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用经济林和其它经济林。而每一类经济林中,又有许多树种,每一树种,又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品种。如大枣、油茶、板栗、核桃、荔枝等都是这样。中国的经济林分布最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凡 是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几乎都生长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林,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木本粮油林,资源多,分布广,产量大,经济价值高,自古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 这类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板栗、大枣、柿子、核桃、油茶、文冠果、毛梾、油棕、椰子、油橄榄、巴旦 杏、油渣果、腰果、香榧、山杏、橡子树等等 中国的果木林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苹果、桃、梨、李子、梅子、葡萄、柑桔、广柑、橙子、柚子、 香蕉、荔枝、龙眼、槟榔、菠萝、杏等等。 中国的特用经济林,不仅种类多,且有很多属于中国特产。在众多的特用经济林中,主要树种有:漆 树、白蜡、油桐、乌桕、橡胶、栓皮栎、杜仲、茶树、桑树、花椒、八角、肉桂、黑荆树、栒杞、黄楝树 等等。 (3)人均数量和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分布不匀 在约占世界总量7%的我国土地上,生活着占世界总量22%的人口生长着面积和蓄积仅占世界总量4 23%和266%的森林,因而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年木材消耗量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相当于世界 平均数的19.8%、115%、176%和5622%;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与实际需要相比除特用林外,其余4大林 种都远远不敷需要。我国现有用材林中成过熟林每年赤字达5473×104m3。而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不 匀,又加剧了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的稀缺。 我国大部分森林分布在东北和西南这两大国有林区以及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而在我国几大林区 的森林资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东北、西南林区是天然防护林、用材林的分布地,而有林地和人工造林则 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主。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之所以经常遭受旱、涝、风、沙、霜、雹的自然灾害,木材和林 副产品供应之所以紧张森林资源贫乏与分布不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 (4)资源结构欠佳 大片林地少,原始森林面积小。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比例过少,从而给加工利用带来困 难,也降低了林木的经济生产价值,给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増加了难度;在林种结构方面,用材林的面积、 蓄积比重太大,防护林、薪炭林及经济林、特用林比重过少,从而影响着森林资源多处效益的充分、持续 地发挥;在我国目前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中,幼林龄偏大,使得近期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偏少。加上我 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和迅速的经济发展这双重压力,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将面临资源短缺的局面 从而对长期支持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长,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5)质量较差、生产力低 用材林可采资源少,抚育少,林分衰退。病虫害严重 森林资源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直接可以利用的经济价值多少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和生物多样性上。我国森林资源的林地生产力不高,如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每公顷仅7505m3,只相当 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7%;用材林为7126m3,人工林为33.31m3,林分和用材林的郁闭度为0.60和0.59, 都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水平。 林业土地资源是发展森林资源的物质基础,因而各国都把林业用地的利用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林业 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用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而我国的有林地只占林业用地 的50.5%。长期以来,天然林经营中普遍存在伐好留劣现象,致使我国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持续下降, 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大径木比重下降至599%;每年有近4×104hm-的有林地变成无林地,使得森林生 态系统表现出衰退的趋势。我国对天然林只重利用、不重保护,致使珍贵树种的面积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过程削弱,森林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就森林资源质量看林业持续发展,中国不仅是如何发展人工林,更 11
11 林、特用经济林和其它经济林。而每一类经济林中,又有许多树种,每一树种,又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品种。如大枣、油茶、板栗、核桃、荔枝等都是这样。中国的经济林分布最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凡 是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几乎都生长有各种各样的经济林,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木本粮油林,资源多,分布广,产量大,经济价值高,自古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 这类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板栗、大枣、柿子、核桃、油茶、文冠果、毛梾、油棕、椰子、油橄榄、巴旦 杏、油渣果、腰果、香榧、山杏、橡子树等等。 中国的果木林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苹果、桃、梨、李子、梅子、葡萄、柑桔、广柑、橙子、柚子、 香蕉、荔枝、龙眼、槟榔、菠萝、杏等等。 中国的特用经济林,不仅种类多,且有很多属于中国特产。在众多的特用经济林中,主要树种有:漆 树、白蜡、油桐、乌桕、橡胶、栓皮栎、杜仲、茶树、桑树、花椒、八角、肉桂、黑荆树、枸杞、黄楝树 等等。 (3) 人均数量和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分布不匀 在约占世界总量 7%的我国土地上,生活着占世界总量 22%的人口,生长着面积和蓄积仅占世界总量 4 23%和 2.66%的森林,因而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年木材消耗量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相当于世界 平均数的 19.8%、11.5%、17.6%和 56.22%;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与实际需要相比,除特用林外,其余 4 大林 种都远远不敷需要。我国现有用材林中成过熟林每年赤字达 5473×104m3。而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不 匀,又加剧了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的稀缺。 我国大部分森林分布在东北和西南这两大国有林区以及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而在我国几大林区 的森林资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东北、西南林区是天然防护林、用材林的分布地,而有林地和人工造林则 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主。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之所以经常遭受旱、涝、风、沙、霜、雹的自然灾害,木材和林 副产品供应之所以紧张,森林资源贫乏与分布不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 (4) 资源结构欠佳 大片林地少,原始森林面积小。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比例过少,从而给加工利用带来困 难,也降低了林木的经济生产价值,给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在林种结构方面,用材林的面积、 蓄积比重太大,防护林、薪炭林及经济林、特用林比重过少,从而影响着森林资源多处效益的充分、持续 地发挥;在我国目前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中,幼林龄偏大,使得近期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偏少。加上我 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和迅速的经济发展这双重压力,使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将面临资源短缺的局面, 从而对长期支持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长,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5) 质量较差、生产力低 用材林可采资源少,抚育少,林分衰退。病虫害严重。 森林资源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直接可以利用的经济价值多少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和生物多样性上。我国森林资源的林地生产力不高,如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每公顷仅 75.05m3,只相当 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64.7%;用材林为 71.26m3,人工林为 33.31m3,林分和用材林的郁闭度为 0.60 和 0.59, 都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水平。 林业土地资源是发展森林资源的物质基础,因而各国都把林业用地的利用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林业 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用地利用率多在 80%以上,而我国的有林地只占林业用地 的 50.5%。长期以来,天然林经营中普遍存在伐好留劣现象,致使我国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持续下降, 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大径木比重下降至 59.9%;每年有近 44×104hm2 的有林地变成无林地,使得森林生 态系统表现出衰退的趋势。我国对天然林只重利用、不重保护,致使珍贵树种的面积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过程削弱,森林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就森林资源质量看林业持续发展,中国不仅是如何发展人工林,更
重要的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好天然林,以保护森林资源中的生物多样性,这是林业与环境、森林资源持续发 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要求在长期发展的时间尺度内,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 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与持续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维护好现有的森林环境,管理好森林资源, 使森林资源具有雄厚的资源储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尽快扩大森林资源,同时在不破坏其再生能力的前 提下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就是维护森林环境,就是掌握森林资源消耗与生长变化动态,对森林资源保护、培 育、利用实行监督、管理,以提髙森林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増长,冋时严格监督与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以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持续发展的思想丰富了森林资源管理内容。持续发展要求森林资源管理能提供 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形产品,并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的功能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维护并不断 改善。同时要求对森林资源采用资产化管理,从而使森林资源的有形产品价值直接体现在经济系统之中, 而景观、游憩等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 增加森林资源,首先是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的植树造林,以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 突破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局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的状况,建设好地域布局合理、生产力高、多 层次、多功能的森林资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我国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的覆盖普及、布局 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冋时抓好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提高森林单位面积生产力,以增 加森林资源内涵。 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包括维持森林景观、提供游乐机会、保存原始 林相、提供动植物生境、治理森林流域、生产木材及林产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旅游是强调建设持 续社会、争取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密切结合的产物。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又为其他 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因而森林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为此,要进一步 开发新的森林景观资源,把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办成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要维持木材 资源基地就必须发展林产工业。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达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其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木质 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多层次的,包括原木和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为此要调整产品 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生产规模,鼓励和推动利用再生资源和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清洁产品生产,使我国利用 有限的资源生产的木质产品在品种、质量、材料消耗等方面都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 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非木质林产品主 要有纤维产品、食用产品、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如树胶、树脂、单宁、芳香油等)及非食用性 动物及其产品。这些非木质林产品是森林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产品不仅是我国经济果品、 油料与化工、医药等工业原料基地而且植物纤维原料可通过制成木制品以替代木材原料,均是节约木材资 源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合理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提高林化工业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创汇能力和管理 水平。 充分利用林木、林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力和密集型劳力,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实行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经结合。要根据作物和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不同的作物、树木合理配置,最 大限度地在时间顺序上、空间位置上利用土壤、阳光、水分等自然力作用,开展田间植树、林间种草和果园 放牧等,并利用山林资源、栽培药材 发展食用菌生产。同时把多种经营向规模和效益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 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林业既属于大农业,又属于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林业又必须与社会体制和社会需求相协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建立将森林培育、资源 开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部门。为此林业生产应针对原来单一生产及林木培育与加工之间
12 重要的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好天然林,以保护森林资源中的生物多样性,这是林业与环境、森林资源持续发 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要求在长期发展的时间尺度内,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 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与持续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维护好现有的森林环境,管理好森林资源, 使森林资源具有雄厚的资源储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尽快扩大森林资源,同时在不破坏其再生能力的前 提下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就是维护森林环境,就是掌握森林资源消耗与生长变化动态,对森林资源保护、培 育、利用实行监督、管理,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同时严格监督与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以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持续发展的思想丰富了森林资源管理内容。持续发展要求森林资源管理能提供 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形产品,并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的功能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维护并不断 改善。同时要求对森林资源采用资产化管理,从而使森林资源的有形产品价值直接体现在经济系统之中, 而景观、游憩等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 增加森林资源,首先是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的植树造林,以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 突破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局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的状况,建设好地域布局合理、生产力高、多 层次、多功能的森林资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我国森林生态环境体系的覆盖普及、布局 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同时抓好森林资源集约经营、提高森林单位面积生产力,以增 加森林资源内涵。 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包括维持森林景观、提供游乐机会、保存原始 林相、提供动植物生境、治理森林流域、生产木材及林产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旅游是强调建设持 续社会、争取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密切结合的产物。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又为其他 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因而森林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为此,要进一步 开发新的森林景观资源,把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办成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要维持木材 资源基地,就必须发展林产工业。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达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其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木质 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多层次的,包括原木和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为此,要调整产品 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生产规模,鼓励和推动利用再生资源和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清洁产品生产,使我国利用 有限的资源生产的木质产品在品种、质量、材料消耗等方面都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 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非木质林产品主 要有纤维产品、食用产品、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如树胶、树脂、单宁、芳香油等)及非食用性 动物及其产品。这些非木质林产品是森林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产品不仅是我国经济果品、 油料与化工、医药等工业原料基地,而且植物纤维原料可通过制成木制品以替代木材原料,均是节约木材资 源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合理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提高林化工业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创汇能力和管理 水平。 充分利用林木、林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力和密集型劳力,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实行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经结合。要根据作物和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不同的作物、树木合理配置,最 大限度地在时间顺序上、空间位置上利用土壤、阳光、水分等自然力作用,开展田间植树、林间种草和果园 放牧等,并利用山林资源、栽培药材、 发展食用菌生产。同时,把多种经营向规模和效益型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 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林业既属于大农业,又属于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林业又必须与社会体制和社会需求相协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建立将森林培育、资源 开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部门。为此,林业生产应针对原来单一生产及林木培育与加工之间
产业分割弊端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束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龙头,建立林工副贸结合和经营 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1.4森林结构特征 141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在一个林分(一片森林,如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有明显区别,这个森林地段称为林分)内有各种不 同的植物成分。根据他们的性质以及在林分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种: 林木:树高大、通直,冠小集中顶部,枝下高甚高(约3/4),树干尖削度小 孤立木:树低矮、弯曲,冠大几乎布满树干,枝下高甚低约1/4,树干尖削度大。 他们必然区别还有:前者根系不发达、结实较晚、质量差;而后者根系发达、结实较早、质量高。 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以上差别的土要原因。林木,生长在密集的林内,随着年龄增长,植株之间愈显密 集,上方光被高大林木的部分树冠(上端)所利用,矮小的林木和高大林木的下层树冠的光照不足,树木为 了争夺上方光而竞高生长;林内无风,不易风倒起了配合作用,饱满的树于和不发达的根系相应形成。林 内光照不足。下部枝条脱落,树冠被济们窄小,无疑影呐结实的时间、数量和质景。孤立木在自由的空间 里,上方光、侧方光照充足,周围空旷,使树冠很大而下部枝条长期生长不落。风的作用不利于高生长、 反促使根系的发达。结实特点和干形尖削也都与空旷、多风的环境条件相吻合 上述道理关系到造林的密度理沦(包括林木的竞争和分化),也关系到抚育间伐的开始 期和间伐强度。这些都是造林和营林中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各种植物成分 都反映着森林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森林效益的产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乔木树种, 而是森林巾的其他植物成分。按其高度和性质,森林植物成分有以下类别 (一)立木层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立木层中的树种 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如共他植 物的种类、数量、功物区系、更新演替等),支配环境。(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 生活能力较强,总之优势度较大的种)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主要树种同时又 是优势树种,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 种。 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 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 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经济价值通常以 木材价值为准,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 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 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很多次生林组成树种属先锋树种。白桦。 (二)下木层
13 产业分割弊端,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束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龙头,建立林工副贸结合和经营一 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1.4 森林结构特征 1.4.1 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在一个林分(一片森林,如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有明显区别,这个森林地段称为林分)内有各种不 同的植物成分。根据他们的性质以及在林分中的地位、作用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种: 林木:树高大、通直,冠小集中顶部,枝下高甚高(约 3/4),树干尖削度小; 孤立木:树低矮、弯曲,冠大几乎布满树干,枝下高甚低约 1/4,树干尖削度大。 他们必然区别还有:前者根系不发达、结实较晚、质量差;而后者根系发达、结实较早、质量高。 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以上差别的土要原因。林木,生长在密集的林内,随着年龄增长,植株之间愈显密 集,上方光被高大林木的部分树冠(上端)所利用,矮小的林木和高大林木的下层树冠的光照不足,树木为 了争夺上方光而竞高生长;林内无风,不易风倒起了配合作用,饱满的树于和不发达的根系相应形成。林 内光照不足。下部枝条脱落,树冠被济们窄小,无疑影呐结实的时间、数量和质景。孤立木在自由的空间 里,上方光、侧方光照充足,周围空旷,使树冠很大而下部枝条长期生长不落。风的作用不利于高生长、 反促使根系的发达。结实特点和干形尖削也都与空旷、多风的环境条件相吻合。 上述道理关系到造林的密度理沦(包括林木的竞争和分化),也关系到抚育间伐的开始 期和间伐强度。这些都是造林和营林中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各种植物成分 都反映着森林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森林效益的产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乔木树种, 而是森林巾的其他植物成分。按其高度和性质,森林植物成分有以下类别: (一)立木层 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立木层中的树种 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如共他植 物的种类、数量、功物区系、更新演替等),支配环境。(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 生活能力较强,总之优势度较大的种)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主要树种同时又 是优势树种,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 种。 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 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 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经济价值通常以 木材价值为准,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 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 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很多次生林组成树种属先锋树种。白桦。 (二)下木层
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 志)。下木数量多少和种类因地区和建群种而异,阳性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林下一般下木数量多。下木种类 与荒山上的灌木种类不同,森林形成后,原有的灌木种类减少或消失;森林采伐后,原林下的下木种类又 会减少或消失。下木对防护、更新有重要影响。也具有经营上的意义 幼苗幼树层:林内或采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将来能够长成大树的乔木树种 幼苗:1-2年生以下的阔叶树和3-5年生以下的针叶树 幼树:2年以上的阔叶树,3-5年生以上的针叶树,胸径未超过8厘米,树高未达到主林层一半高度的 称为幼树。(速生人工林和林下小老树不在此列) (三)地被物层(活地被物层和死地被物层) 这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 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层。草本层又可分出亚层。这经草本苔藓植物受群落中立木层和下木层的 制约,上层的不均匀性造成活地被物种类数量分布差异。上层愈县郁闭,活地被物中喜光的种类愈少.总 数量也随之减少,活地被物明显影响森林的防护作用和更新过程。活地被物中有着极丰富的药用植物和经 济植物,如人参、天麻、三七、何首乌、半夏、党参等均生长在林下。有些种虽也能人工培育,但质量不 及天然的好。活地被物对立地、林型有指示作用。 死地被物层:指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它是林地腐殖质和肥力的来源,对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影响。要 注意保护和改良,才能有效利用。 (四)层外植物,又称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 物,(东北:五味子、冬青、老牛肝)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 志,亚热带、热带林内,比在高纬度或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林内发达得多。层外植物利害具有双重性: 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 142森林结构特征 我们要认识森林先要划分林分,划分林分要以树种组成、林相、林龄、疏密度、起源.地位级等林分 特征为依据。 (1)树种组成 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这个表示式称为组成式。计算各树种的比 例一般按其株数、蓄积或胸高断面积,在幼龄林中多用株数比例。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中,灌木有时也 计算在组成中。表示方法4云3冷2白1落,树种数量上不及2%,应在组成式后加注“一”,若数量占林 分总蓄积量的2-5%,应在组成式后加注“+”,各种树种前的数字称为组成系数。 林分由一个树种组成者,称为单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者,称为混交林。 树种组成,是决定林分价值的重要标志。天然林的树种组成与立地条件,尤其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多混交林;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树种组成简单,如我国大兴安岭林区多 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西南高山林区多云杉纯林、冷杉纯林 (2)林相(林层) 乔木林冠的层次状况,称为林相。林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 为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 自然界的森林,在林相方面也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森林调査工作者经常遇到划分林相方面的困难,因
14 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 志)。下木数量多少和种类因地区和建群种而异,阳性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林下一般下木数量多。下木种类 与荒山上的灌木种类不同,森林形成后,原有的灌木种类减少或消失;森林采伐后,原林下的下木种类又 会减少或消失。下木对防护、更新有重要影响。也具有经营上的意义。 幼苗幼树层:林内或采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将来能够长成大树的乔木树种。 幼苗:1-2 年生以下的阔叶树和 3-5 年生以下的针叶树 幼树:2 年以上的阔叶树,3-5 年生以上的针叶树,胸径未超过 8 厘米,树高未达到主林层一半高度的 称为幼树。(速生人工林和林下小老树不在此列) (三)地被物层 (活地被物层和死地被物层) 这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 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层。草本层又可分出亚层。这经草本苔藓植物受群落中立木层和下木层的 制约,上层的不均匀性造成活地被物种类数量分布差异。上层愈县郁闭,活地被物中喜光的种类愈少.总 数量也随之减少,活地被物明显影响森林的防护作用和更新过程。活地被物中有着极丰富的药用植物和经 济植物,如人参、天麻、三七、何首乌、半夏、党参等均生长在林下。有些种虽也能人工培育,但质量不 及天然的好。活地被物对立地、林型有指示作用。 死地被物层:指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它是林地腐殖质和肥力的来源,对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影响。要 注意保护和改良,才能有效利用。 (四)层外植物,又称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 物,(东北:五味子、冬青、老牛肝)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 志,亚热带、热带林内,比在高纬度或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林内发达得多。层外植物利害具有双重性: 有的具有很高的 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 1.4.2 森林结构特征 我们要认识森林先要划分林分,划分林分要以树种组成、林相、林龄、疏密度、起源.地位级等林分 特征为依据。 (1)树种组成 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这个表示式称为组成式。计算各树种的比 例一般按其株数、蓄积或胸高断面积,在幼龄林中多用株数比例。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中,灌木有时也 计算在组成中。表示方法 4 云 3 冷 2 白 1 落,树种数量上不及 2%,应在组成式后加注“-”,若数量占林 分总蓄积量的 2-5%,应在组成式后加注“+”,各种树种前的数字称为组成系数。 林分由一个树种组成者,称为单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者,称为混交林。 树种组成,是决定林分价值的重要标志。天然林的树种组成与立地条件,尤其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多混交林;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树种组成简单,如我国大兴安岭林区多 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西南高山林区多云杉纯林、冷杉纯林。 (2)林相(林层) 乔木林冠的层次状况,称为林相。林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 为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 自然界的森林,在林相方面也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森林调查工作者经常遇到划分林相方面的困难,因
此,划分林层要有一些具体标准。一般层间高差要大于20%,每层林木要有一定的数量〔经理调查中规定 每林层立木蓄积每公顷大于30立万米)。这些规定都以是否具有经营上的意义为依据,差别不大或数量太 少,不值得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就不必单独划分林层了 天然林中的复层林多由耐荫树种组成,阳 性树种和耐荫树种可以组成过渡性的复层林(如杨、桦类在上层,云杉、冷杉在下层)。人工林欲构成稳定 的混交复层林,要注意选择树种和立地条件。 另外(疏密度:主林层不小于0.3,次林层不小于0.2:次林层平均直径在8cm以上)。 (3)林龄 林龄是林分的年龄,它是按龄级划分的。龄级是按树种的生长速度和寿命确定的,我国树种繁多,有 几种龄级组的树种。 按林分内树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树木年龄完全相同一绝对同龄林,如 人工落叶松。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冋龄林。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超过一个龄级的 称为异龄林。 龄级:林木在一定年龄范围内(5、10、15年),各个体生长发育特点相似,经营方式相同,这个 龄范围称为龄级用ⅠⅡⅢ.表示。 20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慢、寿命长的树种,如云杉、冷衫、红松、樟、栎等。 10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和寿命中庸的树种,如桦木、槭树、油松、马尾松和落叶松等。 5年一个龄级:适用于速生树种和无性更新的软阔叶树种,如杨、柳、杉木、桉树等。 竹子一般1年或2年一个龄级,因为它生长迅速,龄级期长了就反应不出它的变化,对 指导生产不利。 (4)疏密度、密度、郁闭度 疏密度:森林的疏密程度。说明林木对空间利用的程度,疏密度越大说明生产力愈髙。疏密度用毎公 顷蓄积(或断面积)与相同条件下“标准林分”(当地同一优势树种最大蓄积量的林分)的蓄积量或断面 积之比来表示。(标准林分蓄积可查) 郁闭度:即林冠相互衔接的程度。以林冠在林地投影所占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的十分法表示。1.0 最高郁闭,0.1-0.2郁闭度为疏林地 密度:每公顷林地上林木的株数。直接影响未来森林的形成速度和质量。 (5)林型 林分是一些具体森林地段,有自身的特征,也具有经营意义:但只依靠上述特征还不只以满足经 营要求。如两个落叶松林分,其立木特征相同,地位级都是Ⅳ,但一个是山坡地,一一个是河岸沼泽地。 显然它们的经营措施不应该相同。林型是对林分的分类.它是根据一系列的综合特征确定的。如,白桦落 叶松林、河岸落叶松林、髙山偃松林、杜鹃白桦林等 (6)地位级 是适地适树程度的标志,是某立地对某树种的生产力指标。 图2—2是个模式图,自然界也有这样的具体地段。它的规律是,同树种、同年龄的林木,山顶部者 低矮,山坡腹者中庸,愈向下树木愈高。其原因很容易想到是土地生产力有差别,顶部的细土、水分向坡 下移动,故土层薄、肥力低,而坡下腹则生产力高。这个概念林学上称为地位级。一般分5级。 由于树高生长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对立地反应敏感,所以用树高的差异编成地位级表。确定林分的 地位级时,用测得林分平均高去査地位级表。地位级表有通用的,也有按树种编制的:实生林和萌生林应 分别编表和查表
15 此,划分林层要有一些具体标准。一般层间高差要大于 20%,每层林木要有一定的数量〔经理调查中规定 每林层立木蓄积每公顷大于 30 立万米〕。这些规定都以是否具有经营上的意义为依据,差别不大或数量太 少,不值得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就不必单独划分林层了。 天然林中的复层林多由耐荫树种组成,阳 性树种和耐荫树种可以组成过渡性的复层林(如杨、桦类在上层,云杉、冷杉在下层)。人工林欲构成稳定 的混交复层林,要注意选择树种和立地条件。 另外(疏密度:主林层不小于 0.3,次林层不小于 0.2;次林层平均直径在 8cm 以上)。 (3)林龄 林龄是林分的年龄,它是按龄级划分的。龄级是按树种的生长速度和寿命确定的,我国树种繁多,有 几种龄级组的树种。 按林分内树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绝对同龄林,如 人工落叶松。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林分内树木年龄相差超过一个龄级的 称为异龄林。 龄级:林木在一定年龄范围内(5、10、15 年),各个体生长发育特点相似,经营方式相同,这个 年 龄范围称为龄级用ⅠⅡⅢ……表示。 20 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慢、寿命长的树种,如云杉、冷衫、红松、樟、栎等。 10 年一个龄级:适用于生长和寿命中庸的树种,如桦木、槭树、油松、马尾松和落叶松等。 5 年一个龄级:适用于速生树种和无性更新的软阔叶树种,如杨、柳、杉木、桉树等。 竹子一般 1 年或 2 年一个龄级,因为它生长迅速,龄级期长了就反应不出它的变化,对 指导生产不利。 (4)疏密度、密度、郁闭度 疏密度:森林的疏密程度。说明林木对空间利用的程度,疏密度越大说明生产力愈高。疏密度用每公 顷蓄积(或断面积)与相同条件下“标准林分”(当地同一优势树种最大蓄积量的林分)的蓄积量或断面 积之比来表示。(标准林分蓄积可查) 郁闭度:即林冠相互衔接的程度。以林冠在林地投影所占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的十分法表示。1.0 最高郁闭,0.1-0.2 郁闭度为疏林地。 密度:每公顷林地上林木的株数。直接影响未来森林的形成速度和质量。 (5)林型 林分是一些具体森林地段,有自身的特征,也具有经营意义:但只依靠上述特征还不只以满足经 营要求。如两个落叶松林分,其立木特征相同,地位级都是Ⅳ,但一个是山坡地,—一个是河岸沼泽地。 显然它们的经营措施不应该相同。林型是对林分的分类.它是根据一系列的综合特征确定的。如,白桦落 叶松林、河岸落叶松林、高山偃松林、杜鹃白桦林等 (6)地位级 是适地适树程度的标志,是某立地对某树种的生产力指标。 图 2—2 是个模式图,自然界也有这样的具体地段。它的规律是,同树种、同年龄的林木,山顶部者 低矮,山坡腹者中庸,愈向下树木愈高。其原因很容易想到是土地生产力有差别,顶部的细土、水分向坡 下移动,故土层薄、肥力低,而坡下腹则生产力高。这个概念林学上称为地位级。一般分 5 级。 由于树高生长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对立地反应敏感,所以用树高的差异编成地位级表。确定林分的 地位级时,用测得林分平均高去查地位级表。地位级表有通用的,也有按树种编制的;实生林和萌生林应 分别编表和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