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持水性 ●持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体依靠颗粒电场力和毛细 吸力在孔隙、裂隙中保持一定量水分的性能。持水性用 持水度来表示。持水度是指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 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的百分比。以 表示持水度,则其可表示为 =-a×1009 (6-2) 式中一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体积 ●岩土体的持水性还可用持水量来表示。持水量可 定义为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 的水质量与岩土体颗粒质量之百分比。以表示持 水量,则其可表示为: ×10 (6-3) ●式中—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质量
2、持水性 ⚫ 持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体依靠颗粒电场力和毛细 吸力在孔隙、裂隙中保持一定量水分的性能。持水性用 持水度来表示。持水度是指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 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的百分比。以 表示持水度,则其可表示为: (6-2) ⚫ 式中—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体积。 ⚫ 岩土体的持水性还可用持水量来表示。持水量可 定义为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 的水质量与岩土体颗粒质量之百分比。以表示持 水量,则其可表示为: (6-3) ⚫ 式中—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持住的水质量。 = 100% V V n wsat r = 100% V V n wsat r
3、给水性 ●被水饱和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能力称为岩土体 的给水性。岩土体的给水性以给水度来表示。 ●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与岩土体总体积的 百分比称为给水度。以表示给水度,则其可表示为: ×1009 (6-4) 式中一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所能够释出水 的最大体积) ●显而易见,岩土体的容水度、持水度和给水度之间保持以 下关系: 1.=1+1 (6-5) 对于岩体来讲,由于其中的结合水含量是微不足道的,毛 细作用也极其微弱,所以可以认为其容水度、给水度和裂 隙率近似相等
3、给水性 ⚫ 被水饱和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能力称为岩土体 的给水性。岩土体的给水性以给水度来表示。 ⚫ 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与岩土体总体积的 百分比称为给水度。以表示给水度,则其可表示为 : ⚫ (6-4) ⚫ 式中—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所能够释出水 的最大体积) ⚫ 显而易见,岩土体的容水度、持水度和给水度之间保持以 下关系: ⚫ (6-5) ⚫ 对于岩体来讲,由于其中的结合水含量是微不足道的,毛 细作用也极其微弱,所以可以认为其容水度、给水度和裂 隙率近似相等。= 100% V V n wsh g nr = nch + ng
4、透水性 ●岩土体允许水流透过的性能称为其渗透性。有关 岩土体的渗透性问题将在土的渗透理论一章中详 细介绍 ●需要特别指出,除上述水理性质以外,毛细性、冻 胀性、胀缩性、可塑性等也属于岩土体的水理性质 范畴
4、透水性 ⚫ 岩土体允许水流透过的性能称为其渗透性。有关 岩土体的渗透性问题将在土的渗透理论一章中详 细介绍。 ⚫ 需要特别指出,除上述水理性质以外,毛细性、冻 胀性、胀缩性、可塑性等也属于岩土体的水理性质 范畴
六、自然界水的循环 如前所述,自然界的水可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界 的这三部分水的比例大略为:大气水:地下水:地表水=1:10 100000,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断 运动和变化。在太阳的辐射下,地表水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 表水表面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被上升的气流带到空中并随大气 起流动;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液态(雨) 或固态(雪、冰雹),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降回到地面上;降落 到地面上的大气降水中的一部分顺地面流动,汇入江河、注入湖 泊和海洋成为地表水;另一部分降水则通过岩土体的裂隙、孔隙 下渗,并在一定的岩土层中集聚起来成为地下水;地下水中的 部分会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或从岩土体的裂隙和孔隙中直接蒸发 或通过植物的叶面蒸发重新回到大气中成为大气水;另一部分在 重力作用下沿岩土体的裂隙、孔隙渗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或直 接流入大海,或在适当的条件下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再汇入江 河,注入湖泊、海洋成为地表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这 种不间断的运动和变化称为自然界水的循环。按其循环的范围不 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如图6-所示
六、自然界水的循环 ⚫ 如前所述,自然界的水可分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自然界 的这三部分水的比例大略为:大气水:地下水:地表水=1:10: 100 000,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断 运动和变化。在太阳的辐射下,地表水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 表水表面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被上升的气流带到空中并随大气 一起流动;在适当的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液态(雨) 或固态(雪、冰雹),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降回到地面上;降落 到地面上的大气降水中的一部分顺地面流动,汇入江河、注入湖 泊和海洋成为地表水;另一部分降水则通过岩土体的裂隙、孔隙 下渗,并在一定的岩土层中集聚起来成为地下水;地下水中的一 部分会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或从岩土体的裂隙和孔隙中直接蒸发 或通过植物的叶面蒸发重新回到大气中成为大气水;另一部分在 重力作用下沿岩土体的裂隙、孔隙渗流,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或直 接流入大海,或在适当的条件下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再汇入江 河,注入湖泊、海洋成为地表水。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这 种不间断的运动和变化称为自然界水的循环。按其循环的范围不 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如图6-7所示
陆△地 海-洋 大循环 小循环 图67自然界水的循环
图6-7自然界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