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蚀系统模式示意图( Strahler) 第九章 隆起物质的实际比例 100 km (60 ml) Elevation o million vears (m Km ft x 1000 平均海拔百 6543 1 15 my 30 my 1.5 1 a5 my 点3了。 so ry 准平原 (e)
剥蚀系统模式示意图(Strahler) 第 九 章
第九章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 地面高程增大 岩石圈的变动均衡补偿「剥蚀(或侵蚀 (陆块上升) )作用增强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图 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陆块(地面)的抬升导致地面高程的增大 地面高程的增大,引起地面剥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 由于地面的剥蚀,岩石圈均衡补偿上升。构成了一个岩石圈与水圈相 互影响、相互反馈的作用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均衡补偿引起的陆块 (地面)上升量小于陆块(地面)剥蚀降低量,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 中,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构造抬升,地面总是倾向于降低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 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陆块(地面)的抬升导致地面高程的增大; 地面高程的增大,引起地面剥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 由于地面的剥蚀,岩石圈均衡补偿上升。构成了一个岩石圈与水圈相 互影响、相互反馈的作用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均衡补偿引起的陆块 (地面)上升量小于陆块(地面)剥蚀降低量,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 中,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构造抬升,地面总是倾向于降低。 岩石圈的变动 (陆块上升) 地面高程增大 剥蚀(或侵蚀 )作用增强 均衡补偿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图 第 九 章
第 九,坡度一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章 坡面坡度与坡面水层厚度,是坡 面流水进行冲刷的动力条件。它们决 天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定水层重力沿坡面的分力,即反映水 流动能的大小。坡面坡度增大,径流 流速加快、动能增大,对坡面的冲刷 增强。但当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 坡面侵蚀强度 小,对坡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究, 在坡度小于20度时,坡面冲刷强度随 着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40 度之间,坡面冲刷强度仍然随着坡度 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 缓;在40度时,坡面冲刷强度达到最 大;在40~90度之间,随着坡度的增 102030405060708090°度 大坡面冲刷强度逐渐减小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坡面坡度与坡面水层厚度,是坡 面流水进行冲刷的动力条件。它们决 定水层重力沿坡面的分力,即反映水 流动能的大小。坡面坡度增大,径流 流速加快、动能增大,对坡面的冲刷 增强。但当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 小,对坡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究, 在坡度小于20度时,坡面冲刷强度随 着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40 度之间,坡面冲刷强度仍然随着坡度 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 缓;在40度时,坡面冲刷强度达到最 大;在40~90度之间,随着坡度的增 大坡面冲刷强度逐渐减小。 第 九 章
第九章 洪积扇 Fan Playa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形成半 圆锥状或者扇形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冲出锥的规 模不大,面积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顶部与沟口相连的地段, 坡度较大,向外坡度变缓。洪积扇一般坡度较缓,面积较大
洪 积 扇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形成半 圆锥状或者扇形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冲出锥的规 模不大,面积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顶部与沟口相连的地段, 坡度较大,向外坡度变缓。洪积扇一般坡度较缓,面积较大。 第 九 章
第 九。河流的自调节作用(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 章 河床淤积 过水断面 水流携沙 减小 能力增大 水流携沙过水断面 能力减小 增大 河床侵蚀 水流不间断的作用于河床,而河床反过来约束着水流。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量小 于它的输沙力时,发生冲刷。相反,如果水流挟沙太多,超过了它的挟沙力,其中 部分较粗的泥沙就会堆积下来。河床冲刷使过水断面增大,导致河流流速减小,引 起河流输沙力降低。最终使得冲刷作用减弱、停止,从而出现淤积。而淤积将会缩 小过水断面,使得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从而导致河床淤积的停止和河床侵蚀的 发生。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 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 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河流的自调节作用(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 水流不间断的作用于河床,而河床反过来约束着水流。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量小 于它的输沙力时,发生冲刷。相反,如果水流挟沙太多,超过了它的挟沙力,其中 一部分较粗的泥沙就会堆积下来。河床冲刷使过水断面增大,导致河流流速减小,引 起河流输沙力降低。最终使得冲刷作用减弱、停止,从而出现淤积。而淤积将会缩 小过水断面,使得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从而导致河床淤积的停止和河床侵蚀的 发生。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 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 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第 九 章