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 西乡五中教师方仁明 、概述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 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 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 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 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 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 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拟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 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 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 境美 教学难点ε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 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 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1 《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 西乡五中教师 方仁明 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 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 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 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 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 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 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拟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 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 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 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 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 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 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联想想像法。(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Ⅰ、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 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学习媒体 教学使用 占用媒体来 知识点 媒体内容要点 所得结论 目标|类型 作用方式 时间源 感悟秋激发学pt秋天的枫叶、BG激发了学习兴2分下载网 天的景习兴趣课件黄树叶等风景 趣,培养学生热钟络课件 象 图片 爱秋天的感情 并加以 修改 正确、有感情|pt以秋天景色为|DD|通过听音频、划|5分下载网 有感情地朗读课件背景的课文的 分节奏、练读,钟|络课件 地朗诵|诗歌做 配乐朗诵 学生能有感情 诗歌到熟读 地朗读诗歌做 成诵。 到熟读成诵。 理解诗|描绘画pt出示思考题,1B以合作、探究的4分下载网 歌的内面、课件展示诗歌所描 方式通过品味、钟|络课件 容,感悟体会诗 绘的三幅图景 描绘画面,感知 并加以 秋天,赞|歌优美 及所拟定的标 课文内容,领 修改 美秋天,的意 题(每幅图配 会秋天特征。 热爱秋|境。 有相关的诗 天 品味语通过品ppt含有文本的图GG有感情地朗读|3分下载网 言味语言课件 片 这句诗,体会、钟络课件 来体会 分析感情、语言 2
2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 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 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 源 感悟秋 天的景 象 激发学 习兴趣 ppt 课件 秋天的枫叶、 黄树叶等风景 图片 B G 激发了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热 爱秋天的感情 2 分 钟 下载网 络课件 并加以 修改 正确、 有感情 地朗诵 诗歌 有感情 地朗读 诗歌做 到熟读 成诵。 ppt 课件 以秋天景色为 背景的课文的 配乐朗诵 D D 通过听音频、划 分节奏、练读, 学生能有感情 地朗读诗歌做 到熟读成诵。 5 分 钟 下载网 络课件 理解诗 歌的内 容,感悟 秋天,赞 美秋天, 热爱秋 天 描绘画 面、 体会诗 歌优美 的意 境。 ppt 课件 出示思考题, 展示诗歌所描 绘的三幅图景 及所拟定的标 题(每幅图配 有相关的诗 句) I B 以合作、探究的 方式通过品味、 描绘画面,感知 课文内容, 领 会秋天特征。 4 分 钟 下载网 络课件 并加以 修改 品味语 言 通过品 味语言 来体会 ppt 课件 含有文本的图 片 G G 有感情地朗读 这句诗,体会、 分析感情、语言 3 分 钟 下载网 络课件
诗歌的 的精妙之处,并 情感 说说你的感受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 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一播放一讨论:;C.讲解—播放—概 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一讲解:F.播放一讨论一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 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 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 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 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l、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 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 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 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3 诗歌的 情感 的精妙之处,并 说说你的感受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 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 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 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 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 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 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 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 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 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 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 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 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 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 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 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 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 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 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 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 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 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 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 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 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 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一—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4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 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 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 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 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 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 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 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 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 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 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 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 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 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 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 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 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 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 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 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 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 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 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 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 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 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 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流程图:
5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 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 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 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 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 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 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 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 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 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 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