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政经是政治理论中的重点、难点,今年在考研试卷中分值由原来的18分增至20分,一般在辨析和 分析题中会出一道,另外会有大量的客观性试题(单选、多选) ▲马政经有两个特点 1、理论性(重点在概念、名词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 2、一般性(表现在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都适用,重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改革措施等) ▲怎样答辨析题 1、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主要的关键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2、题目无非两种模式:非此即彼(全对或全错)、亦此亦彼(错中有对、对中有错) 3、轻判断、重分析 ▲政经必背知识点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 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3、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4、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 5、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6、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7、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8、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 9、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10、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章导论(非重点、属于预备知识) 1、马政经产生于19世纪中叶 2、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产业革命及其后果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其矛盾加深,导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理论来源: ①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劳动价值论)②空想社会主义 3、马政经的理论基础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其主体和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 (2)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4、马政经的研究对象一—生产关系体系 (1)是生产关系所有的环节和过程,是整个体系 (2)其理论基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5、研究方法: (1)结合生产力状况、坚持生产力标准 (2)两个层面 ①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实质) ②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资源运行机制)
说明:政经是政治理论中的重点、难点,今年在考研试卷中分值由原来的 18 分增至 20 分,一般在辨析和 分析题中会出一道,另外会有大量的客观性试题(单选、多选)。 ▲马政经有两个特点: 1、理论性(重点在概念、名词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 2、一般性(表现在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都适用,重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改革措施等)。 ▲怎样答辨析题 1、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主要的关键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 2、题目无非两种模式:非此即彼(全对或全错)、亦此亦彼(错中有对、对中有错); 3、轻判断、重分析。 ▲政经必背知识点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 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3、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4、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 5、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6、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7、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8、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 9、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10、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一章 导论(非重点、属于预备知识) 1、马政经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 2、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产业革命及其后果: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其矛盾加深,导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理论来源: ①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劳动价值论)②空想社会主义 3、马政经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其主体和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 (2)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4、马政经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体系 (1)是生产关系所有的环节和过程,是整个体系; (2)其理论基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5、研究方法: (1)结合生产力状况、坚持生产力标准; (2)两个层面: ①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实质) ②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资源运行机制)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绝对重点章、每年必考) 专题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概念及关系) 1、概念 [经济制度](本质层面)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形式层面)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2、关系一一既联系又区别 ①区别: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②联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经济体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等 因素的制约 专题二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经济体制角度说的 2、自然经济—一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一一交换 3、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发展方向: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4、商品经济在自身发展中要经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专题三商品理论 1、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①对立:表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上,这个“过程和结果”指买卖双方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②统一:a.二者缺一不可:b.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b.“按质论价”(同一种商品效用和使用价值可以比较) C.“优质优价,劣质劣价” 解:对于同一种商品,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概念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形成商品价值的实 体) (2)二者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二者是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方面。 区别: ①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具体劳动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表示人与人的关系) ②二者性质不同(具体劳动不同质,不可进行数量上的比较:抽象劳动同质,可进行数量比较) ③二者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或使价值转移: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3)地位 ①体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 ②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关键)一一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重点) (1)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一段时间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绝对重点章、每年必考) 专题一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概念及关系) 1、概念 [经济制度](本质层面)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形式层面)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2、关系——既联系又区别 ①区别: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②联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经济体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等 因素的制约。 专题二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经济体制角度说的。 2、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交换 3、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发展方向: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4、商品经济在自身发展中要经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专题三 商品理论 1、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①对立:表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和结果上,这个“过程和结果”指买卖双方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②统一:a. 二者缺一不可;b.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b. “按质论价”(同一种商品效用和使用价值可以比较) c. “优质优价,劣质劣价” 解:对于同一种商品,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概念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形成商品价值的实 体)。 (2)二者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二者是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方面。 区别: ①二者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具体劳动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表示人与人的关系) ②二者性质不同(具体劳动不同质,不可进行数量上的比较;抽象劳动同质,可进行数量比较) ③二者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或使价值转移;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3)地位 ①体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 ②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关键)——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重点) (1)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一段时间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a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优劣 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之间呈反比例变动。 4、货币不是物,是等价值劳动之间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①二者矛盾是:私人劳动要通过交换成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 ②其原因 a这一矛盾能否解决是商品生产者的命 b这一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C这一矛盾决定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产生。 专题四货币 1、货币的产生一一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产物 (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四个阶段(记住名称)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它与价值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一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2、货币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有两层含义:①货币是商品:②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产生的后果 ①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②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专题五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有五个方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前两个是基本职 能。重点把握以下三个。) 1、价值尺度 (1)概念: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2)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其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货币通过价格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4)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三者的关系(01年考过) (5)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选): ①价值:②供求:③货币自身的价值(在现实中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和价格成反比):④政府的经济政策 ⑤商品生产者间的竞争。 (6)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如商品的价格标签)。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1)流通手段就是购买手段 (2)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如金币在长时间流通中会磨损
①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a.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 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e.自然条件的优劣。 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之间呈反比例变动。 4、货币不是物,是等价值劳动之间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①二者矛盾是:私人劳动要通过交换成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 ②其原因: a.这一矛盾能否解决是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b.这一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c.这一矛盾决定了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产生。 专题四 货币 1、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产物 (1)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四个阶段(记住名称):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它与价值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2、货币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有两层含义:①货币是商品;②不是一般的而是特殊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产生的后果: ①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②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专题五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有五个方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前两个是基本职 能。重点把握以下三个。) 1、价值尺度 (1)概念: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2)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其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货币通过价格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4)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三者的关系(01 年考过) (5)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选): ①价值;②供求;③货币自身的价值(在现实中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和价格成反比);④政府的经济政策; ⑤商品生产者间的竞争。 (6)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如商品的价格标签)。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1)流通手段就是购买手段。 (2)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如金币在长时间流通中会磨损
但并不影响其所代表的价值) (3)货币流通规律(多选)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4)纸币的发行量要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一一宏观经济形式在货币上的体现(供不应求/供大于求) 3、支付手段(工资、税收、利息、管理费、租金等) (1)赊账买卖一一商品信用的发展 (2)纸币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信用凭证的货币化)的区别: ①纸币来源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信用货币来源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3)后果: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专题六价值规律 1、地位和内容 (1)地位: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内容: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 ①配置资源,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 ②刺激生产,即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择优汰劣,即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④导致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4、作用的实现机制:市场机制 (1)供求价格机制(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2)竞争机制(价值规律的②③两个作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8,A所创造的是社会价值,而A、C两企业是个别价值) 专题七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劳动内容、劳动范围)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联系:价值创造以财富生产为基础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财富的集中代表 (2)区别: ①依存条件不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劳动只是创造财富(使用价值)的因素之 ②变动趋势不同:劳动生产率与财富成反比 ③是否被社会承认和实现:财富一旦生产出来就是客观存在,而价值创造必须还要实现使用价值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k:成本:p:利润)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2、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 (1)资本流通形式:G-W-G’目的:获得价值的增殖 (2)商品流通形式:W1—GW2目的:获得使用价值 专题一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人身自由 无所有
但并不影响其所代表的价值)。 (3)货币流通规律(多选):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4)纸币的发行量要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宏观经济形式在货币上的体现(供不应求/供大于求) 3、支付手段(工资、税收、利息、管理费、租金等) (1)赊账买卖——商品信用的发展 (2)纸币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信用凭证的货币化)的区别: ①纸币来源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信用货币来源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3)后果: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增加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专题六 价值规律 1、地位和内容 (1)地位: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内容: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 ①配置资源,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 ②刺激生产,即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择优汰劣,即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④导致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4、作用的实现机制:市场机制 (1)供求价格机制(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2)竞争机制(价值规律的②③两个作用) 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8,A 所创造的是社会价值,而 A、C 两企业是个别价值) 专题七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劳动内容、劳动范围)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联系:价值创造以财富生产为基础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财富的集中代表; (2)区别: ①依存条件不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劳动只是创造财富(使用价值)的因素之一; ②变动趋势不同:劳动生产率与财富成反比; ③是否被社会承认和实现:财富一旦生产出来就是客观存在,而价值创造必须还要实现使用价值。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k:成本;p:利润)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2、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 (1)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获得价值的增殖 (2)商品流通形式:W1—G—W2 目的:获得使用价值 专题一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要素:①劳动者本人及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③历史和道德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一一剩余价值不产生于流通领域 专题二资本生产过程 1、记住三句话:三个过程、两段时间、一个划分 (1)三个过程: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 ③简单商品经济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两个时间: ①必要劳动时间;②剩余劳动时间。 (3)一个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①划分的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②划分的意义:a.这种划分有助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b.有助于正确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 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 剩余价值。 (2)二者关系:都是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地位:它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实中的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辨析>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答案要点:颠倒了二者的逻辑关系,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 (注:凡是提到“转化形式”,都是指本质和现实不一致。) 4、资本积累 (1)其客观必然性 ①内在动力: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②外在压力:资本之间相互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2)资本有机构成 ①概念: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其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V表示,C是不变资本,V是可 变资本,这一价值量的比例实际上是资本价值构成) 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有两方面因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和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如果仅仅资本价值构成变 化而技术构成没变,则有机构成没变。 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3)资本积聚和集中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要素:①劳动者本人及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③历史和道德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不产生于流通领域 专题二 资本生产过程 1、记住三句话:三个过程、两段时间、一个划分 (1)三个过程: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③简单商品经济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两个时间: ①必要劳动时间;②剩余劳动时间。 (3)一个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①划分的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②划分的意义:a. 这种划分有助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b. 有助于正确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 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 剩余价值。 (2)二者关系:都是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地位:它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实中的起点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 <辨析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答案要点:颠倒了二者的逻辑关系,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 (注:凡是提到“转化形式”,都是指本质和现实不一致。) 4、资本积累 (1)其客观必然性 ①内在动力: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②外在压力:资本之间相互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2)资本有机构成 ①概念: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其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 C:V 表示,c 是不变资本,v 是可 变资本,这一价值量的比例实际上是资本价值构成) 注:资本有机构成变化有两方面因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和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如果仅仅资本价值构成变 化而技术构成没变,则有机构成没变。 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3)资本积聚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