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沟通真善美的桥 《再别康桥》教法初探 相明祥 (绍兴县财经学校,浙江绍兴312069) 摘要:以康桥为放射原点的意象美景物美,以康桥为中心重心的意 境美绘画美,以康桥为视觉基础的建筑美结构美,以康桥为听觉基 点的音乐美节奏美,以康桥为思辨基准的理性美真善美。 关键字:意象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恩格斯曾说,真实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美的创造是人类对 于自身生活的美化,并不是可以凭着人们的主观意愿任意为之,无所 依傍的。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现代诗的杰出代表作,离别 诗中的集大成者。徐志摩在《康桥再会吧》的基础上,依傍一座康桥 沟通真善美,真景善景美景,真情善情美情,景景相交,情情相通。 达人间至真至善至美。通心灵真心善意美景。在教法上作一探索,以 供众人参考 、以康桥为放射原点的意象美景物美 正所谓站在桥上看风景,这桥就是徐志摩心中一座用来沟通真善 美的桥一康桥! 以康桥为原点,天上:云彩,彩虹,星辉。地上:金柳,新娘, 榆阴,笙箫,夏虫。 水上:柔波,浮藻,青草,船。水中:艳影,青泉,长篙。水下 软泥,青荇,水草。(见图示) 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 诗文的外在美,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 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再别康桥》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
一座沟通真善美的桥 ——《再别康桥》教法初探 相 明 祥 (绍兴县财经学校 ,浙江 绍兴 312069) 摘要:以康桥为放射原点的意象美景物美,以康桥为中心重心的意 境美绘画美,以康桥为视觉基础的建筑美结构美,以康桥为听觉基 点的音乐美节奏美,以康桥为思辨基准的理性美真善美。 关键字:意象美 意境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恩格斯曾说,真实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美的创造是人类 对 于自身生活的美化,并不是可以凭着人们的主观意愿任意为之,无所 依傍的。 《再别康桥》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现代诗的杰出代表作,离别 诗中的集大成者。徐志摩在《康桥再会吧》的基础上,依傍一座康桥 沟通真善美,真景善景美景,真情善情美情,景景相交,情情相通。 达人间至真至善至美。通心灵真心善意美景。在教法上作一探索,以 供众人参考。 一 、以康桥为放射原点的意象美景物美 正所谓站在桥上看风景,这桥就是徐志摩心中一座用来沟通真善 美的桥——康桥! 以康桥为原点,天上:云彩,彩虹,星辉。地上:金柳 ,新娘, 榆阴,笙箫 , 夏虫。 水上:柔波,浮藻,青草,船。水中:艳影,青泉,长篙。水下: 软泥,青荇,水草。(见图示) 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 ,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 诗文的外在美 ,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 ,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 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再别康桥》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
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 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 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图 天上 景物 云彩彩虹 星辉 康桥 地上 水上景物 景物 水中景物 金柳新娘榆阴 水下景物 笙箫夏虫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 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
风度 ,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 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 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图示: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 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 地上 景物 金柳 新娘 榆阴 笙箫 夏虫 水上景物 水中景物 水下景物 天上 景物 云彩 彩虹 星辉 康桥
“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 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 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 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 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 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 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 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 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 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 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 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 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 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 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 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 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 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 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 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 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 如水一样清澈!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 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 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 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 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 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
“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 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 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 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 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 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 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 了“新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 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 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 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 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 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 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 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 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 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 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 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 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 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 如水一样清澈!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 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 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 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 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 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
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淸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 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 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 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 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 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 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 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 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 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 云彩",不恳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 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 洒脱的韵味 特色: 寻常,它们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些景物是中国传统诗歌 中常用的。 别具特色,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赋予它新鲜的独特的 感受。 云彩:是可以招手作别的,是多情的,仿佛真的要与诗人作别似 的 金柳、夕阳:温润可人,明丽多情,寓含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深 深的眷恋 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温柔多情,以至诗人产生自己甘做 条水草的想法。对康桥的依恋是何等强烈,何等的缠绵,何等真切! 清潭:美妙! 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 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 中 。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 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 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 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 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 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 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 到了极致 。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 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 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 洒脱的韵味。 特色: 寻常,它们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些景物是中国传统诗歌 中常用的。 别具特色,这些寻常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赋予它新鲜的独特的 感受。 云彩:是可以招手作别的,是多情的,仿佛真的要与诗人作别似 的。 金柳、夕阳:温润可人,明丽多情,寓含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深 深的眷恋。 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温柔多情,以至诗人产生自己甘做一 条水草的想法。对康桥的依恋是何等强烈,何等的缠绵,何等真切! 清潭:美妙! 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二、以康桥为中心重心的意境美绘画美 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 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 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那么何谓意境美呢?现代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 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 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简而 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 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 界,境界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 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 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 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 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和性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 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 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 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 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 之情。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 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 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作开篇用“轻轻的” 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 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 康桥的迷人景色。第二节具体写康河畔的“金柳”犹如“夕阳中的新 娘”;第三节写康桥“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留恋着这 切,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做一条水草”;第四节写康 桥“柳荫下的一潭”,好似天上的彩虹,它使诗人沉浸在“彩虹似的 梦”里。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 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 歌”。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 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
二 、以康桥为中心重心的意境美绘画美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 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 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那么何谓意境美呢?现代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 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 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 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简而 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 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 界,境界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 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 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 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 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和性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 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 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 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 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 之情。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 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 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作开篇用“轻轻的” 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 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 康桥的迷人景色。第二节具体写康河畔的“金柳”犹如“夕阳中的新 娘”;第三节写康桥“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留恋着这 一切,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做一条水草”;第四节写康 桥“柳荫下的一潭”,好似天上的彩虹,它使诗人沉浸在“彩虹似的 梦”里。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 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 歌”。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 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