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漢字结構變化研究 使用屬性、字詞對應關係、同功能字際關係等等,可以形成漢字 語用學。即從符號功能的角度,研究漢字是怎樣記録漢語的。 漢字本體研究三個層面的提出,為科學研究漢字提供了理論 依據。字形、字構、字用三個層面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關 聯、互為影響的,其中一個層面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其他層面的變 化,也就是說,各個層面的變化是互為因果的。本書主要研究對 象是古漢字的結構變化,字形變化和字用變化與結構變化有十分 密切的關係,是分析漢字結構變化原因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 字形學理論和字用廖理論在本書寫作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2.2.1字形學研究概述 論述漢字字形演變的事著或論文不是很多,論著主要有:呂 思勉《文字學四種·文字之變遷》、趙平安《隸變研究》、淳于 懷春《漢字形體演變概論》;單篇論文主要有:趙誠《古文字發 展過程中的内部調整》、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周有 光《文字演進的一般規律》、王敏《隸書系統對小篆系統的繼承 與發展》、蘇州大學徐山的碩士論文《〈說文解字〉形變研究》、 王玨、孫啟榮《談漢字形體嬗變所遵循的幾個原則》等。這些 論著論文分别對字形演變過程中繁化、簡化、訛變等歷時現象以 及字形之間互相影響的同化、類化等現象,進行了分析闡述。 對漢字形變内容有所涉及的著作和論文非常多,這裹只介紹 幾種比較典型的。唐蘭《中國文字學》將漢字字形演變現象概 括為“趨簡·好繁·尚同·别異”;裘錫圭《文字摩概要》對漢 字字形演變中簡化和繁化現象進行了分析闈述;高明《中國文字 摩通論》有事門的一節談漢字形體的簡化和規範化;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對戰國文字中的簡化、繁化、同化、異化現象 進行了十分詳細的分類和總結。王鳳陽的《漢字學》,繼承了孫 常敘從“寫詞法”角度研究漢字的方法,並有所發展。他把漢 字形體變化現象分為歷時變化和字形間交互影響兩個方面:“同
第1章緒論 11 化”和“異化”是字形之間交互影響的結果,“簡化”和“繁 化”是漢字歷時演變現象。“簡化和繁化不是本質,是現象”這 一論斷,使漢字字形演變研究產生了質的飛曜。該書從文字是記 绿語言的工具這個根本性質出發,指出文字的變化規律是由其記 绿語言的本質特徵所决定的,字形發展變化主要遵循兩大規律 —簡易律和區别律。這兩大規律的發現,是漢字學研究上一锢 重要的里程碑,使漢字學理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高度。 1.2.2.2字用學研究概述 王寧先生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字用學的概念,她說:“漢字 字用學,就是漢字學中探討漢字使用職能變化規律的分科。”① 在這個基礎上,李運富先生對字用學進行了多角度的深人研究, 他先後發表了《論漢字職能的變化》、《論漢字的字際關係》、 《論漢字的記绿職能》、《漢字語用學論綱》,初步形成了字用學 的基礎理論體系。 《論漢字職能的變化》一文,以漢字記録職能的演變及其原 因分析為例,總結出漢字記绿職能演變的三種情祝:職能的擴 展、職能的簡縮、職能的轉移。《論漢字的記録職能》指出漢字 在使用過程中,字形與語詞的初始對應關係往往被打破,漢字的 記绿職能可以分為用本字記本詞的“本用”、用源本字記派生詞 的“兼用”、用借字記他詞的“借用”三種基本情祝。《論漢字 的字際關係》認為:考察漢字的字際關係必須結合字形的表詞職 能才有意義,並從貯存狀態(文字系統)和使用狀態(文献系 統)两個角度描述了漢字的字際關係。“在文字系統中,個體漢 字的職能是靠構形體現的,反映的是字符本義”,而“漢字構形 是以漢語詞項的音義為根據的,所以每個漢字的屬性除了具有形 體這個外在的可視物,還負載着某個詞項的音和義”。因此,文 ①王寧《說文解字與漢字摩》第47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章根據漢字在形音義三個方面的異同,把漢字在貯存狀態下可能 形成的字際關係劃分為:同音字、同義字、同形字、同形同音 字、異體字(音義相同)、同源字(音義相關)六種。在文獻系 統中,漢字的記錄職能包括“本用”“兼用”“借用”三種,因 為“派生詞往往是詞義引申的結果,在派生詞沒有專用字的情祝 下,用源詞的本字兼記,實際上也可以算作本用”。這樣,漢字 的記録職能可以合併為“本用”和“借用”兩種,漢字的使用 屬性也可以概括為“本字”和“借字”。因此,漢字在使用狀態 下的字際關係就可以概括為“本字一本字”“本字一借字”“借 字一借字”三種。《漢字語用學論綱》則從理論上闡述了漢字語 用學(即字用學)的學理依據、學科定義、主要内容。 當然,字用學理論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盡管如此, 其中關於漢字記録職能的變化和漢字在使用層面的字際關係理 論,對於我們分析漢字記绿職能對其結構變化的影響仍有十分重 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字用對於漢字結構的影響,就是漢字的記録職能對於漢字結 構的影響。漢字的職能是記録漢語,所以,字用對於漢字結構的 影響本質上就是漢語與漢字之間的關係。關於漢語與漢字的關 係,很多漢字學著作中都有理論上的闡述,其内容可以概括為: 漢字是漢語的記绿工具,漢語的詞義是漢字構形的依據。而系統 闡述漢語中詞義或語音的變化對漢字形體結構影響作用的文章卻 非常少。因此,本選题探討漢字記録職能對於漢字結構的影響, 可以說具有一定的開創性,這也是本選题的重要意義之一。 1.2.3漢字文化研究概述 社會歷史文化對漢字形體結構變化及其構意說解的影響,主 要涉及漢字文化學。漢字文化學的論著和論文非常多,但大多是 探討漢字字形所蘊藏的文化内涵,關於社會歷史文化對漢字形體
第1章緒論 13 演變及其構意說解影響作用的論著和論文則比較少。于省吾主编 《甲骨文字詁林》和許慎《說文解字》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甲骨文字詁林》彙集了各家對於甲骨文構意的說解,很多說解 本身涉及到文化因素對於漢字演變的影響,該書是纂集性質的, 同一個字往往有幾家甚至十幾、幾十家不同的說法,需要我們仔 細分析、鑒别、選擇。小篆字形的結構模式,主要以《說文》 的說解為依據,但有的構意說解與其字形之間的聯繫十分牽強, 要予以剔除或更改。因為結構模式的確定以字形構意理解為依 據,所以,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漢字結構演變的影響,在很大程 度上,表現為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漢字構意理解的影響。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一書,瀾述了漢 字與社會歷史文化相互影響的關係。“文化的發展,包括物質文 化、行為模式、思維認識的發展,將促動它的反映形式一一語言 載體一產生相應的變動發展。而語言的固態形式—文字,在 文化、語言的基礎作用下,不斷得到調適也勢在必然。漢字的發 展,包括數量和結構體系的發展,根本動因之一,就在於文化的 發展,也就是說,為適應需要,或者儘量地保持與發展中的實踐 成果同步,其反映形式一漢字,在個體的結構和總體的数量上 發展變化”①。黄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對漢字闡 釋的性質特點進行了分析探討。他們認為“闡釋對象”“闡釋主 體”“闡釋過程”是構成漢字闡釋的三個基本要素。作為闡釋對 象的漢字,其構成及發展凝結着相關時代的深刻文化内涵,積澱 和保留着漢民族觀察探索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維成果和心智軌 跡,其本身就包蕴和展示着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作為酶釋 主體的人,成長于一定的文化傳統之中並因此為特定的文化傳統 ①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第282-283頁,武漢出版社, 2000年10月
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 所規定,當他去解釋每一個漢字時,他必然接受這一文化傅統的 誘導和指令,也就是說,漢字闡釋者的文化背景對於如何闡釋漢 字構意有一定的影響。該書還對《說文解字》形義說解所體現 的文化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以上這些著作所闡述的理論和研究 方法對於本書的寫作具有一定的敞發和參考價值。 此外,何九盈、胡雙寶、張猛《簡論漢字文化學》、孫詒讓 《名原》、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詹鄞鑫 《神靈與祭祀》、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統論》、劉志基《漢字 文化綜論》、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一一漢字樹》、劉志基 《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劉志成《文化文字學》、謝棟元《說文 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江林昌 《夏商周文明新探》、李玲璞《古文字與中國文化源》、臧克和 《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 化大觀》、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 文學》、宋兆麟《巫覡一人與鬼神之間》等論著,都涉及到文 化與漢字問题,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於漢字文化的單篇論文很多,王寧先生《漢字與文化》 從理論上闡述了漢字與文化的關係、漢字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 方法等問題,對本書寫作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1.3材料選取 本選题涉及的材料選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漢字字形 材料的選取,一是有關古漢字構意說解材料的選取。 1.3.1古文字字形材料的選取 漢字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一甲骨文,到現在 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間,從構形到書寫體勢,漢字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