教师一起理清该文的六要素 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体会文中独特的景物描写 教学步骤 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1 2、芦花荡(总第 3-4 课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 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自由散读课文,了解文章:.散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景物描写 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的句子 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完整性 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3.讨论交流,列出提纲 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汇报,师小结板书。(见板4.汇报。 书) 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从开头到“敌人发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为情节展开 愁 要人物 铺垫 从“一天夜里”到“有叙述了主人公护送两女孩 热闹哩 回苇塘途中 开端、发展 从“第二天中午”到叙述主人公智斗日本鬼子 文末 的经过 高潮、结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阅读课文,分析主人公的整体性榕 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深入探讨主人公的典型性格,揣 摩作者的组织方法 疑难字词练习(见板书),指导学 完成练习 生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自由散读课文,了解文章 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 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 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汇报,师小结板书。(见板 书) 1.散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景物描写 的句子。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完整性。 3.讨论交流,列出提纲。 4.汇报。 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从开头到“敌人发了 愁”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 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作 铺垫 从“一天夜里”到“有 热闹哩 叙述了主人公护送两女孩 回苇塘途中 开端、发展 从“第二天中午”到 文末 叙述主人公智斗日本鬼子 的经过 高潮、结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文中的老头子撑着一只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小船,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封锁 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甚至也不穿一件 样的衣服,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 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 穿梭。他无疑是位英雄,而他的英 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 3.抽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归纳3.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探寻出 总结。(板书1) 准确答案。 4.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能表 !文,找出相应内容。 现出老头子的这些英雄性格呢? 请分别找出一两处 5.抽学生回答,并作评价 5.发言,在教师指导下校正自己的答案 、人物性格难点探究: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 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 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 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 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 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 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 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 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 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 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 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 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1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文中的老头子撑着一只 小船,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封锁 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 样的衣服,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 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 穿梭。他无疑是位英雄,而他的英 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归纳 总结。(板书 1) 4.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能表 现出老头子的这些英雄性格呢? 请分别找出一两处。 5.抽学生回答,并作评价。 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2.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探寻出 准确答案。 4.阅读课文,找出相应内容。 5.发言,在教师指导下校正自己的答案。 二 、人物性格难点探究: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 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 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 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 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 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 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 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 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 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 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 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 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 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指导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通过查字典或借助课本掌握字词 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 掌握情况。(板书2) 解决课后习题 完成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见练.阅读《荷花淀》,感受“荷花淀派” 习设计2) 的写作风格。 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 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编算挂花飒飒丢人现眼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晩,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 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 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四、作业 1、生字、词语。 2、分析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物点 教后反思
14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 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指导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 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 掌握情况。(板书 2)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见练 习设计 2) 1.通过查字典或借助课本掌握字词。 2.完成习题。 3.阅读《荷花淀》,感受“荷花淀派” 的写作风格。 板书设计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 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 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 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 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四、作业 1、生字、词语。 2、分析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物点。 教后反思:
3、蜡烛(总第5-6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 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 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 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 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 Ju gong):弯身行礼 瓦砾(wa1i)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 Ju gong):弯身行礼. 地窖(jia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e):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 颤巍巍( chan we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 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
15 3、蜡烛(总第 5-6 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 这个问题,同学们用 5 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 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 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 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 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 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 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