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各种粉尘的气流遇到森林,风速就会降低,一部分尘粒降落地面,另一部分就被树叶上的绒毛、 粘液和油脂等粘住。每公顷森林平均毎年能吸收粉尘50~80吨。城市中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要比非 绿化地区少一半以上。放出负离子,保健作用强大,森林浴一森林吸氧 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 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等病。树木茂密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而且叶表面不平,多绒毛,能分泌 粘性油脂及汁液,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吨,每公顷云 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32吨。据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37.1% 1.2.6森林是自然界的卫生保健医生 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滤毒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敞开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 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则是纯净而无毒的。吸毒杀菌。许多树木和植 物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可把浓度不大的有毒气体吸收,避免达 到有害的浓度。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有:加杨、国槐、桑树、泡桐、紫穗槐、垂柳、 大叶黄杨、龙柏、青桐、厚壳、夹竹桃、罗汉松、喜树等,松林每天可从1立方米空气中吸收2毫克的 二氧化硫,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及某些果树的吸氟、 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浄化空气树种。黑胡桃、法国梧桐、柠檬、复叶槭、柏木、白皮松、柳杉 稠李、雪松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磨碎的0.1克稠李冬芽,能在一秒钟内杀死苍蝇。 1.2.7森林是绿色的隔音墙 噪声是一种物理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枝叶茂密的树冠,表面粗糙的树干,对噪声有很 强的吸收和消减作用。减少噪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害,它能使人烦恼和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 智力。当噪音达到80分贝时,就能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达到120分贝时,就使人耳朵产生疼痛感。林 木有减轻噪音的作用,一般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总之,森林既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那么,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 13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的林业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不但在保护森林的必要性和行政措施方面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书中早 有叙述,就是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我国 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频繁的战争、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加速了森 林资源破坏,使我国的林业直到解放前夕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林业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无论在造林、经营、采运、加工等的生产规模和 技术方面,还是在林业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开展,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政策、法令的制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我国的现有造林规模在世界上堪称是最大的,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 名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表现在森林覆被率低、造林保 存率低、木材生长量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和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多年来指导思想 些偏差和投入产出失调,使我国林业面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两大困境。如任其发展,必将不利
6 携带各种粉尘的气流遇到森林,风速就会降低,一部分尘粒降落地面,另一部分就被树叶上的绒毛、 粘液和油脂等粘住。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粉尘 50~80 吨。城市中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要比非 绿化地区少一半以上。 放出负离子,保健作用强大,森林浴―森林吸氧。 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 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等病。树木茂密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而且叶表面不平,多绒毛,能分泌 粘性油脂及汁液,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 36.4 吨,每公顷云 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 32 吨。据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 37.1%- 60%。 1.2.6 森林是自然界的卫生保健医生 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滤毒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敞开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 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则是纯净而无毒的。吸毒杀菌。许多树木和植 物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可把浓度不大的有毒气体吸收,避免达 到有害的浓度。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有:加杨、国槐、桑树、泡桐、紫穗槐、垂柳、 大叶黄杨、龙柏、青桐、厚壳、夹竹桃、罗汉松、喜树等,松林每天可从 1 立方米空气中吸收 20 毫克的 二氧化硫,1 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 720 公斤二氧化硫。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及某些果树的吸氟、 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净化空气树种。黑胡桃、法国梧桐、柠檬、复叶槭、柏木、白皮松、柳杉、 稠李、雪松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磨碎的 0.1 克稠李冬芽,能在一秒钟内杀死苍蝇。 1.2.7 森林是绿色的隔音墙 噪声是一种物理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枝叶茂密的树冠,表面粗糙的树干,对噪声有很 强的吸收和消减作用。 减少噪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害,它能使人烦恼和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 智力。当噪音达到 80 分贝时,就能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达到 120 分贝时,就使人耳朵产生疼痛感。林 木有减轻噪音的作用,一般 40 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 10~15 分贝。 总之,森林既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那么,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 呢? 1.3 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的林业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不但在保护森林的必要性和行政措施方面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书中早 有叙述,就是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我国 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频繁的战争、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加速了森 林资源破坏,使我国的林业直到解放前夕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林业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无论在造林、经营、采运、加工等的生产规模和 技术方面,还是在林业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开展,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政策、法令的制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我国的现有造林规模在世界上堪称是最大的,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 名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表现在森林覆被率低、造林保 存率低、木材生长量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和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多年来指导思想的一 些偏差和投入产出失调,使我国林业面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两大困境。如任其发展,必将不利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2010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3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髙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己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2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
7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 2010 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 2010 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 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 3 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高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 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破坏。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 2 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了。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20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1947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81000多平方公里。 (2)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禿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141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1420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2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6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
8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 1589 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 20 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 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 1947 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 81000 多平方公里。 (2) 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 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秃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 1416 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 1420 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 22 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 6 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 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一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
进军途中的柞棫,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 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 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40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 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 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 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 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 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 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 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 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17 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 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 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10 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 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 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本世纪初的20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50公里范围内的原始 森林全部毁掉。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条约,把经营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 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在前后不过30年的时间里,沿铁路两侧50公里以内的森林,都 被砍伐净尽;被砍最远的距离,有的竟达百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中日合办的鸭绿 江采木公司,掠走中国大量木材。“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对东北的森林资源进 步大肆掠夺。在东北被侵占的14年中,共掠夺采伐木材6400万立方米,约为当时东北林区森林总蓄积 量的2%,采伐面积不少于400万公顷。此外,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还有中国台湾省、海南省等地的 森林资源。 1.3.2现状 由于森林具有巨大的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相社会效益,所以森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 资源的多少和好坏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关系密切。我国按自然条件来说,有一半以上的国 土(主要在东南半壁)适合于森林生长,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广袤的森林,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合理经营活 动的破坏,造成了近代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局面。建国五十多年来,虽经党和政府的倡导及人民群众的 多方努力,在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终因科技落后、法治不严、某些阶段的政策 失误等种种原因,使这方面的成效受到限制,不够理想。 根据第五扰森林资源情查统计结果,全国合计林业用地面积26947万公顷,森林面积 1589409万公顷,全国合计森林覆事为1655%(其中,经济林夏率211%竹林腔率045);括 立木总蘑积量124878639万立方米森林薜积量110669.14万方米。全国合计针叶面积698579万公
9 进军途中的柞棫,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 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 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 40 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 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 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 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 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 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 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 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 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 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 17 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 边疆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 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 10 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 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 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 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本世纪初的 20 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 50 公里范围内的原始 森林全部毁掉。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条约,把经营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 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在前后不过 30 年的时间里,沿铁路两侧 50 公里以内的森林,都 被砍伐净尽;被砍最远的距离,有的竟达百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中日合办的鸭绿 江采木公司,掠走中国大量木材。“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对东北的森林资源进 一步大肆掠夺。在东北被侵占的 14 年中,共掠夺采伐木材 6400 万立方米,约为当时东北林区森林总蓄积 量的 2%,采伐面积不少于 400 万公顷。此外,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还有中国台湾省、海南省等地的 森林资源。 1.3.2 现状 由于森林具有巨大的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相社会效益,所以森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 资源的多少和好坏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关系密切。我国按自然条件来说,有一半以上的国 土(主要在东南半壁)适合于森林生长,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广袤的森林,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合理经营活 动的破坏,造成了近代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局面。建国五十多年来,虽经党和政府的倡导及人民群众的 多方努力,在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终因科技落后、法治不严、某些阶段的政策 失误等种种原因,使这方面的成效受到限制,不够理想。 根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全国合计林业用地面积 26329.47 万公顷,森林面积 15894.09 万公顷,全国合计森林覆盖率为 16.55%(其中,经济林覆盖率 2.11%,竹林覆盖率 0.45%); 活 立木总蓄积量 1248786.39 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126659.14 万立方米。全国合计针叶面积 6985.79 万公
顷,薜积量63670.86万立方米;叶林面积649.78万公顷,着量644978万立方米。(按郁闭度 0.1-0.2之间计算) 从上述基本森林资源数字可见,我国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 众多,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满足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需要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又是非常贫乏的。与世界 森林资源相比,我国土地总面积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人口近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森林面积 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林木总蓄积仅占世界林木总蓄积的2.9%。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全国 人均有林地为0.12公顷,蓄积9.1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因此,属于少林国 家之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够均匀、结构不够合理、林地生产力较低的缺陷。全园林分平均每 公顷蓄积9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每公顷110立方米的81.8%:全国林分平均生长量为1.8立方米(公 顷/年),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先进国家的相应指标(新西兰7.5立方米,奥地利6.12方米,联邦德国55 立方米,瑞典3.3立方米,美国3.1方大米,日本3.1立方米)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有些有利方面。我国的宜林地面积较大,说明有较大的扩大森林资 源的潜力。我国地跨纬度幅度大,垂直高差也大,气候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复杂,树种资源极为 丰富,森林中其它有用动植物资源出很丰富。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无论是从林地的热量条 件及水分条件来看,还是从林地的土壤条件来看,都具有能使林木速生丰产的巨大潜力。所有这些都有利 于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3森林资源特点 (1)种类丰富、总量可观 我国是森林植被类型最为多样化的国家,森林植物的组成种类相当复杂。在我国广袤的林区和众多的森 林公园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分布着高等植物32×104种,其中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就达1×10余种 林间栖息着特有珍稀野生动物100余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我国是木本植物最为丰 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15科、302属、7000多种;世界上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在 中国森林植物中,属于本土特有种的植物也甚多,共有3科、196属、1000多种。为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 特有性程度的角度我国已被列入世界上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植物学家统计,中国有种子植物2 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的有8000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 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有30 属,而中国就占有20属、近200种。其中有8个属为中国特有,他国所无。8个特有属为水杉属、银杉属、 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200属之多,其中有 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等。 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树种,例如,水杉、银杏、银杉、铁杉、油杉、红豆杉、白豆 杉、台湾杉、金钱松、陆均松、水松、雪松、竹叶松、竹柏、福建柏、珙棡、山茘枝、香果树、银鹊树、 紫檀、降香黄檀、格木、蚬木、樟木、楠木、红木、柚木、轻木、铁力木、黄杨木、天目姜子、海南石梓、 桃花心木、花榈木、青皮、坡垒、红椿、绿楠、青钩栲、木荷、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杉木、树蕨等 等。这些珍贵稀有树种,都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雕刻上不可缺少的良材美木。这些树种,绝 大多数都分布在中国南方林区。这是因为南方林区有更多的适宜各类树种生长的条件 (2)经济林木异常丰富 中国森林资源中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全部经济林中,有大量木本粮油林、果木
10 顷,蓄积量 632670.86 万立方米; 阔叶林面积 6449.78 万公顷,蓄积量 6449.78 万立方米。(按郁闭度 0.1-0.2 之间计算) 从上述基本森林资源数字可见,我国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 众多,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满足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需要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又是非常贫乏的。与世界 森林资源相比,我国土地总面积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7%,人口近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森林面积 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 4.1%,林木总蓄积仅占世界林木总蓄积的 2.9%。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全国 人均有林地为 0.12 公顷,蓄积 9.1 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8%和 13%。因此,属于少林国 家之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够均匀、结构不够合理、林地生产力较低的缺陷。全园林分平均每 公顷蓄积 90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每公顷 110 立方米的 81.8%;全国林分平均生长量为 1.8 立方米(公 顷/年),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先进国家的相应指标(新西兰 7.5 立方米,奥地利 6.12 方米,联邦德国 5.5 立方米,瑞典 3.3 立方米,美国 3.1 方大米,日本 3.1 立方米)。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有些有利方面。我国的宜林地面积较大,说明有较大的扩大森林资 源的潜力。我国地跨纬度幅度大,垂直高差也大,气候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复杂,树种资源极为 丰富,森林中其它有用动植物资源出很丰富。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无论是从林地的热量条 件及水分条件来看,还是从林地的土壤条件来看,都具有能使林木速生丰产的巨大潜力。所有这些都有利 于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1.3.3 森林资源特点 (1) 种类丰富、总量可观 我国是森林植被类型最为多样化的国家,森林植物的组成种类相当复杂。在我国广袤的林区和众多的森 林公园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分布着高等植物 3.2×104 种,其中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就达 1×104 余种, 林间栖息着特有珍稀野生动物 100 余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我国是木本植物最为丰 富的国家之一,共有 115 科、302 属、7000 多种;世界上 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在 中国森林植物中,属于本土特有种的植物也甚多,共有 3 科、196 属、1000 多种。为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 特有性程度的角度,我国已被列入世界上 12 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植物学家统计,中国有种子植物 2 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的有 8000 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 2000 多种,而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 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有 30 属,而中国就占有 20 属、近 200 种。其中有 8 个属为中国特有,他国所无。8 个特有属为水杉属、银杉属、 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 200 属之多,其中有 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等。 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树种,例如,水杉、银杏、银杉、铁杉、油杉、红豆杉、白豆 杉、台湾杉、金钱松、陆均松、水松、雪松、竹叶松、竹柏、福建柏、珙桐、山荔枝、香果树、银鹊树、 紫檀、降香黄檀、格木、蚬木、樟木、楠木、红木、柚木、轻木、铁力木、黄杨木、天目姜子、海南石梓、 桃花心木、花榈木、青皮、坡垒、红椿、绿楠、青钩栲、木荷、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杉木、树蕨等 等。这些珍贵稀有树种,都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雕刻上不可缺少的良材美木。这些树种,绝 大多数都分布在中国南方林区。这是因为南方林区有更多的适宜各类树种生长的条件。 (2) 经济林木异常丰富 中国森林资源中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全部经济林中,有大量木本粮油林、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