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丁酉那天要下雨,不会是辛卯那天下雨。结果 该旬的丁酉日果然下雨了。 殷墟卜辞记录了殷商时期大量有关政治、经济, 军事、礼制乃至天文、地理、气象等情况,是最可靠的 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价值。 近几十年来,在殷墟之外的若干地区如河南省 郑州市、洛阳市,山西省洪洞县,山东省济南市,陕西 省长安县、岐山县、扶风县以及北京市的昌平县等地 的古代文化遗址中,也都陆续有甲骨文发现。 据有关记载,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 年由京官王懿(y)荣首先考定发现的。从那时到现 在,大约出土了总共10万多片甲骨,其中单字的总 数约为4600~4700个,而迄今能够确切辨识的,还 不到1800个。 甲骨文是现知的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体系,是现 代汉字的老祖宗。 甲骨文也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体系。像 我们上面述及的汉字“六书”的造字法和用字法,在 甲骨文中都有体现,其中形声字已占20%以上。 甲骨文中的不少字是容易辨识的,这主要是一 些表现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象形字,以及以这些象形 字为主要部件构成的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都是 合体字)。 但是更多的甲骨文形体具有与后世汉字不大相 12
同的特点,主要是变化大,不固定: 1.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牝 ,圭 物 物 “牝”、“物”分别由牛、匕和牛、勿构成,两个部件左 右、上下怎么搁置都可以。 2.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如: 牢 用网保 逐 章著 “牢”是关牲口的地方,里面写牛、羊、马都可以。 “逐”字表示追赶野兽,底下表示猎人的脚步,上部表 示被追赶的野兽,写成豕(猪)、鹿都可以。 3.同一部件而笔画繁简不同,如: 齿 W 丝 13
“齿”字像牙齿的形状,上下牙多少或缺其一均可。 “丝”字像两把束好的丝,圈数多少、丝头有无都可 以。 4.部件的刻写方向正反不同,如: 即 泡 尹 “即”字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采用跪姿,在左在右均 可。“尹”手中执笔,左手拿右手拿也都使得。 此外,甲骨文中还较常见一种“合文”,就是把两 三个字合写成一个字的模样,如: 人名用字:(报乙)、着(盘庚)、(祖辛) 数目字:(十三)、(二百)、集(四千)、(十 二月) 常用语:名(上下)、辜(黄牛) 70年代后期在陕西岐山、扶风发现的甲骨文, 叫做周原甲骨文。周原是这一带的古地名,也是周 王朝的发祥地。周原甲骨文的形体,主要保留着作 为中央王朝文化代表的殷墟甲骨文的特点;同时,由 于也受到周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带来的影 响,多少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一批新 14
的汉字形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一批较殷墟甲骨文 有所变异的形体而为后世的西周金文、小篆等所继 承,所以周原甲骨文在汉字演变历史上起了一定的 作用。 15
因 金 改 金文,这里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我国早在殷商时期 就大量使用,用于俦造各种器具(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如鼎、()、豆、爵、尊、盘、钟、征 (zhēng)、戈、矛等等。在这些器具上头,早期一般是 刻俦族徽图案,表示所属;后来就常常刻俦文字,记 叙作器的缘起、目的以及各种历史和现实的事件。 因为古人把铜称作“金”,用于这一类器具的青铜叫 “吉金”,所以刻铸在上面的文字,就叫“金文”或“吉 金文字”;此外也将钟、鼎作为青铜器的泛称,所以金 文也叫“钟鼎文”。 青铜器的铸造,一般需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 “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俦出来的,也 有少数是直接刻在铸好的器具上的。由于陶范质地 较龟甲、兽骨松软,雕刻更易得心应手,所以早期金 文比甲骨文的图绘性质更强,象形字更为象形。例 如“日”字的甲骨文由于在坚硬的质地上契刻圆形不 方便,多呈方角形,而金文则表现为圆圆的太阳中间 有个小圆点(有人认为表示太阳黑子)。又如“步” 字,金文可画成两个一一前一后的大脚印,甲骨文则只 能用线条。金文的“象”字表现的大象也比甲骨文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